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这些天抽空看了两部纪录片:凤凰大视野 《无声的群落 老知青的故事》(榜样、风暴、出路等3-4集)和《凤凰大视野 在那遥远的地方》(1-5集)。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50-70年代全国性的重大事件,据报道牵涉2000万人,而且亲眼见过来我们村插队的知青,注意过插过队的单位同事。有了这些亲身经历,所以就想看看知青故事,毕竟这也是重大的历史事件。
在很多知识青年的眼中,农村差不多就是穷山沟,鬼不拉屎的地方,他们来农村就是倒了霉,吃了不应该吃的苦。他们似乎从来都没有接受过这样一个事实:物质条件这样艰苦的地方,其实一直都是有人生活着在这里的。像西北、新疆这样的物质条件更加艰苦的地方,我并不了解。但城里知识青年对农村这类看法,的确伤害了我这个曾经的农村青年。一些年之后,我才慢慢从某种自卑中走出来。在已经了解了卢安克在广西的生活经历,已经意识到乡村生活对人一生的含义之后,原先的自卑也就完全消除了。这个人生经历,让我学会了从物质以外的眼光来看待生活,让我了解到心理层面的满足远比物质上的富足更多地影响并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看这两部片子的时候,我还是特别留意知青们对于农村生活的感受。《无声的群落 出路》一集中,当年知青卢晓蓉提及了她的一个亲身经历:雨后天晴的早晨,她随老队长去镇子里开会。路过玉米地的时候,老队长让她去听玉米地里的声音。卢晓蓉的描述足够清晰,它让我相信,在农村的知识青年当中,的确有人体会到了乡村、自然的美妙。这种体会是非物质层面的,是超越性的,我相信,生活在广西大山里的卢安克经常有。应该说,许许多多在农村长大或者生活过的人都有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喜欢大自然的原因,不过,非常少的人能清晰意识到这个经历的本质。
《在那遥远的地方》中没有类似的视角。尽管在片子最后也介绍了不少最后留在新疆的上海知青,也讲到了新疆人和知青之间的友谊,但从头至尾都没有讲到纯粹自然的与人无关的生活乐趣。
并不是生活中没有乐趣和美好,而是我们过于关注表面的、物质的世界,且常常被群体情感所支配,所以,我们注意不到人生本来就有的一直都在且稳妥可靠的依据。
另外的视角,应该是:1)年轻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活力;2)他们对于外部世界的憧憬;3)人类社会中新生力量的涌现;4)国家对于新生力量的态度;5)年轻时的经历对于一个人人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