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舍三楼游荡的人
没想过要写她。不过今天刚刚和室友讨论完题目,困意不浓,跟你们讲讲这个在宿舍三楼游荡的人。
我和她交流不多,一共两句。第一次是我上台表演区,唱了一首歌,很紧张,下台的时候我赶紧去排队表演班级合唱节目,她和我迎面碰上,郑重其事地握了一下我的手,说:“我是你的粉丝了!”我大概是哈哈笑了一下,羞涩应对。第二次是两个月之后,她已经第N次在我们宿舍门口夜聊视频,我终于忍不住了,12点多,我打开门,招呼了一下,她立刻摆手示意,径直下楼了,这一次我都不确认她是否会记得我,那个两个月前唱歌的我。
奇怪的是,在一个圈子里,无论大或小,总有人会成为被讨论的焦点。那么,在女生尤其众多的学院,便是长得好看的女生了。人群中她们确实要耀眼些,气质也挺拔,还总能和最爱玩的男生变成朋友。今天要讲的她,自然也是其中一位。
在第一次开班级会议上,室友们几乎都记住了她和另一个同行的女生的名字。并且,这两位也成了我们日常经常会提起的话题,譬如:她们谁比较好看?她们又参与了什么活动?她们为什么会比较有气质?一直偏敏感的我发现,比我敏感的人不计其数,无数人喜欢把目光聚焦到别人的身上。我的敏感更多的是观察环境,确认自身舒适;而有的敏感却侵占了个人的思绪,成了寝室的谈资。甚至是我认为最酷的人,在敏感这件事上,也毫不含糊。如果说话语场里每个人可感受到意见气候,那么,在这种女生场里,每个人又可感受一种天然的“气质气候”。
这种“气质气候”不但存在,还大范围的存在。以我自身而言,我也倾向于不主动接触容貌过于出色且在装扮上张扬的女孩子,而是更倾向于接触不事张扬的女孩子,心理上默认为后者会更加容易接触、更善意些。而前者呢,又似乎特别容易和前者相同类型的人扎堆,一个圈子就这么迅速形成,外围的人很难轻易地进入。所以我说对的“气质气候”并不是平时所说的“气质”,而是一种“外在的无形的共识”。再拿这位三楼游荡的她来讲,能看出她是一个率性且可爱的人,但是基于以上,我们几乎没有成为朋友的机会,,她的圈子已然潜滋暗长,不能称之为抱团,但确实是兴趣相投。一堆被议论中的“气质相投”的人总是能够迅速地凝结成一个团体,起码在议论的人眼中如此。
我再聊聊她本身吧。
我想如果我是她,我要怎么办呢?我会忽略自己的美吗?还是舒心地待在气质团体中?可惜我无论如何也变不成她,我深刻地感受到我和她之间的差距。当然,我也并没有为这种差距而感受到不适,但我切切实实希望能够理解她的。
因为,在我开门去和她打招呼让她离开我们宿舍门口的那一刻,我清晰地意识到了这样的尴尬:她一定是认出了我。而我还没来得及向她表达很早之前那次演出时候的谢意,并且也永无机会阐述我对其直率性格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