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的传统哲学思想
查看话题 >《宸汐缘》神尊之道 (二)——从杀戮之剑到守护之剑,一念入魔,一念得道
1)从杀戮之剑,到守护之剑
九宸,司战之神,昆吾剑出,斩魔无数。
遇魔兵,杀;遇魔君,杀;属下入魔,杀;十万天兵入魔,还是杀。他这十几万年,所持剑道,名曰杀戮。他的杀心之重,连天尊也曾为其担忧。
然后,他遇到了一只小丹鸟。
他在她身上察觉不到魔气,更在她心里感受不到魔的存在。然而这只小丹鸟能唤醒自己,便很有可能唤醒魔君,让六界苍生生灵涂炭。
他无法说服自己对一个无辜之人下手,可他的剑道要求他此时必须出剑斩魔,
虽贵为神尊,天界第三号人物,统御众仙,掌兵革之事,却对这只小丹鸟的生杀予夺,身不由己。
于是他不知所措,潜意识与主观意识相抗争,做了这一生中最多的自相矛盾的事。
最开始,他下意识地放纵了她的靠近。




后来,看到她一次次为自己舍身忘死不计回报,神尊的心疼一次比一次更甚,也越来越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再然后,她成为了他心爱之人。他懊恼自己爱上了不该爱之人,嘴上装着清高,眼神却骗不了人。

他甚至带着憧憬和喜悦,为她的未来谋划。



然而一旦斩魔剑出,她又哪里有什么未来呢?
让不该靠近的人靠近,对不能动心的人动心,与没有没来的人谈未来。掌握不住心中的道理,掌控不了命运的抉择,无论是面对爱情还是命运,此时的神尊,矛盾,且卑微。
在这一段身不由己中,他不想杀灵汐却又不得不杀,自己无力阻止,只能寄希望于外力的救赎。
第一次,仲昊族人血祭,灵汐昏倒。乐伯察觉凶险,前来将灵汐带走。神尊一句你自便,心中所想究竟是希望灵汐留下继续观察,还是索性让她回桃林就此作罢?

之后神尊多次询问灵汐所在,却从没有要去桃林将她带回之意。几天后灵汐归来,神尊问其可曾入过幽都山,眼底心中,俱是一片悲凉。

后来钦原造访仲昊出世,神尊想也不想径直去了桃林,是期望乐伯能再次相救么?回程途中,红桥之上,迷梦惊醒。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桩桩件件,早已是泥足深陷错得离谱。

于是狠下心来,带灵汐去幽都山,欲证其身份,而后出剑除魔。
途经山灵国,遇国主相邀在山灵界盘桓数日。神尊面上不显,心下暗喜。到底还是心有不忍,便欲借着国主之口,将除魔之事拖得一日是一日。这是外力的第二次救赎。

起初,她可能是魔,以天真外表蛊惑世人,一旦证实她能唤醒魔君,必尽战神之责杀之。后来,她似是无辜,数度舍身相护不求回报,但为了苍生大义,还是要杀。再然后,她是知己,是所爱之人。但这又能改变什么呢,不过是更伤更痛而已。爱情,不足以成为赦她的理由,亦会不是救她的全部理由。
幽都山谷证实了之前种种猜测,斩魔剑即出,无有退路。在去往从极渊的路上,神尊可曾期盼能有人再次出手阻拦?
他把她封入冰室,内心几番煎熬。 想起他们过往种种,想起她的至纯至善,天真无瑕,勇敢无畏,终于反省。为什么不能直面本心?为什么不能坚持自己的道理?为什么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能救自身的始终只有自己。
之前是他杀心太重,不懂出剑的意义不该是为了杀而杀,而是为了守护。如果不能保护无辜的生灵,那么出剑的意义又何在?
她只是一个无辜之人。无论天大的理由,都不能无罪杀之。若这天下不能容她,便由他镇守从极渊,护她一世周全。
他的剑,不该是杀戮之剑,而是守护之剑。
2) 从守护个人,到守护天下
神尊将灵汐救下,小心藏好,不让天宫察觉异样,不令魔有可趁之机。守护之人独自抗下全部压力,被守护的人似懂非懂。如果故事就在这里终结,神尊撒下弥天大谎,卸下司战神职,从此永镇从极渊,守着灵汐寸步不离,那么他的剑,只守护了个人。
尔后灵汐身上魔君的元神之力被天宫察觉,万事不可转圜。神尊欲救灵汐,求助于天尊,与其辩道。
神尊直言灵汐无罪岂能杀。天尊驳他有私心,只见眼前人,不见天下人。

神尊答或许私心让他明白了守护之意,但他从未想过弃天下人于不顾。

他要守护的,不仅是灵汐一人,更是天下每一个无辜的生灵。天虽浩瀚,缺一不可。

天尊再驳,你如此做法,只会因小失大,毁一方天地。

神尊不悟。明确了守护每一个生灵的大方向,如何做到大小兼顾,只是方法的问题。天之大与人之小看似相悖,然万物阴阳相融,终有合的解决之法。

辩道终了,神尊剑道更上层楼,从守护无辜的个人,到守护天下每一个无辜生灵。神尊遇到灵汐,从此天下苍生有了名姓和具像。守护每一个如灵汐一般的天下苍生,让这份守护多了一分爱与温暖。
3)一念得道,一念入魔
面对灵汐这个无辜染魔之人,神尊最终甘愿挖心换鼎相救。回想五万年前两人初相遇时,神尊早已作出相同的选择。彼时灵汐不过一婴孩。被魔君夺舍。魔君元神之力入体,她成染魔之人,神尊依然用尽最后一丝神力救下她,而后自身陨落。

神尊救她,一是因她将自己从入魔边缘唤醒,恩同再造;二是神尊当时并不知晓这婴孩长大成人会有唤醒神魔之力。斗转星移五万年,前尘往事成云烟。神尊再遇小丹鸟,她不但不是恩人,还是会给天下带来浩劫之人。一切仿佛是渡劫一般,记忆被消除,现实更加残酷。是选择杀,还是选择守护?一念之差,可能万劫不复。
当初幽都山一役,十万天兵入魔,神尊不得已亲手杀尽十万同袍,巨大的愧疚感让他几乎入魔。


天兵入魔是事实,战场上为大义牺牲也是军人应尽之义务。可灵汐不同,她一无心魔亦没有入魔,二不是军人没有牺牲的义务。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美好纯真而无辜的小女孩。神尊若真为大义冤杀了这更加不该杀之人,前有心魔未消,杀戮之上再添杀戮,愧疚之上更增愧疚,势必会再度入魔。即便能为天尊所救,也会道心崩解,形同废人。
紫云台上,灵汐撞剑而亡,不让神尊徒增杀戮,是善良,是理解,更是救赎。如若杀是真杀,这笔杀戮,或许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幸而神尊做出了与五万年前一样的正确选择,守护无辜之人,守护六界苍生,让杀戮之剑成为守护之剑,也让五万年前的心魔消弭,终剑道大成。
一念得道,一念入魔,谓之劫。
回过头再看神尊当年为救灵汐而灵海溃散陷入长眠,看似是劫,实则是神尊的机缘。倘若没有长生海冰封五万年,以神尊当时杀心之重,未必能成功参悟守护之道,逃不过入魔身死的结局。五万年前拼尽全力的一救,救的何尝不是自己。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因果轮回,环环相扣。

故事的最后,神尊兑现了他守护六界的承诺,持剑镇守幽冥之门。三百年后,神尊出缚灵渊,一家团圆。那一幕,无比美好温暖真实。

杀戮之剑,没有生的信念,没有活的乐趣,终有一日会折戟沉沙;而守护之剑,只要一息尚存,终会归来。
宸与汐,是劫,亦是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