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虚无主义的现实推手
有剧透慎点。
“我们孤独地出生,生活,死去,只有获得爱与友情时才能创造一个短暂幻象相信自己不是孤独的。”
——奥逊·威尔斯
期待了很久的DC宇宙小丑独立电影,终于看完了。电影的剧情无疑脱离了大部分人的预期,本以为那些透露在《蝙蝠侠》和《自杀小队》里这个最高人气反派的蛛丝马迹,在这部电影里会得到完整解答,看完真的很意外,作者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线,探讨了一个“普通”精神病患者,内心跌入虚无的过程。

只能说这是一个极具人文关怀的导演,他没有朝着取悦观众的路线走去,把那些在化工厂里变异,和哈利奎恩的爱恨补充完整,却全新开辟了一条道路,完整清晰地展现一个社会边缘人物,一步步跌入深渊的阴郁。
电影据说将冲刺明年的奥斯卡,主演杰昆·菲尼克斯的表演也可圈可点,全片剧情发展跟随着人物的变化不断推进,层次井然。主角亚瑟原本是一个患有精神障碍的中年男人,他骨瘦如柴,在马戏团里扮演小丑,遇到紧张或是难受的状况,他会止不住发出奇怪令人尴尬的笑声。他和年迈的母亲一起住在一个破旧的公寓里,靠着马戏团微薄的工资养活两个人,并且定期去福利机构接受心理治疗。

故事发展到这里,我想已经虏获了很多观众的同理心。此时亚瑟的形象,正好像一个我们漫长的人生路上遇到过的某个人,Ta可能有些精神疾病,住在贫困潦倒的家里,与年迈的父母相依为命,靠着某些劳动与社会救助不至于被饿死。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又好像生活在遥远的故事里,只是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他们存在的真实性。
紧接着,亚瑟在工作的时候被小混混欺负,继而被马戏团其他的工人陷害,最终丢失了工作。丢失工作之后,他是依然对美好生活充满渴望与向往的。他哭诉着说想带给母亲美好生活。他去脱口秀节目秀场一边观看一边学习记录技巧,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电视节目上得到认可。他遇到年轻的单身母亲,也盼望着跟她能产生爱情。

即便是终极大反派,精神病患者,内心世界和普世众人也没有什么区别。他渴望带给家人更优越的生活,希望事业能有大放异彩的时候,渴望被别人夸赞与认可,遇到心仪的异性,依然充满冲动与幻想。这与每一个普通人有什么区别呢?导演真的很擅长利用观众的同理心,在面对如此一个“因恶为恶”的反派形象,依然把他化身在每个人身上。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无法总按照我们希冀的路线发展。亚瑟渴望的东西,终于一件一件被击破。福利机构因为经费不足被关停;相依为命的母亲,原来只是将自己领养过来虐待的臆想症患者;甜蜜的爱情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幻想;鼓起勇气参加的选秀节目,只沦为别人的笑柄。

其实这才是大多数普通人的现状。我们看多了心灵鸡汤,以为他考上了北大我当上了建筑工人,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可是现实是怎样的呢,卑微在尘埃里的人只会更加卑微,我们丢失了一些东西,生活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去。但是生活的现实却不允许我们背离光明,不论现实多么艰难,身边的人都渴望你摆出一副充满希望永不放弃的坚强模样,只有你自己知道,这一切多么艰难,多少泪水流干在心里。
小丑终于释放了自己。当他失去母亲,失去亲情,失去爱情,一无所有还成了杀人通缉犯的时候,他终于释然了。他陷入了虚无主义的认知里,他眼中的世界开始变得没有意义,一切都是没有价值的,规则与价值在他眼里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他以自我行为为引导,做一切本能使然的事情,不再强迫自己承受,他获得了最终的解放。
他的解放也许是很多人渴望而不可触及的。我们一路看到现实的残酷如何塑造了一个坏人,而一切的制造因素都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它是化身于每个人的生活中的,或是化身每个人的身边。它折射了我们身边的人或乃至我们自己的生活状态,但是提醒我们,这些艰难的时刻,我们究竟是如何看待与自处的。我们缺乏同理心,没有明白这些困境对身处其中的人究竟会造成何等推力,把他们推向什么样的未来。我们也没有明白,当我们身处这样的苦难中时,我们究竟如何自处,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视角看待自己。
《小丑》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唤起了我们对这个世界边缘群体的思考与共情,他们也许显得滑稽,但是他们跟我们一样,面对困境,灵魂会置身于无穷无尽的折磨与黑暗之中,甚至直观感受强于我们数倍。也让我们思考,那些堕落的灵魂究竟是怎样一步步步入深渊的。

更可贵的是,他给了我们每个普通人一个答案,就像小丑在他的笔记本中写的,“对精神疾病患者来说,最惨的是什么?就是人们总期望你表现得像没有患病一样。”我们也一样,身处在痛苦中,更让人痛苦的是你甚至没有痛苦的权利,每个人都希望你是快乐的,希望你对一切展露笑颜,希望你充满希望。但是《小丑》告诉你,你也不必如此。如果有一天真的撑不下去了,你也可以坠入虚无。
虽然你知道,你不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