王琰和3unshine
Campany前两年出了一本纯翻译的书《Signs from the Unseen Realm》,来源于南北朝时期,齐、梁二朝的政客王琰写的《冥祥记》。C师说,王琰就像是你和我,从自己邻居、七大姑八大姨处听闻了各种诡异却神奇的小故事,他觉得很好玩,也认为佛教的理论能完美的解释这些特意现象,于是逐一记录了下来。这本书里的主人公,也如同你和我,都是平凡的,会流血流泪的普通人,唯一不同的就是他们受持佛法。故此,古代人读到这本书,就会产生出一种,“这种奇迹就在像我一样的人上发生,被像我一样的人目睹,被像我一样的人宣扬流传,被像我一样的人记载,并且这一切都发生在我所处的社会阶级和历史环境”,的感觉。
我唯一关注的女团就是3unshine,一是我觉得abby长得蛮漂亮的,二是我认为3unshine的粉丝很值得观察。我在b站搜索3unshine,结果大多都是粉丝去3unshine演出的vlog并附加他们粉3unshine的理由。3unshine的三个女孩是最普通的三个女孩:被大众认为长得非常一般,甚至很丑;来自安徽亳州的一个普通高中,几个人是亳州三中同学;起初决定成为偶像后,几个人集资从淘宝买了个歌,自己去唱去录;她们团内部也有矛盾,从5个人的sunshine成了三个人的3unshine;没有一个大公司去包装,基本上只有张铠麟,一个前八线歌手,给他们当经纪人;没有什么特殊的技能,唱歌跑调,跳舞尴尬;甚至她们的个性都没有什么闪光点...
同样的,冥祥记不是本被学者认可的书:那是本愚昧迷信的书,说好听点应该叫虚构文学。那本书与3unshine的境况颇为类似:王琰是一个八线的政客,不入流的学者,早年全家流亡如今越南,除了写了本冥祥记基本上不被人所知;书里没有那些高深的佛教哲学,什么苦空无常无我,提都没提,一点激烈的思维碰撞也找不到;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愚昧的大多数,不知道自己在信仰些什么,在那些大师看来那些人可能连佛教徒都称不上,天天只想着念经能得到什么好处,从来不去思考为什么能得到那些好处;书的文笔也甚是一般,没有什么优美玄妙的骈文,都是老百姓口中的白话;这些故事的考证也并不明确,大多数看起来都是王琰从街临街房各处道听途说来的传闻,一点史料价值没有...
到底什么是佛教徒?到底什么是偶像?是坐在庙里高天阔论,引经据典构筑宏伟哲学巨作,被皇上请到皇宫施办法事的是佛教徒,还是每天田间地头努力耕种,闲下来时跟着街坊四邻去听集市上游历的和尚讲的鬼怪故事的农民们是佛教徒?是站在天边要不可望,让人思来想去想得神魂颠倒,各项技能都训练得尽善尽美,人品道德也是无可挑剔的男神女神是偶像,还是街边邻家,普普通通缺点十足,和你一样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小心思,不予人说的小秘密,充斥着不完美的普通女孩男孩是偶像?
父母的偶像是张学友和郭富城,我们的偶像是SNH和3unshine。这是一个神灭后的年代,我们都知道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天天说着大道理的和尚没准翻了墙头就跑去嫖娼;不让谈恋爱的完美偶像扭头也许就意外怀孕。现代人仿佛在逃避着些什么,逃避着对某些人、事、物,也逃避着一些关系和责任。神是美好的幻觉,但幻灭后却是无尽的虚无,我们再明白不过。信仰外在的全知全能的完美存在,远不如一早就拒绝幻想——这便一劳永与的杜绝了幻灭的可能,也逃避了苦痛发生的各种可能。
如果我们一早就认定,佛教是大众的,是俗的;如果我们起初便相信,偶像只是一个职业,你我都能从事,日子会浑浑噩噩的过去,但苦痛便不会再有了,不对吗?
C师书的出版,在我看来其意义远远超越了其本身对佛教文献和中国历史的学术价值——这是文化话语权威被后现代相对主义所侵蚀的象征。我不喜欢这样,我感觉这样不美。固然我吃饭后过一阵子就会饿,这并不代表我不应该把饭戒掉;对爱和美的追求可能终要化为苦难的泡影,但这不代表曾经的甜蜜时光毫无价值。也许,学术上的著作可以相对地活着,但我肯定这不是我人生的发展方向,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