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俗美蕴89:傀儡戏
唐玄宗喜欢看木偶戏,还产生辽阔的感伤,见其《傀儡吟》——
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
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从语句中可大略推测:皇帝面对的顶级傀儡戏演出,其道具逼真程度极高。若从春秋战国时代的木俑起算,木偶、傀儡的制作技艺流传到唐玄宗时代,至少也有千把年了。而它作为一种戏剧演出形式,在唐代可能已比较成熟。与唐玄宗在同一片蓝天下呼吸过的高僧本净曾说,“但看弄傀儡,线断一时休”。(《无修偈》)这或许是和尚在民间所见。那么,傀儡戏或简单的玩傀儡活动,当时从皇家到民间可能都普遍存在。
宋代人留下不少观看傀儡戏的诗文,其戏台谓之“傀儡棚”,南宋大臣魏了翁在《次韵李参政》中描述它为“帐幕深遮围”。与唐玄宗一样,魏了翁从中品到了人生况味——衣冠巧装饰,观者迷是非。自谓真好手,不知若为归。同时代有位高僧叫释师观,也曾在傀儡棚前驻足,作了一首《颂古》,最后一句是“明眼人前,一场漏逗”。总之,傀儡戏在以上几位古人笔下,并不以有趣、精彩见长,而对应了生命中的巨大消极内涵。这绝非一般百姓的感受。相对而言,宋代一位不著名诗人易士达的《观傀儡》,则不显得太深沉——
刻出形骸假像真,一丝牵动便精神。
堪嗤鼓笛收声后,依旧当时木偶人。

以宋词为表征的宋代娱乐业之发达,足以将傀儡戏艺术推向一个高峰。当时不但有瓦子、勾栏等正式演出场所可以容纳它,街道、乡场也是它游走的好地方。据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当时傀儡戏内容极为丰富,灵怪、公案、历代君臣将相故事等等都有表现,什么“悬线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等花样多多,且“鱼龙变化夺真,功艺如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露天电影场景,或许可以对应古代民间观看傀儡戏的热闹吧?因此,与傀儡戏有关的艺术家或制作者,也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和尊敬。有一首《踏莎行·赠傀儡人刘师父》,系宋代刘仁父所作,赞叹了道具之精美和演出之精彩,并对“傀儡人刘师父”满怀感谢。

古代傀儡戏特别能对应今天的动画片,将其视为动画片的祖宗也未尝不可。元代诗人姬翼有一首《鹧鸪天》,开篇就说“造物儿童作剧狂,悬丝傀儡戏当场”!可见古代孩子们对傀儡戏的追捧热情。其实这就是傀儡戏最大的世俗价值所在吧?何必非得从中感悟生命的悲哀与凄凉呢?更令人头疼的是明代大儒王夫之,他填了一阕《卜算子·咏傀儡示从游诸子》,流露了极大的轻蔑,道,“铅华谁辨假中真,皮下无些血”!这意思是针对读书、作文还是做人呢?我也搞不清楚。但猜那些学生以后若看傀儡戏,想起老师的告诫,心里应不是个滋味……
好在今天的中国人承传了傀儡戏艺术,甚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很多涉及古代民俗的文化艺术相比,它还算挺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