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一曲肝肠寸断流离远去

文■罗南
1979年生人的曾国祥顶着星二代的光环,继《七月与安生》后,历经磨难上映《少年的你》热片,最近引起现象级讨论,人气飙升。记得初识曾国祥还是彭浩翔2005年《AV》中纨绔子弟的英俊模样,却不料想曾志伟的公子竟能如此能耐,写出“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的电影台词,让埋在影院后座的女生们哭了一晚上。
校园霸凌一直是各路导演的聚焦热点,1991年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我看过年代最久远的青春残酷光影,堪称台湾黑暗中闪光的成长编年史。10年后,2001年,映像作家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至今还留存于我心的灰烬暗物质,在亚洲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日本新电影运动”。
这些年来,大陆关于青少年问题题材的电影也逐渐展露,文晏《嘉年华》、曹保平《狗十三》等均以高标准制作喊出了对社会的责任和环境的无奈,可惜票房前者2500多万,后者5000多万,赢了口碑输了银子,铩羽而归,没掀起大风大浪。现如今《少年的你》公映仅十天,票房就破十亿,让这看似不可触碰的题材,终于烙上了“中国大陆”这一制片国家的印记。抛去电影摄制的技术含量,单从开疆辟土的类型片意义而言,《少年的你》能与《我不是药神》手挽手相提并论,补足了大陆影片在此题材上的长年缺位。
即便《少年的你》前期有着抄袭名家,退出柏林电影节,原定暑假上映突遇退档,却也无法抵挡这一里程碑式的高光时刻,就我而言,这三十几块的票价比点半份酸菜鱼要值!而且值很多!
回到电影,诸多精彩应接不暇。小北假装强暴陈念的场景,以及其他突显情感宣泄的画面,曾国祥坚持用微微摇晃的手持镜头。
在摄影师余静萍的操刀下,聪明地揉进流行歌星MV的精髓,有股明信片的滋味,霎时美丽。接近结尾处,夕阳暖光隔着警车的铁窗打在陈念和小北的脸上,这些斑驳之光不断悦动,在脸上一明一暗呈现,如手术刀般解剖了创伤后内心的波澜,然后扣押两人的两部警车,在高架桥上分道扬镳,配上寥寥的几句旁白,心碎不已。监狱中,小北和陈念隔着玻璃面对面超大的脸部特写,又是余静萍的神作,没有任何对白,仅靠两位主角脸部极具张力的表现,辅之肝肠寸断的配乐师贝尔的灵光一现,让这画面终将成为今年中国电影最为动情的时刻之一。
《少年的你》还充斥着高考“打鸡血”的元素,催化剂般引起国民的强烈共鸣和注意力。此时此刻,真心佩服曾国祥主创团队的理解能力,比大陆人更懂得国产高考的残酷,镜头中有按分数高低排座位、考场前教师生的呐喊鼓劲、家长们手拿鲜花的焦急等待,以及高考后撕书飞舞的“雪世界”。陈念的妈妈一直坚信,女儿大学毕业了,他们的日子也会好起来了。
或许因为受到这种价值观的影响,唯分论成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教师、家长们对于青少年的心灵疏通就少之可怜,潜移默化埋下了霸凌的种子。受到欺负的孩子们也不愿倾诉,如陈念所讲:怕影响高考,撑过去也就过去了。
但这能过去吗?影片伊始,胡小蝶从空中折翅跌落,几个楼层近千名围观的学生不是惊讶和恐慌,而是用手机拍照的方式在朋友圈传播,留言和答复冷得刺骨。若干年后,这些学生为人父、为人母,会何等的可怜可怕。在高考和霸凌两条线的交织上,这部电影个别剧情逻辑性稍显不足,譬如看似“十恶不赦”魏莱竟然是学霸,高考的志愿是北大,而且得知陈念报警后表现出来的惊慌失措令人大跌眼镜,不像是已经逼死胡小蝶的“背后推手”。警察办案流程,以及审问情节也存在硬伤,刑侦环节和犯人心理分析不充分,少了专业刑侦的角度。而且开局和结尾就整部电影而言显得比较很弱,缺了勾人的想象力,仅是借物喻人的平白直叙。
为了公映,可能曾国祥将《少年的你》改了许多次,也可能改了最终结局,努力让电影实现公映的标准,这其中警察郑易就是一个暗示(谐音正义)。可我觉得曾国祥是想走悲情路线,是要让荒凉镌刻始终的。不管何种缘故,就公映版本来看,曾国祥与《告白》《熔炉》《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这些殿堂级的青春残酷作品相比,还缺少至始至终的气质,也缺少留于观众的思考、回味的成分。期待若干时间后,导演剪辑版能给出曾国祥的最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