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说:田野考古学者
本期分享的职业:田野考古学者
“田野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调查发掘工作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而且还使用许多特殊的器材和设备,又要广泛采用自然科学的手段,这就使得田野考古学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我们把从事田野考古工作的专业人员统称为田野考古学者。
“田野考古学”的名称,是20世纪初正式提出来的。但当时的田野考古学主要是勘察地面上的遗迹和遗物,依靠地图进行调查,有时则要根据调查结果,测绘地图,作为记录的附件。如今调查发掘的对象也由一般的居住址和墓葬等扩大到道路、桥梁、沟渠、运河、农田、都市、港口、窑群和矿场等各种大面积的遗址,从而使得考古工作者必须与各有关学科的专家协作,才能完成全面的、综合性的研究任务。”

01
发展前景
社会经济对考古工作的需求比较平稳,因此考古人才的需求将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
考古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领域,可以到大学或科研单位从事教学或科学研究工作,也可以到博物馆、拍卖行、文物商店或海关,从事文物保护、古玩鉴定以及拍卖等工作。如果想向更高的学术领域迈进,也可以读研究生或者再出国留学,继续深造。
薪酬水平
参考事业单位的工资,基本工资大概在2000到2800之间,获得初级专业技术资格(初级职称)的,每个月增加一二百元工资,中级职称每月增加二百到四百元,基本工资之外有工龄工资、地区津贴等等,这些加一起每月大概在3000到4000元之间,每个省市的情况可能不一样。
我国权威专家的鉴定证书是非常的有含金量的,随便给收藏家鉴定文物就能有一笔不菲的收入,此外,他们对某方面的知识有着独到的见解,著书、发表沦为也是考古家收入的来源之一;同时还享受国家的各种津贴。也就是说这些知名考古家基本是不缺钱的,不是因为工资高,而是有着其他的收入来源,不需要用工资维持生活。
有人会有疑问了,考古家会不会靠藏品赚钱呢?事实上这是不存在的,因为在我国考古规定,“考古不收藏,收藏不考古”;原因大家也都知道,要是说墓中有文物丢失,而考古家家里恰好有类似于这件文物,那跳下黄河也绝对洗不清。

02
工作内容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是根据1982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田野考古工作符合科学要求的原则所制订的,并于1984年发布实施。全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总则,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单位和领队职责,考古发掘,发掘资料整理,发掘成果刊布,发掘资料管理,附则。另有附录和表格样式两部分内容。
工作要求
1、掌握考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与技能;
2、能够从事田野考古发掘、整理及编写考古报告;
3.、掌握博物馆管理技能;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5、了解国内外考古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向;
6、具有从事考古学及历史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工作特色
野外考古是相当辛苦的,而且从体力上和在野外生活的方便上来讲确实是男生较女生更适合,另外现在这个专业读到研究生要比本科生好就业些,一些大的省市级单位现在一般只招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男生也比女生也好就业些。总的来说,这行比较清苦,要耐得住寂寞,这行也比较冷门,而且年纪越大越吃香。

03
适合哪些同学?
热爱考古事业,能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
有哪些相关专业?
考古学、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等
有哪些相关证书?
文物鉴赏师证
有哪些相关职业?
历史教师、文物鉴定、估价业记者、专业制片人、文物保护、古玩鉴定、拍卖等

04
生涯人物
雷兴山,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夏商周考古。
1990年7月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学士学位。1993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获硕士学位。2002年12月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获博士学位。自1993年7月至今,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任教,现为教授。曾参与过周公庙等多处重大考古遗址的发掘,出版了《先周文化探索》(科学出版社,2000年)等多部著作和学术论文。
雷兴山教授的外形就很“考古”:身材魁梧,皮肤黝黑,四十出头的年纪,头发已花白,据说是发掘周公庙遗存时“思考过度”导致。他也笑称在公众眼里,考古学家可能都像他这样,“脸晒得很黑,头发很白,整天行走在田野间”。对于这位痴迷于考古的学者来说,考古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真正的考古学家是朴素的、田野的、满身尘土而乐在其中的”。
雷兴山对考古学的通俗解读非常形象:考古读的是无字天书。“与翻阅、研究古籍的历史学家不同,考古学家读到的不是文字,而是古代的遗存。”他边说边比划着,“我们手持手铲,在田野里,去发掘埋在地下的古代遗存,并用一套方法把这些遗存转化成可以读懂的信息。”
他总结自己理解的考古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完美结合,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的完美结合,探险活动与严肃科研活动的完美结合”。对于他来说,“考古是一种生活方式”,以致一段时间不去考古工地都急得慌。
“考古的乐趣在于发现,行走在大地上时,你永远不知道前面有什么发现和惊奇在等待着你。”雷兴山意味盎然地解释着,脸上不无陶醉之色,“解读古代遗存这部‘无字天书’,要一层一层、一页一页翻。乐趣就在其中的苦恼和思考,吸引人的是中间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