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维新”——1951
“维新”延期

1950年12月31日,奥地利第二共和国首任总统卡尔·兰纳(Karl Renner 1870.12.14-1950.12.31)逝世。195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延期至1月14日举行。
节目单
指挥 克莱门斯·克劳斯 曲目 约瑟夫·施特劳斯 妇女的尊严圆舞曲 op. 277 防火!法兰西波尔卡 Feuerfest! Polka francaise,op. 269 蜻蜓玛祖卡波尔卡 op. 204 诙谐快速波尔卡 Jocus-Polka (schnell), op. 216 小约翰·施特劳斯 柠檬树开花的地方圆舞曲 Wo die Citronen blüh'n. Walzer, op. 364 埃及进行曲 op. 335 游览列车快速波尔卡 op. 281 约瑟夫·施特劳斯 我的简历是爱情与欲望圆舞曲 op. 263 小约翰·施特劳斯、约瑟夫·施特劳斯 拨弦波尔卡 小约翰·施特劳斯 匈牙利万岁!快速波尔卡 op. 332 维也纳人的气质圆舞曲 op. 354 在猎场上快速波尔卡 op. 373 无穷动波尔卡 op. 257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op. 314 老约翰·施特劳斯 拉德斯基进行曲 op. 228
防火!法兰西波尔卡

在维也纳,韦特海姆(Wertheim)是一家成立于1852年9月1日的百年老店,当时主要以制造具有防火特性的保险柜为主。至今,保险柜设计与生产仍是公司的主打品牌之一。 韦特海姆公司的创始人弗兰茨·韦特海姆(Franz Wertheim,1814-1883))原先是个商人,从推销员起家,后来从事造纸行业,又从事工具制造。1848年,韦特海姆的办公室被盗,600个荷兰盾被小偷席卷。这促使他开始研制具有防盗和防火功能的保险柜和收银机。韦特海姆设计的保险柜很有创意,获得了多项专利。 真金不怕火炼。韦特海姆公司的保险柜是锻打出来的,公司在进行产品宣传展示时,还特意将保险柜放在烈火中烧烤,以示产品的“保险”。而当保险柜开始批量生产,公司大量招收员工之际,韦特海姆也就成为了当时奥匈帝国最早拥有自己产品、专利,且能够进行产品规模化生产销售的企业家之一。在19世纪60、70年代,韦特海姆保险柜行销遍及奥地利,在国外也备受推崇。1869年,弗兰茨·韦特海姆以行业专家的身份陪同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出席了苏伊士运河的通航典礼。 1869年3月13日,为庆祝第20000只铁质保险柜顺利生产完工,公司在环城大道上的维也纳园艺协会花卉大厅举行舞会,全体员工齐聚一堂,在舞蹈中享受着平等与欢乐。为了迎接这个特殊的节日,维也纳艺术活动的热心赞助商、公司创始人韦特海姆特别邀请约瑟夫·施特劳斯为公司创作一首舞曲。约瑟夫从保险柜的生产过程和公司的广告口号中触发乐思,在乐曲中融进了工人在铁砧台前锻造的声音形象,以向铁匠和他们精湛的工艺致敬。约瑟夫·施特劳斯以韦特海姆保险柜的广告语“防火”为标题,将乐曲献给韦特海姆公司。 《防火!法兰西波尔卡》在韦特海姆公司的庆祝舞会上首演,受到热烈欢迎,也成为维也纳舞会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保留曲目。至今,《防火!法兰西波尔卡》仍是韦特海姆公司的骄傲:“我们自豪地回顾历史传统,追随着由弗兰茨·韦特海姆委托并由约瑟夫·施特劳斯创作的《防火!法兰西波尔卡》,继续开拓未来...” 另,《防火!法兰西波尔卡》也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常客,平均每十年就要演出一次,1982、2012年的两场演出加入了维也纳男童合唱团的合唱。
诙谐快速波尔卡

约瑟夫·施特劳斯是维也纳艺术家协会会员,1867年2月18日,约瑟夫·施特劳斯为这天在黛安娜舞厅举行的“金星”舞会奉献了一首《诙谐快速波尔卡》。约瑟夫试图通过几段轻松快速的波尔卡舞曲的呈现来减轻维也纳人当时因战争失利而显得压抑的情绪。这天的舞会,客人离开黛安娜舞厅时,已是翌日清晨。舞者坚称,这是一次令人愉快的邀请,而《诙谐快速波尔卡》的出现和不断的重复演奏,那滑稽可爱的音乐形象已经印在维也纳人的脑海里了。
柠檬树开花的地方圆舞曲

你可知道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黯绿的密叶中映着橘橙金黄,怡荡的和风起自蔚蓝的天上, 还有那长春幽静和月柱轩昂——你可知道吗?那方啊!就是那方, 我心爱的人儿,我要与你同往!你可知道那圆柱高耸的大厦, 那殿宇底辉煌,和房栊的光华,还有伫立的白石像凝望着我: “可怜的人儿,你受了多少折磨?”你可知道吗?那方啊!就是那方, 庇护我的恩人,我要与你同往!你可知道那高山和它的云径? 骡儿在浓雾里摸索它的路程,黝古的蛟龙在幽壑深处隐潜、崖冰石转, 瀑流在那上面飞湍——你可知道么?那方啊!就是那方, 我们起程罢,父亲,让我们同往! 这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迷娘歌》,一首令人一唱三叹的诗篇。 说起《迷娘歌》,可能许多人并不熟知,但要是说起一部诞生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熟悉的人可能就有很多。《放下你的鞭子》与《迷娘歌》有很近的血缘关系。 迷娘是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一个悲剧性人物,既是意大利贵族的后裔,又是父母近亲结婚在生理上有缺陷。迷娘从小被吉普赛人拐走,沦落为流浪剧团的演员并到了德国。她的父亲也落魄江湖,以出卖琴艺为生,父女二人后被一位有理想的青年搭救。小说中,迷娘与琴师的歌曲,是作品的经典片段,特别是凄婉深情的《迷娘歌》,抒发着意大利少女对美丽故土的眷念之情。 在中国,许多文学家、学者,为《迷娘歌》中描绘的美景佳境而倾倒,纷纷用他们认为最美的文字将之译成中文,其中,最让人读着感觉舒畅的是前述版本,译者梁宗岱。 《迷娘歌》在中国并不止于文学界对歌德作品的译介。20世纪20年代,著名剧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作者田汉,曾根据迷娘的故事创作过独幕剧《眉娘》。 “九·一八”事变后,《眉娘》再经过改编,成为完全中国本土化的著名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讲述一位在街头卖艺的姑娘表演时有气无力,和她同演的老汉用鞭子抽打她,引起观众的不满。一位青年冲上前大喊,放下你的鞭子!姑娘复上前求情,说老汉是自己的父亲,二人因兵灾匪祸、苛捐杂税而背井离乡,卖艺为生。父亲的鞭打,无非是让自己演得好些,多赚点钱来填饱肚子,于是青年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与不合理的黑暗社会坚决斗争……。 诗篇《迷娘歌》,堪为暖湿气候中姿彩丰盈的意大利风情画,一向被称为是德国抒情诗中一颗明亮的珍珠。另一位德国大诗人海涅曾赞誉《迷娘歌》“写出了整个意大利”。对此,意大利人的说法是这样滴:经常有外国人伪造意大利,例如歌德和他的诗:“你可知道那柠檬花开的地方?”咳,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源自于歌德对意大利的向往!是不是昵? 1874年5月1日,小约翰·施特劳斯离开维也纳,参加德国兰根巴赫(Julius Langenbach)管弦乐团的意大利系列嘉宾音乐会巡演活动。赴约之前,小约翰已为他的意大利观众精心制作了一件独特礼物,一首精美的管弦圆舞曲——“哦,上帝!哦,女神!美丽的意大利”,小约翰借用意大利音乐素材,表达对这个温暖浪漫的南欧国度的深怀热爱。1874年5月9日,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新曲由Julius Langenbach指挥意大利兰根巴赫管弦乐团在都灵皇家剧院(Teatro Regio)首演。 开阔的田野,最适合圆舞曲伴奏下的舞蹈。《柠檬树花开的地方圆舞曲》这一支好似在花香鸟语的境界中徜徉的乐曲,表达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在平淡幽静中流淌的旋律,溢漾着意大利温暖浪漫的民风格调,秀丽十足,柔情无限。小约翰·施特劳斯回到奥地利后,受极富诗情画意的“柠檬树开花的地方”的诗句影响,将“美丽的意大利”易名为《柠檬树开花的地方圆舞曲》,即选用了歌德《迷娘歌》中的第一句。此曲于1874年6月10日在维也纳园艺协会花卉厅(Blumen-Säleder Gartenbau Gesellschaft)音乐会演出。 《柠檬树开花的地方圆舞曲》深受欢迎,后又由词作家填词,被许多花腔女高音争相演唱,甚至出现在小约翰的著名轻歌剧《蝙蝠》中作为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