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车,走了》小感
《上车,走了》是电影频道星浪潮的早期作品,出品于2000年,并获得了2001年第二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主演高虎、黄渤分别饰演的刘承强和高明是两个山东农村的年轻人,两人怀揣着对大城市的向往,对美好前途的憧憬以及离家自己出去闯荡的兴奋来到了名副其实的大城市——北京。从此便成为了“北漂一族”。 但是,现实对还很稚嫩的他们来说,残酷是理所当然的。刚下火车,面对四周林立的高楼,川流不息的车群、人群的茫然,被城管误认为是小贩的狼狈,对住宿条件的失望,虽然有一些扫兴,但毕竟还是充满希望的。 新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他们接手了老家小软哥的工作,开302路的小巴。一个开车,一个卖票,两个人要把每个月辛苦赚来的钱的一半给车的主人建刚哥。没有办法,这就是游戏规则。由于出来乍到,再加上同行的竞争,生意一直不是很好。后经热心人的指点,用自己的家乡话来招呼路人:“上车,走了!”,有了特色,有了自己的东西,生意渐渐的火了起来。他们挣了钱,出了名,同时也遭到了同行的忌恨。同行大头在两人小巴车上做了手脚,终于出了事故,车就这样报废了,两个人也就这样结束了小巴生涯。 在刘、高二人的小巴生涯中,两人又同时经历着虚无的爱情。高明和小辫子的爱情以及刘承强和北京姑娘丽娟的暗生情愫。然而在现实面前往往有爱还不够,小辫子最终在经济大潮中没能抵制住物质和金钱的诱惑,放弃了“小明哥”,选择了“大奔”。而丽娟和刘承强也强压内心的爱,最终以姐弟相称绝口不谈爱情。 面对女朋友的背叛,小巴车的报废,心灰意冷的高明选择了回家。家里有相对稳定的工作,有等待他回去结婚的未婚妻,有年迈体弱的父母双亲。而刘承强选择了留下,他说他对这个城市已经不再害怕了,他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其实两个人做出这样的选择很正常,也很必然。从两个人刚到北京的那天晚上,高强忙着往家里打电话,刘承强忙着记站名就可以看得出来。 离别的场面有点感伤。同住一个院的“艺术家”把他们带到了自己唱歌的酒吧。台上流淌着“艺术家”娴熟的吉他声和略带沙哑的歌声:“我们都是和时间赛跑的人,为了更好的明天拼命努力,追求一种意义非凡的胜利,前方没有终点,我们永不停息……”(看电影时听着这首歌,觉得歌词写得真好,后来发现是李宗盛的歌,难怪!)台下坐着满心彷徨、失落却已成熟的两位主人公,还有过来人建刚哥。三个人在这样感伤的氛围里感伤着。 片子的结尾,丽娟应聘到一家大公司,一日,忽然发现一个送水工的身影很像刘承强,她追出去寻找,站在楼顶,看到了站在天桥上的刘承强。刘承强正望着桥下等客的小巴,那是他在北京最难忘的工作。他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默默的、满含深情的看着他! 导演(管虎)用一种舒缓、冷静,内敛、大气、朴实、从容、浪漫、潇洒、不做作、不张扬,还不失紧凑的手法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故事确实很小,投资小、演员名气小(当年)、人物小、事件小,然而正因为它的小,才显得那样的朴实无华,那样的真实、亲切。故事的主人公仿佛就是邻居家的大哥或将来的自己。同时,演员的演技也很棒,高明失恋时蹲在地上用胳膊擦眼泪的哭相,刘承强见到丽娟时憨厚的笑容,让人感觉都那样的真实、亲切。 “上车,走了”是兄弟俩开车时的吆喝声,同时也有一定的寓意。人的一生会选择上很多的车,就像会选择很多的路一样。很多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每个人的性格、环境等因素不同而已。就像高明选择了回家,我们不能说他懦弱,他有权利选择一份相对稳定的生活。就像刘承强留在这个充满幻想的城市继续一个又一个工作,在片子结尾,那个朴实的青年说:“我还要生活,我还要在北京生活下去,我喜欢这个城市,明天我还要去应聘新的工作,只要我有追求,只要我能认真踏实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明天一定会灿烂的!”是的,坚持下去,柳暗花明! 注:本小感写于09年大学毕业前夕,后来事实证明,我也只是纸老虎,羡慕着刘承强,却做回了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