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我想说点什么
话题泛泛,不知道该从哪儿开始说起。高中语文离我远去已有两年之久,照理说不该再有迷之自信再发表些什么不当言论了。毕竟岁月静好之后都是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还能记起点什么来呢。
《赤壁赋》是我高中最喜欢的文言文,现在也是,估计后半辈子都会是。原因很简单,没有冯老师在后面逼着,已经没有什么动力驱使我背文言文了。至于为什么喜欢,原因渺渺,有可能是“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太过恣意,让面临高考的我心生妒忌吧。
高中学语文的时候也没觉得多痛苦,不过任务多且细倒是真的。冯老师是出了名的严,(当然了是我们在私底下评论的)我们班要求背的课文比其他班多,平时的练习也比其他班要求严格甚至繁琐,早读早自习老师订背的次数当然也比其他班多很多。这些在当时的我们眼里看来,真的很占(fèi)时间。
高三整整一年的时间,64篇高考必考文言文,两个班,每一个人,冯老师都订背了至少三遍;做文言文的题,被要求查清楚所有出现的文言实词,以及联系已学篇目的实词再进行归类;作文几乎是每周考一篇,后来就每三天考一篇;文学常识是一定要默写然后默写抽查的……
这是当时的我们的所谓“遭遇”。
高中那么扎实地学语文,还被要求背很多高考无关的文段。老师没有唬过我们“是高考必考的”,她明白告诉我们“我要求你们背,全文背,我希望你们高中的时候能背点真东西,不是只为了应付考试。”《项脊轩志》,《湘夫人》,等等,很多班,甚至到了大学,发现很多地区,老师都不会让他们去背,因为“高考不怎么考”。
当年背的时候我们班还是挺多人都觉得没必要,直到来了大学,碰到很多所谓“很能写”的同学,什么老师带出来什么兵,才看清楚了。老师“能带成绩”还是“有情怀”,是不一样的。叽叽歪歪的文字,和笔下有功夫的文字,是有区别的。吹尽黄沙始见金嘛,鲁迅 钱钟书 胡适 沈从文这些人,和泡沫文作者的差距就始于这里。很能写的大手子们,哪个不是背了很多东西,哪个不是看了很多书呢。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十分的文,如果都能成诵了,自然就能够领悟十之八九,余下那一两分白,是要靠学生自己,在往后的日子里碰到相似场景的时候,被生活和阅历打通“任督二脉”,豁然开朗,方可收获几厘,再用其沉积上色,拿到这十分,就算是圆满。渐渐地,背得多了,能够引起共鸣的场景也就多了,对生活的感悟就多了,人的思想也就更加通透,随之而来的,灵性也就磨出来了。之所以叫“通灵宝玉”,就是因为通透灵性,才是宝玉,人心皆有玉,有的人到入土为止也还是愚顽不堪,而有些人就已经是宝玉了,关键看你怎么养玉,怎么琢玉了。
一直讲“格局影响作家”就说的这里,华山之险,蜀道之难,黔首之苦,臣子之怨,唐皇之痛,熙甫之憾,老孟之旷,东坡之达旦。如果今后几十年对这些事并无感触,也并没有什么影响,只是疲于奔波的日子也太过寡淡无味,少了积淀,自然也少了乐趣。
人是会不断成长的,不是每一步都计算好就可以成功的,就像你也不知道,今天背的文言文的句子,或许哪天就会帮助你柳暗花明,解决一个对别人来说棘手的文案,或者是化解一刻恼人的情绪,都不一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多背多看多懂,眼界开阔一些,格局大一些,将来走得远一些,心里畅快些,活得洒脱些,也就不是说说而已了。
再说下去就有些托大了,不过跟着冯老师大家还是要好好学习的,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运气碰到这样能教的老师,也不是所有老师抱都有对学科的热爱和情怀,竭尽全力在带学生的。跟着冯老师学到的不止语文考试怎样答卷,还有怎样积淀素养,淬炼成有质感的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努力吧大家。
后话:
虽然高中语文“遭遇”蛮多,可是我还是记得很清楚我的老师是怎样付出的。我不知道老师怎么做到同时订背三个人,还可以听出每一个人出错的地方的,她明明可以让我们分成小组订背。可是没有,她不放心我们,怕我们同学之间订背会放水,只是为了高考卷子上的那五分,就一遍又一遍订,加上后来默写的,已经忘了过了多少遍;我们自己做完一遍的文言文的题,标注的七七八八,觉得已经很辛苦了,可是后来看到老师的卷子,已经密密匝匝标注的看不见原文;后来考试的作文,有很多班的老师都要求同学互阅作文,可是我们班没有,但凡是考试的作文,老师都一定是自己阅出来打的分。
直到现在,我都很感激,也很庆幸我会遇到冯老师带我的高中语文。无论是“文科状元”,还是“湖南师范毕业”,没有哪个名号能让我坦然接受她屈居于给我们教书这样的结果。难以想象这其中会有多少不甘,可是我从没有从老师脸上看到过这种不甘,相反她一直都是全力以赴的姿态。这大概就是为人师表的意义吧,我的老师教会我背书,教会我感悟,还教会我无论境遇如何,都要努力乐观,全力以赴。感谢冯老师带我三年,也庆幸我遇到这么好的老师。

~羞羞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