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走出人生的迷茫?
你要相信,其实每个人都是从迷茫走过来的。
因为未来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我们无法洞见未来,更不知道自己现在做的事情,是否就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上大学的时候,迷茫自己未来应该走什么样路——
考研还是找工作?考哪所学校、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应该为此做什么准备?......
工作以后,迷茫自己是不是做了正确的选择——
我是待在这家公司还是跳槽?我是不是应该转行?我应该选择出去创业吗?我的人生应该走向何方?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面临的选择越多,我们越是会迷茫。
因为在所有的这些事情发生之前,我们都不知道它到底会是什么样。
上中学的时候,因为只有一个目的,学习并且考出好成绩,所以反倒没有这么迷茫。
随着年龄的增长,考虑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人生的阅历和想法也随之增多,结果反倒是越来越迷茫。
很显然,在找到人生真正的答案之前,我们是很难打破这种迷茫的。
但我们可以降低迷茫出现的概率。
例如:
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要的迷茫其实就是关于未来的选择。因为对未来的选择不明确,所以导致现在的行为很迷茫,简而言之就是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来为未来做准备。
那其实要减少这种迷茫,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自己做一次深度的职业规划:
- 先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即明确目标;
- 其次就是根据目标,进行关键指标拆解,知道自己现在要做什么;
- 做好这两步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迷茫少了很多,对未来也更加清晰了。
- 不过这还远远不够,因为目标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很容易导致你自我怀疑,再次迷茫。
- 所以,下一步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内驱力,并且用它来指引自己行动,完成目标。
这个过程当然难免会有阶段性的迷茫,但是起码不会完全迷茫了,对于工作以后的人来说,这个方法同样适用。
比如,你不知道人生应该走向何方的时候,不妨想得长远一些——
- 未来十年、二十年,你希望自己的工作、生活各是什么状态?
- 为了达成这种状态,你需要在每个阶段做到哪些事情?
- 要做到这些事情,你现在应该付出什么样的行动,用什么来指引自己行动?
所以,归根结底,我们在面临人生迷茫的时候,完全可以拨开迷雾,给自己找到一条虽然依旧迷雾重重,但能够坚定走下去的路,从而减少迷茫。
01找到一个指引方向的目标
对于人生目标这个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人觉得人生要及时行乐,不必要设立目标,只需要享受过程就好;有的人则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就是告诉大家人生要做有意义的事情,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不管是哪一种观念,都有其价值所在。
但是,为自己的人生设立一些长远的目标,一定是减少迷茫的最好办法。
当一个人活着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意义,或者完全失去了对于自己人生目标追求的时候,其实人生就已经变得索然无味了。
上个月,家里的一位亲人去世,下葬的时候,和她同代的老人站在她坟前为她送行。
几位老人突然聊起了死亡这个话题,其中一位老人说了这样一句话,令我印象很深刻:
我们也没几年了,活一天算一天了。
我想,如果当我老去的那一天,回望人生时也发出这样的感叹,会不会白来了这一趟人间?
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
我还希望我能去实现一些力所能及的小目标,即使失败了,大概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悔恨吧?
那应该如何去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呢?
在一次培训中,我有幸听一位老师提到了这样一个方法:
在我们有限的人生里,有很多方面的目标,想要的东西很多——家庭幸福美满、事业有成、知识和智慧并存、有怦然心动的爱情、有放荡不羁的自由......

正如这张图里所画的一样,我们给到不同的目标赋予不同的大小,代表着对每个目标的追求。
但是,在有限的人生中,你慢慢会发现——其中很多目标,都是没有办法完成的。
想要事业有成,那么就需要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事业上,以至于陪伴家人的时间就会变少。
连马云都曾经公开表达,自己对孩子和家人的陪伴不够,这就是事业有成的代价。
想要获得知识和智慧,都需要面对无比枯燥的研究和书本,以至于很多时候丧失了物理上的自由。
......
那么,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人生目标中,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的。
那就是那一个你愿意花自己毕生精力去追求和执行的目标,把这个目标作为你人生的主目标,其他目标其实根据这个主目标就可以纷纷设定出来了。
比如——
小明为自己设定的主目标是,40岁以后,拥有一家自己的公司,规模100人以上,年收入1000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小明从现在开始就得996甚至007的节奏工作,要开始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上,每天12小时的工作打底。
所以,剩下的可自由支配时间除去睡觉、吃饭,就得分配到那些有意义的事情上面去——比如陪伴家人。
同样的,你也可以试着拿出一张纸来,写下自己的人生最重要的目标,然后把剩余的时间来进行分配,最后得出一个人生相对明确的目标。
并且这个目标最好是符合SMART法则中的一些,起码是明确具体的、有时间限制、如果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就更好了。
比如:我的一生中,要出7本书,分别是XXXXXX....,要在60岁之前完成。
这样的目标,相对明确,也更具备可执行性,否则就太虚太远,根本无法拆解。
02要怎么做,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找到人生的初步目标之后(当然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而且是动态变化的),还要解决怎么样做,才能完成这个目标的问题。
在这里,我引用一个比较大众化的方法,把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和目标分解法结合起来(如下图所示):

比如对于工作目标,我们可以依旧最终目标来进行拆分,分成不同阶段的目标——
从初入职场▶▶晋升主管▶▶晋升经理、总监▶▶创业/副总/总经理......
通过这样的拆分,我们又可以把每一阶段的目标再次分解。
例如,在进入职场这一个阶段(即求职及其准备阶段),我们可以利用OKR工作法,将目标O明确定义出来(例):
- 进入什么行业?——科技、移动互联网行业;
- 进入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世界500强互联网科技公司;
- 在什么城市工作?——北京;
- 选择什么岗位?——产品经理;
- 预期收入?——15-20k;
有了这个目标之后,我们很容易在这个范围内,找到几家合适的公司,即把入职这些公司的产品岗定义为目标。
那就可以围绕这些岗位对于应届生能力和技能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准备了,拆解成相应的KR,比如:
- 在大四求职之前,自己建团队开发一款产品,目标是能够测试上线,获得1000+校园用户;
- 自学产品经理课程,自制两份竞品分析报告和用户调研报告,并形成两个产品原型;
- 参加校园和企业联合举办的相关大赛,并获得奖项;
- 在大二和大三分别到不同的大厂进行产品岗位实习,提前积累经验;
这样,整个大学阶段的脉络其实就比较清晰了,业余时间也可以根据自己未来的目标,来进行合理的规划,不再那么迷茫。
同理,人生其他阶段的目标,同样可以如此规划——比如买房、结婚、生小孩、旅游等等,当你进行合理的目标拆解和规划后,你就会发现:
其实自己的人生,好像也没有那么迷茫了,人生也还有很多目标没有完成,还需要不断努力。
03内驱力,是逃离迷茫的源动力
在知乎,我不止一次提到了内驱力这个词,内驱力的意思就是——
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简单解释,内驱力就是人内在的需求。
比如,当你缺乏知识的时候,你认为自己很无知,所以会通过学习去获取知识。
这一份获取知识的内驱力,会让你在获取知识的道路上持续努力,即使是遇到了一些小挫折也不放弃。

在内驱力、目标、环境、知识技能等各项因素的影响下,最终会映射到我们的行为上,驱动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也就是说,其实内驱力能够让我们持续朝着目标去努力执行,减少中途因为目标达不到预期而产生的迷茫。
那如何保持内心有足够的驱动呢?
首先,合理的目标设定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说目标设定过高,在现实中很难完成,最后会让自己无法获得正向的反馈,从而导致自我怀疑,越来越迷茫。
比如小明现在明明只有英语四级的水平,还有一周就要考六级了。
他也把六级作为自己的目标为之努力,但是因为时间太短,小明最终还是没有考过六级。
这件事情让他十分挫败,甚至认为自己没有学习英语的天赋,为此放弃。
我们的人生,也如同这考试一样,当你设定过高的目标,完全无法实现时,也会对个人积极性造成负面影响。
正确的做法是——设置合理的目标,并且把目标分成多级,正确保最低目标,努力实现最高目标。
其次,要学会收获并享受正向反馈,合理看待失败。
有一些特别优秀的小伙伴,一次没有达到预期就十分痛恨自己,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即使规划再完美的人生,依旧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比如外部的环境影响、家庭的影响、爱情的影响等等。
我们没有办法完全规避这些不可控因素,也就意味着会面对失败。
失败本身是一个概率事件,你不尝试、不努力则永远不会失败,但人生也因此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正确看待失败,不要因为一时的负向反馈就全盘否定自己,而是去分析失败的原因,在未来进行规避。
最后,一定、一定要永远热爱生活。
人生何其短,如果你无法百分百掌控,就把它当成体验和尝试,不要为自己所走的路后悔,永远热爱生活。
虽然鸡汤,但我相信,这比任何方法论都管用,特别是你身处逆境的时候。
我是小强,90后摩羯座斜杠青年,出版作品《能耐:成事的简单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