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旅行日记(六)从维也纳到萨尔茨堡
@2019年9月7日-9月9日
从布拉格离开后,我们坐Flixbus到维也纳,这次的大客车是双层的,乘客并不多,且都去了二层,我和鱼先生算是独占整个巴士的一层,当时就有种包车的错觉……我们把小饼干,洗好的蓝莓,牛奶全都拿出来摆上了座位前的桌子,开启了吃吃喝喝看风景的旅途。
沿途是惹人醉的美丽风景,青山绿草,奶牛绵羊,我一直在感叹,欧洲的乡村生活真的好童话......
一、维也纳:阴雨和晴朗的双重记忆
我们在傍晚时分抵达维也纳,灯火阑珊,繁华依然。如今,每到一个城市,如果它还存有有轨电车,我便会很期待它的惊喜,期待它的年代感。
抵达维也纳的傍晚我看到了夕阳,可是第二天清晨天公很不作美,雨水肆意冲刷整座城市,越下越大的雨水把我的心情浇注得糟糕了。九月,整个欧洲的暑气已经散去,随着雨水一起来的就是气温的下降。
清晨,伴着雨水我们去到了鱼先生心心念念的维也纳大学主楼,四年前的冬天鱼先生第一次到维也纳,听他讲起当时一个人的旅行故事;四年后,他带着我重走他的旅行线路,恰似时光漫步。始建于十四世纪的维也纳大学主楼建筑古老、深沉、气派。一侧的长廊矗立着众多科学家、思想家的半身雕像,彰显维也纳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两侧长廊中央的草坪,绿草如茵,我想像着阳光灿烂的日子,学生们肯定会在草坪上阅读、聊天、谈古论今。已有27位诺贝尔奖得主从那里毕业,众多促进时代发展进步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曾经在那里求学。当我走在诸如弗洛伊德们走过的长廊,阅读过的图书馆,内心难以平静。


告别维也纳大学主楼,我们撑着伞在雨水中继续前行。走过维也纳的宽广街道,感受哈布斯堡王朝的历史,看霍夫堡宫的兴衰,追寻茜茜公主的故事……由于雨水越下越大,体感也越来越冷,我们找了一处中餐馆,在家乡的味道中找寻一丝慰藉。
第二天,维也纳的天空就放晴了。果然还是明媚天气更彰显维也纳街道的气势与宫殿的磅礴。保存完好的的宫殿,历经沧桑的建筑,在蓝天白云下更显生机。我去到美泉宫继续探寻茜茜公主的生活轨迹,她的爱情、她的无奈、她的凄美,如今已经成为故事了。在美泉宫,大半天的时间都不够我们仔细去品味的,美泉宫的宫殿解说,花园美景,爬上美泉宫的凯旋门可以俯瞰维也纳城,微风吹拂,阳光柔和,我想,或许当你不舍离开时就是真正爱上了它吧。



二、萨尔茨堡:盐堡的音乐魅力
维也纳到萨尔茨堡的火车旅程大概两个多小时,我们在晚上八点多到达萨尔茨堡主火车站。虽然小城很小,但火车站很大,可见这座城的魅力了。
萨尔茨堡的名字Salzburg ,在德语中是盐堡的意思,因为这个地方盛产盐。我的记忆中初识萨尔茨堡并不是因为它是莫扎特的故乡,而是因为“音乐之声”那部电影,电影开头美的让人窒息的草坪和山峦一直深植于我的心里,玛丽亚修女的歌声似乎这些年从未在我耳边消散。

去萨尔茨堡前我又特意重温了一遍“音乐之声”,试图去追寻Maria和孩子们走过的地方,喷泉,修女院,米拉贝尔花园;阿尔卑斯山下的美丽小城在雨后格外清透,整座城市都是莫扎特的印记,莫扎特商品小店,巧克力球,莫扎特雕像;萨尔茨堡城堡要塞竟然前后修建了600余年,从未被攻下过,小火车垂直上下山的瞬间,我似乎回到了海德堡的王座山。站在萨尔茨堡要塞,远处的雪山似乎并不遥远,清晰可见的白色和绿色相映衬,山下古老和现代元素相呼应。山下,萨尔茨河穿城而过,巴洛克式铜绿色穹顶静静挺立。在萨尔茨堡,没有现代化的高楼林立,没有钢筋水泥鳞次栉比,有的是历史的延续,是文化的传承、是欧洲小城的平静与安逸。


虽然是九月,萨尔茨堡已经显现它的独特了,阿尔卑斯山下,气温很低,大有寒风凛冽之感,我和鱼先生乘着夕阳余晖,走过萨尔茨河上的铁桥,看落日下城堡要塞熠熠生辉,看修道院在半山腰上静谧安详,看河水奔流,时光匆匆流走。夜幕降临,孤独的路灯伴着稀少的行人,唯有粮食巷还有成群的人儿在莫扎特出生的那栋黄色房子前欢声笑语,合影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