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
最近连着面试了四五家公司,有的当场回绝,有的后期等待,还有的给你大大的希望,然后杳无音信。而无一例外的,当他们问起,“有男朋友吗?”“这年纪不小了,啥时候结婚呢?”“你要明白的,我们不可能培养了你,然后你又上不了班,公司也讲成本的”“我们公司小,容不了您这么高学历!”。除了尴尬的勉强微笑,并且从嘴里挤出两个字“理解”,似乎是说啥也没用了……
还记得毕业论文里还写过女性就业歧视的内容,如今,自己验证了一次结论,还真是印象深刻。28岁尴尬的年纪加上硕士毕业尴尬的学历再加上专业性不强的文科专业。毕业突然就和失业划上等号了。要是问起毕业季找工作的时候干嘛去了,问得好,那宝贵的的一段时间,为我增加了这辈子都忘不了的一段经历,迷失、绝望、幻想、深渊…,结果就是现在的负债累累。我能保证今后的人生不会再入同样巨大的坑,但这丝毫不会成为找工作的筹码,反而是劣势,原来你犯过这么大一个错误,这还了得,又或者一个连自己人生都掌控不了的人,如何能胜任一份工作。诸如此类的控诉层出不穷,多数来自于公众类文章,作者人设要么从头优秀到尾,要么突然命运改变,一飞冲天。打鸡血也好,毒鸡汤也罢,更多的是迎合读者心理,类似于扇一巴掌给颗糖的效果。
最近在读诺贝尔经济学奖作品《贫穷的本质》,里面一个有趣而有意义的观点,许多杰出的经济学家支持对贫穷人口给予援助能帮助他们摆脱贫穷,而相反的声音也频出,认为给予他们帮助只能造成恶性循环的“贫穷陷阱”。各执一方,振振有词。但这样的声音对于改变贫穷的意义到底有多大呢?不置可否。不同的是,作者以真实的最细微生活角度挖掘贫穷的原因与应对的策略。我觉得这才是真正想解决问题的态度,也是最有价值的方式。也是这本书最大意义所在了。
回到歧视问题,如果任何人的价值可以准确量化,那或许歧视不会太多。因为量化不了,例如我的经历教给我什么,学位的价值有多大,个人性格优劣势分析与潜在价值。正是这种不可明显量化的原因。个人的许多标签只能由雇主凭经验粘贴了。就如同只凭理论得出个结论然后夸夸其谈。
最终,就只能送自己一句毒鸡汤了:自己不牛逼,凤凰变成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