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待感受的态度 - 为什么要培养“正确表达感受”的习惯
人类对待感受的态度 - 为什么要培养“正确表达感受”的
在马歇尔《非暴力沟通》第四章 体会、表达感受。 在第一遍阅读时,我读完后,主要只是关注了“区分感受和想法”,而作者花了更多文字的“被压抑的心灵”部分,我虽然感同身受,但并没有作过多的思考。
区分感受和想法 - 其实是非常容易的事情,那么困难的部分是什么?马歇尔提到: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更不用说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
1. 人类并不习惯体会和表达感受 - 这个总结怎么来的呢?
我在美国学校学了21年,却想不起有什么人问过我的感受。
人们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
于是,我们被鼓励服从而非倾听自己。渐渐地,我们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
-- 马歇尔
相对open-minded的美国人都是如此,更不用说,我们中国人了,更是很少表达感受。不过,除了马歇尔说的这个原因 - 文化及教育的因素,我觉得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马歇尔并未提及 ,有可能,“表达感受”被人视为示弱,即暴露弱点给别人,这会破坏人自身的安全感。
有趣的是,马歇尔把“示弱”作为一个极好的表达感受的技巧。那么,为什么“示弱”是一种表达感受的好技巧呢?我以为:
. 示弱,让别人会有一种感受“哦,他和我一样”,当你被别人当成同类接纳时,自然就容易建立联结。
. 示弱,让人感觉得你诚实,值得信任。自己的弱都给人看了,没什么需要防备的了。
. 暴露弱点给他人,这样做,会让别人感觉安全。
正是这样,示弱让别人觉得安全,另一面,破坏了自身的安全感 。那是不是说,自身的安全与别人的安全感是对立的呢?其实不是这样子的。
在野蛮社会,示弱会让自己不安全,但在文明社会,大多数时候,示弱却不太会让自己处于危险的情况下,然而人类的进化并没有跟上社会的变化,社会越来越文明,我们的防御系统还是原始的那一套机制,这引起了冲突。
换句话说,在野蛮社会,我们感到示弱是不安全的,这是有利于我们生存的防御机制,而在文明社会,这种防御机制,在多数时候反而妨碍了我们。
2. 我们对感受的态度
-- 逃避
把感受告诉别人,是一种示弱,是不安全的,我们的防御系统这样告诉自己。为了更安全,我们不仅不把感受告诉他人,甚至也不愿意告诉自己。
告诉别人我们的感受,我们感到不安全,其实最大的不安全感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心灵。什么情况下我们最强大呢?我们不怕痛苦,不惧疼痛,我们不恐惧流血,这样我们就无所畏惧。实际上,这种强大是虚假的,是致命的。
心理学家斯蒂芬说到:“马特就像得了一种心理上的麻风病,不能感受自己情感上的痛苦,他永远处于持续不断的,可能致命的、自我伤害的危险之中。”
是的,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马特,只不过情况或轻或重而已。
1946年,医学家保罗.布兰德在麻风病疗养院工作期间,发现麻风病的畸形症状并不是疾病本身造成的,而感染和损伤渐进破坏的结果,根本原因在于病人不能感受到疼痛。1972年,他在书中写道:如果我能给麻风病人一件礼物的话,那会是一份名为疼痛的礼物。”
虽然斯蒂芬没有用文字说出来,我相信他也希望给现代所有人一份礼物 - 能够感受自己情感上痛苦的能力。
我想,马歇尔会送我们什么礼物呢? 他一定想送我们这样的礼物 - 体会和表达感受的能力。
而痛苦的现实是,我们对情感上的痛苦是持逃避态度的,更严重地说,我们对自己的感受是想远离的,因为这样让我们更“弱”。这正是我们的原始防御系统的问题,这个系统认为安全的,恰恰在现代社会是致命的。
-- 掩饰
我们不愿意表达感受,我们的这种不愿意只是防御上的。但,有时我们的感受如此之强烈,它总会冒出来,防御系统也按不住,防御系统只好采取次等的策略 - 给感受一个伪装, 例如:抱怨,攻击。
有的时候,明明我们自己很累,回到家遇到家里里小冲突,更加沮丧,我们本应该表达出自己的沮丧,但更多的是,我们释放出来的却是抱怨或攻击,这虽然显得很强大,但自己内心却很受伤。
3. 培养“正确表达感受”的习惯
一般而言,我反对培养习惯,因为许多文章所鼓励的“习惯培养”,在我看来,都是假性的。哪些习惯是假性的?每次都需要消耗不少能量的习惯就是假性的。
相反,那些不需要消耗能量的习惯就是真正的习惯,例如:上车就系安全带,上车前环车子一周检查四个轮胎(这个需要消耗能量,但消耗能量很少)。
“体会自己的感受” - 也是需要消耗不少能量的,但表达感受,我个人认为并不需要消耗多少能量,然而因为我们的教育及环境影响,以及人类的原始安全系统的防御,我们很少去表达感受。那么,这个就需要培养习惯,说多了,就会习惯性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了。
这一点,在我们学校就有成功的实践,孩子们经常说:我不喜欢,我不舒服。当然他们缺乏更准确的或丰富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一点,我们做父母的不妨在家庭营造这样的实践氛围。
培养“表达感受”的习惯,非常有必要,正如我上面说到的原因:
. 我们的文化及教育让我们不擅长表达感受
. 人类的安全系统保护我们想让我们远离感受
. 表达感受,让我们的感受流动起来,我认为是一种极好的体验。
. 表达感受,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及联结。
. 表达感受,让别人看见,更易于获得支持。
总之,我以为,适宜地表达感受是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事情。
如何培养孩子“表达感受”的习惯:
. 父母之间真诚地表达感受,给孩子一个学习的示范。
. 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真诚地表达感受,让表达感受成为家庭的氛围。
. 父母要给予孩子的表达以共情,让他们感受到被看见,这样给他们以动力坚持表达感受。
小石头每一次哭,如果他眼光打到我这边来了,我都会给予回应,对于幼儿来说,哭本身就是一种感受的表达,不一定需要语言。我或抱抱他,或给情绪命名。当然他有时也通过哭也控制我,这一点需要我辨别出来,以不同的回应,我可以温柔坚定地保持我的边界。
.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这个看起来没啥技术含量,却非常重要,特别是给孩子一个榜样。当我们和孩子之间互动,表达感受时,词汇越丰富,表达就会越精确。
如果能准确地体会到孩子的感受,孩子会感觉到很好的支持,夫妻也是这样。幼儿园的老师和幼儿一起互动时,常常会给情绪命名,这样让幼儿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情绪。
如果你家有幼儿,也可以多多尝试给幼儿的情绪命名,例如,当你看到孩子因为没有吃到想吃的零售而哭,可以说:你因为没有吃到喜欢的冰激凌,好失望,难过得哭了。
因为幼儿,甚至低年龄儿童,掌握的情绪或感受方面的词语比较少,老师或家长这样帮孩子情绪命名,有助于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体会自己的感受,当然也有助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表达感受 带动体会感受
当然也可以是,体会感受并表达感受,但我认为,既然体会感受是消耗较多能量的,我们从简单低耗能的表达感受开始。一旦习惯表达感受了,我们会倒过来追求体会感受。
4. 陷阱
正常的情况下,表达感受是低耗能的,但不正常的情况却居多,这非常尴尬。造成这种尴尬正是因为上面我们提到的人的本性:不想示弱,安全系统想通过逃避感受或掩饰感受来获得安全 - 这有点像驼鸟把头埋进沙子里。
现在我们知道了这种尴尬的来源,我们可以练习避开掉入陷阱 - 当我们与别人交流沟通或是相处时,识别那些被伪装过的感受,识别那些被对方藏起来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的感受,这样我们就能看见对方心灵深处的感受,一旦对方感受到被看见,我们就联结上,双方都获得了彼此的支持,世界会更美好。
这里有一个最简的公式 -
.如果,一个人对你抱怨,攻击你,这个人最可能是你的亲人(子女或另一半),这些都是释放一个信号:我没法体会自己的感受,我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我的心灵被自己的安全系统困住了,我需要帮助。
.倾听他(她),看见他(她)的感受。
(*微信订阅公众号:皮蛋老师 *个人微信号: precom *微博: weibo.com/precom *QQ: 28293348)
*覃山学校是一所实践“夏山+杜威”的微型理念学校,我们提倡“按照孩子自己的节奏来生活、学习、工作”。
*“好好玩幼儿园”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乐园,我们的幼儿园就是要让:幼儿好好地玩儿!
*希望关注我们的朋友尽量多地转发覃山学校的日志,让更多的人知道,给适合的孩子多一个选择的机会。
*覃山学校非常非常地需要你的转发,你的转发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你的转发是对我们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