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人礼,但不希望任何人再经历
前两天看完电影《少年的你》后,出了影院拉起hoodie帽子,哭了一路走回家。
讲校园霸凌的影视作品太多了,但大都不痛不痒或者细节处理太过drama,反而削弱了真实感。这真的是第一部让我深受触动的。真的做到了影像化那种subtle 气氛,孤立无援只能自救的感受太逼真,几乎把我拉回十几年前。

接着就在豆瓣的话题 #对校园霸凌说不# 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可点链接直达)。一开始只是想说出来,有个朦胧的方向就是,校园欺凌没那么简单。看着大家在经历下面的留言讨论,慢慢清晰起来,分享的最大初衷是,通过自己不典型的经历,消除一部分固有标签。
也想借机会说一句,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 stereotype 或 judge。
如果能让更多的人注意到这个社会问题,哪怕只是一点点微弱的作用,对我来说也足够了。
校园欺凌≠肢体暴力,也有心理层面的。不能因为伤害不可见就忽视。
受害者也不都是内向、丑、胖或是自卑。我乐观开朗自信爱说话,爱social交朋友。成绩好,从小到大都很容易成为老师关注的学生。更喜欢跟成绩差的同学玩,因为他们大都比只知道读书的好学生有趣精彩。有个性有主见,敢在课堂上反驳老师提出不合理。很瘦,不丑。
校园欺凌也不一定完全只有负面影响。我把这段经历转化成了属于自己成长路上的财富,成为了更好的自己。但当然也不至于要感谢他们。要谢也是谢自己的坚强积极。
17岁那年,听着陈绮贞的《after 17》给自己打气。其实老师同学家长,他们说的也都没有错。面对孤立谣言甚至肢体上的暴力,你需要做的就是坚强点不在意他们。但首先你得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
千万别放弃,放弃就输了。漫漫人生路,会遇到很多需要咬牙硬撑的时刻。但无论发生什么,一定要好好活着。
这段经历后我成为了plus版本的自己。可以更好地跟自己相处。别人的看法再也影响不到我。会排斥被集体捆绑。不麻烦别人。始终相信自己,凡事靠自己想办法解决。更容易体察别人的情绪,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人际关系的沟通相处成为了我特别擅长的领域,无论公认多难搞的人我都跟对方成为好朋友。
也领悟到一定要第一时间解开误会。开口很难,但只要直接说出来,勇敢面对哪怕狂风暴雨迎面而来,你会发现其实事情变简单了。毕竟要是没有误会,很多电视剧一集就结束了。
另外就是要放下,跟过去的自己和解。其实对于高中时期的同学和老师,我都没有类似仇恨的情绪。他们过得怎样,也真的不在意。不过往事罢了。都过去了。
这是我的成人礼,但不希望再有人经历。
最后希望大家都可以像饼干一样干脆,最好还带上一点特有的奶盐香葱番茄香气。最重要的是时刻告诫自己,不忘初心,但不要被过去的人和事缠绕,变得满身潮气。
美好的祝愿给诸君:不要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