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行野径,这里风景极美——观《朱一龙大熊猫寻踪之旅》有感
密林寻踪 (观友小诗,兴起拼于阳月廿九。) 峰险旖旎展,云低丝雨欢。 峦嶂少山音,野径有才隽。 崎泞畏途踏,石上青苔软。 笑语传风暖,貘兽远踪现。
周一(10月27日),我看到了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视频《朱一龙大熊猫寻踪之旅》,短短的3分04秒,让人实在意犹未尽。 在视频中,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人迹罕至的自然保护区宜人的风光,重峦叠嶂,青山携绿水,薄雾缥缈,险峰尽展风光无限。 然后我们得知,朱一龙一行冒雨穿梭在峻山茂林中,行走在泥泞崎岖的野径上。 深山,冒雨,崎岖山路……这些困难因子,在朱一龙一行人的专注神情,和专业知识的讲解声中,似乎被我们忽视了。 随着镜头的推进,我们知道这不是一趟简单的户外旅行和摄影工作,它是一场“在路上”的心灵旅行——寻找野生大熊猫形迹,倡导保护自然环境,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朱一龙认真观察熊猫啃过的有些残破竹子,研究不知名大毛团子留下的排泄物…… 作为观众的我们,满目苍翠盈目,望登山者远去背景;温柔嗓音充耳,思自然与人和谐关系。 然后,“感动”这个直接又质朴的词,直接冒出在心间。山美树美人更美好,朱一龙,他一直这样专心致志投入工作,一直笑意盈盈迎接他人!

只是攀行者朱一龙手里拿着的那根竹竿,偶尔闪现在我的视野里引起我的注意。那是朱一龙想用嫩竹子逗引熊猫吗? 昨天我有幸读了文章《MZSTUDIOS 摄影作品丨朱一龙大熊猫寻踪之旅》,之前看视频时那些忽视的点被挖掘了出来。 原来朱一龙手里拿那根竹竿,是简易的登山杖。小雨转急雨,大山里人迹罕至高低不平的泥泞路上,朱一龙一行人走的极为小心谨慎。 原来视频里朱一龙滑那一下,不是因他不小心,而是山路太过于湿滑。 原来前面的人转身拉扶下面的同伴,除了队员素质高所以互助,更是因为雨后山中行路的困难超出我们的想像。 从发布的照片里可以看出,泥地里有一个又一个小坑,那是他们走过去的印痕吧。工作人员似乎只有抓扶两边的树木,才能往上挪动。 不由得,李白的《蜀道难》就蹦出来,“猿猱欲度愁攀援……百步九折萦岩峦……以手抚膺坐长叹……畏途巉岩不可攀”。 另外,从上面文章中我们也知道了,因泥石流过后不久,他们的进山之路也伴随着危险。越野车行进在坑洼的路上,盘山公路一侧就是悬崖峭壁,去过四川的人,只想一想就会心惊胆战。而朱一龙一行人,就这样在颠簸中义无反顾地进了山。

昨晚,有了对这次拍摄更多的了解,我又去看周一的视频,一些细枝末节被我捕捉到。 在朱一龙娓娓道来的背景音外是淅淅沥沥的雨声。雨后的山林,格外苍翠欲滴,景美则美极。但潮湿的空气,不停歇的雨,对他们的寻找之旅是一大阻碍—— 山陡林茂,野径无路,石生青苔,软泥藏坑…… 九月末山下温度尚且一般,何况深山老林,淅沥沥地雨淋透了他们的头发,也淋湿了他们的衣服吧。 我看到工作人员被雨水浸湿打缕的头发,我看到了朱一龙帽沿下端那欲滴未滴的晶莹雨珠,我也看到了拍照时,朱一龙头发丝上水珠点点! 所以朱一龙他们在山间木屋升火,那不是因为乐趣,而且为了温暖冰冷的双手,为了烤一烤湿漉漉的衣服吧……

《游褒禅山记》里写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朱一龙一行人,有志有心,他们见识到了沿途很美的风景,他们拍摄了精彩的图片,他们观察到了野生熊猫等活动的种种迹象,真是各有所得不虚此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