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米塞斯回忆录》(1)—前言、导言
《米塞斯回忆录》《Memoirs》 [奥地利]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著;
黄华侨 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9-1
---
前言(摘录)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Ludwig von Mises)一生写了数十本书和几百篇文章,凭着这些著作他在经济学、历史学、科学哲学和社会哲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许多杰出的社会科学家都曾亲炙于他,例如哈耶克(F.A. Hayek)、弗里茨·马克卢普( Fritz Machlup )、奥斯卡·摩根斯特恩( Oskar Morgenstern)---。
事实上,关于奥地利第一共和国时期的经济和政治,米塞斯的回忆录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内部消息来源。书中描述了1906年左右(即他在维也纳大学毕业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的那年)到1940年期间米塞斯的职业生涯,着重讲述了他在维也纳商会Vienna Chamber of Commerce)任职期间、在一战时期、在政界和学界的社会活动。他不仅认识那个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而且几乎每天都和奥地利的政治领袖、高级文职官员以及该国的公司和企业的管理人员打交道。时至今日,人们或许觉得这些活动多半只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地方历史,可是实情并非如此。这个小小的奥地利共和国,乃是1918年刚刚瓦解的伟大的哈布斯堡帝国的嗣女。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这个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因为它曾致力于反抗当时正在迅速壮大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政治运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我们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奥地利政治缺乏透彻理解,就无法充分把握20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摆在眼前的这些记载,就是理解当时历史的一把珍贵钥匙。它们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们的作者不仅是一位知情人士,还是一位通晓那个时代关键经济问题的知情人士,比起大多数领袖人物的了解程度更为深入。
那么,这些记载告诉了我们多少关于作者本人的故事?关于他自己,米塞斯透露了些什么?不是很多。他把叙述范围严格限制在了他的思想发展和公共生活方面。在本书中,关于他的梦想、情感、爱情、个人收入和财富、激情和考验,几乎不着一字;没有提及日常家庭生活,或者他对父母、兄弟、佣人、亲戚、老师,以及邻居的态度;也没有关于几次车祸或者腿骨骨折的记录。
这与他的其他著述和个人记录的情况完全吻合。哪怕在写信的时候,他也小心翼翼地避免触及这些私人事务。终其一生,他都刻意回避写下或者发表有关他的个人生活的文字,虽然他的个人身份同样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如我们所知①。
饶是如此,这些记载毕竟还是隐隐约约地告诉了我们些许米塞斯的个人情况。
米塞斯决定在他的回忆录中完全聚焦于自己的公共形象,这点非常重要,尽管我们必须承认,这种聚焦究竟意味着什么还不是十分清楚。或许这是心理焦虑或者情感脆弱的缘故。米塞斯可能担心,当他谈到人情感的时候,无法像在议论政治和经济问题时那样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的语言和思维。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私人冲突,他也并不总能控制自己,尤其是当他与未来的妻子发生争吵的时候。不过,这种聚焦于公共形象的做法,大概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谦卑态度,以及公私分明的斯多葛式的作风。
此外,这本回忆录在米塞斯的著作中可以说是独无二的,因为他在书中作了大量直言不讳的评论,矛头直指那些他在自己职业生涯中曾经打过交道的人们。他向来不能和和气气地容忍愚蠢之辈,这是出了名的,可是以往他从不把这些看法诉诸文字。正如回忆录中所说,他很早就接受了一个原则:绝不在写作中议论对手的道德缺陷,而是仅仅关注他们的思想错误,目的是与他们进行更加有效的辩论。唯独在这本回忆录中——再次提醒读者,他并不打算在他的有生之年出版此书——他才谈论美德和过失。现在我们若来看看他所描述的那些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就会发现其中反映出了一种斯多葛式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崇尚善意、苦干和专长甚于一切,同时,鄙薄贪婪、自负和肤浅。
约尔格·吉多·许尔斯曼( Guido Hulsman)
法国昂热( Angers)
2009年2月
---
注:
①除了回忆录(他在世时没有发表),米塞斯唯一曾经谈及自己思想的东西就是1940年11月提交纽约大学经济系的一篇讲稿,当时的背景是他必须在新的籍属国找到一份工作。见Mises,"My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 Theory,"Planningfor Freedo, 4th edSouth Holland,m: Libertarian Press,1980),pp.224-33,在他的理论著作中,他对思想史作了大量评论,然而从不涉及自己的思想。1960年代他出版了一本关于奥地利经济学派历史的小册子,其中仍然没有正面谈到自己。见 Mises, The Historical Setting of the Austrian Schoolof Economics(1962, 1969; reprinted Auburn,Ala: Ludwig von MisesInstitute,1984and2007)原注。
===
导言(摘录)
米塞斯无疑是他那一代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可是在某种意义上,直到他那分外漫长的学术生涯的最后阶段,他始终是学术界的圈外人——在德语世界自不必说,即使是在他的人生的最后三分之一,情况依然如此——此时他已经在美国聚集起了一个规模更大的学生圈子。在此之前,他的直接有力的影响,基本上不会超出他的维也纳私人研讨会( Privatseminar)的范围,而且研讨会的大部分成员只有在完成了初步研究之后才开始感受到他的魅力。
本回忆录是从他的许多文件中翻检出来的,如果不是因为担心延误它的出版,我会非常乐意趁着这个机会分析一下,为何我们这个时代在经济学和社会哲学领域最富创见的思想家之竟会一直默默无闻,乏人问津。不过,他留下的零碎的自传本身已经提供了部分答案。为什么在20世纪20年代或1933年之前他从未在讲德语的大学中获得一席之地,而为数众多无足轻重的学者却能获聘。当然是人为方面的原因。他的聘约也许对所有大学都是有利的,但教授们却担心他难以融入他们的圈子。这种出于直觉的好恶也不算全错,他的专业知识胜过绝大多数占据教授职位的庸才,但他从来不是一位纯粹的专家。当我回顾社会科学领域的思想史,我发现像他这样的人在教授中间是找不到的,甚至亚当·斯密也难望其项背;能够与他相提并论的只有伏尔泰、孟德斯鸠、托克维尔或约: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这样的大思想家。这绝不只是在回顾历史时才有的印象。早在五十多年前,我就曾以同样的口吻试图向卫斯理·克莱尔·米契尔( Wesley Claire Mitchel)解释米塞斯的地位。我遇到的唯一反应——也许是情理之中的吧——是彬彬有礼而又略带揶揄的怀疑态度。
他的著作有一个本质特征,就是对社会发展的整全解释( global interpretation)。比起少数不相伯仲的同时代人,例如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他们两人惺惺相惜,彼此敬重,米塞斯拥有一个优势,就是对经济理论的真知灼见。
关于他的经历、地位和观点,回忆录所讲述的远远多于我所知或所能说的。这里我只能试着补充或者证实他在维也纳十年期间(1921-1931)的一些情况,那是我和他关系比较密切的一段时期。我去他那里的时候,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学生,而是一位刚刚毕业的法学博士、隶属于他的文职人员—当时为了履行《圣日耳曼和约》( The Peace Treaty of s. Germain)条款建立起了一些特别机构,我们所在的就是其中家。我的大学老师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 Friedrichvon wieser)为我写了一封推荐信,信中把我说成位前途无量的年轻经济学家,对此,米塞斯报之一笑,他说,他可从来没有在他的课堂上看到我。
不过,后来他看出我志趣专注,学问也还差强人意,于是开始无微不至地帮助我。我能获得前往美国继续深造的机会,也是出于他的一力襄助(那时还没有洛克菲勒奖学金),对此我满怀感激之情。可是,虽然我在担任行政职务的最初几年几乎天天和他见面,却一点也不知道他正在撰写他的伟大著作《社会主义》( Socialism),此书1922年出版后对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此时米塞斯的学术圈子已经存在了一些时日,不过我是在1924年夏从美国回来之后,才被这个圈子接纳。在维也纳,这是米塞斯的学术工作发挥影响的主要渠道。回忆录里详细记载了在他办公室举行的双周夜间讨论会,我们都称之为“米塞斯研讨会”。不过米塞斯没有提到几乎同样重要的事:每次正式讨论之后我们通常还会到一家维也纳咖啡馆继续聊到深夜。米塞斯说得不错,这些聚会不是教学活动,而是一位年长朋友主持的平等讨论,他的观点,绝不是我们所有人都赞同。严格地说,只有弗里茨·马克卢普才是米塞斯原来的学生。
当然,这里没有口头表达中一成不变的谨慎的保留态度;而是真诚坦率地道出了他的所感和所想。这虽不能成为个借口,在某种程度上,却可以解释他的疏漏。我们这些熟知他的人,有时无疑会对他未能获得正式职位感到愤慨,但是我们并不觉得十分惊讶。他对这个职业圈子的代表人物过于吹毛求疵,同时却要努力进入这个圈子并获得他们的认可。他所反抗的那种思想潮流如今正在消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他的努力,但在当时,这种潮流如此强大,远非他个人所能抵抗的。
维也纳人从来没有意识到,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曾经生活在他们中间。
F.A.哈耶克 于里斯本
1977年5月
---
注释:
本篇“导言”是哈耶克为德文版的《米塞斯回忆录》Erinnerungen von Ludwig von Mises L Stuttgart: Gustav Fischer1978])所作。汉斯-赫尔曼·霍佩( Hans-Hermann Hoppe)将其译为英文,发表在 Austrian Economics
Newsletter(Fll99:1另外可见 Fortunes of liberalism: The Collected Works of F..A. Hayek(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Pp. 153-59英译者注。
===

《米塞斯回忆录》《Memoirs》
[奥地利]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著;
黄华侨 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9-1
---
内容简介
和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遭遇比起来,很多自诩“热爱自由之人”的经历微不足道。米塞斯流离失所,目睹国家被纳粹占领,自己的书被焚毁,论文被窃,最后被赶出待了六年的避难所。
1940年,米塞斯移居美国。在旅途中,他开始撰写这本回忆录。此书不仅深入记述了米塞斯前三分之二的人生经 历,也成为热爱自由之人在专制暴政时期的道德和精神指引。他用奥地利官员经济顾问的视角描述了自己的时代。他反对国家主义和通货膨胀,试图阻拦欧洲的干预政策。他论及教学和研讨会、腐败的政客和中央银行家,直至遍布学术界和公共领域的集权霸道。在奥地利即将追随德国陷入通胀深渊之际,他力挽狂澜,拯救国家于水火。
愤怒是此书的灵感之源。米塞斯是执着于真理的伟大思想家,他从未放弃在观念领域战斗。对他来说,敌人就是坏的思想;而令他遗憾的,并非过于好斗,而是过于妥协。
---
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1881-1973。
奥地利经济学家、哲学家、古典自由主义者,撰写了大量的作品,被视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领导人之一。在纳粹占领欧洲的情势下,他于1940年移居美国,并在1949年出版了经济学巨著《人的行为》。他的理论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期兴起的美国自由至上主义运动。
译者简介
黄华侨,1978年出生,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硕士,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现为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所学术助理,长期从事艺术理论和米塞斯思想研究。
---
目录
出版弁言(汪宇)/i
中文版序(韦森)/i
前言(约尔格·吉多·许尔斯曼)/i
导言(F. A. 哈耶克)/9
第一章 历史主义/1
第二章 国家主义/16
第三章 奥地利问题/30
第四章 奥地利经济学派/36
第五章 货币理论的早期著作/49
第六章 货币和信用理论/63
第七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75
第八章 在商会的经历/83
第九章 在维也纳的教学活动/113
第十章 德国的学术研究/126
第十一章 间接交换的深入研究/133
第十二章 社会合作体系/141
第十三章 认识论的研究/148
第十四章 我在日内瓦的教学活动/163
第十五章 奥地利存亡之际的斗争/168
米塞斯年表/173
索引/177
米塞斯曾不为人知的一面(穆瑞·罗斯巴德)/191
译者后记/199
---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