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短视频为什么必须“短”?
中国人的休闲本能,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个体时间脱离了集体时间,才真正从压抑的状态中解放出来。80年代的人在迪厅跳舞,90年代的人在影院看片,新世纪初的人上网、玩手机、打电子游戏。而最近几年,人们则一窝蜂扑向了短视频。
短视频区别于以往视频类型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时长方面的“短”。某些对于短视频的定义甚至清楚地指明,短视频的时长不可以超过5分钟,才能达到最佳的观看和传播效果。这里的5分钟是基于传播学、媒介理论、消费理论等等视角,从海量大数据中归纳提取出来的“黄金法则”。必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描述,我们才能清晰地明白“5分钟”的含义。在经济学来看,短视频由光影组成,不是可以触碰的物质实体,即不是我们常见的“触觉消费品”;但它和电影、电视剧一样,可以通过视觉来消费,是一种“视觉消费品”。是消费品,就有使用寿命。“5分钟”,就是短视频的使用寿命。
对于“触觉消费品”而言,从购买之日到物质实体的破损、消亡或被丢弃之日,这之间就是它的使用寿命。而对于“视觉消费品”而言稍稍复杂。“视觉消费品”本身就是一段时间内的影像,是具有内容时长的。电影这类以往的“视觉消费品”,其使用寿命往往长于自身的内容时长,因为其精加工的特性,人们会反复观摩。而短视频这种新兴的“视觉消费品”,其使用寿命往往与它的内容时长相等(甚至更短),人们几乎是看过一次甚至不等看完就不会再看。从商品的角度来讲,短视频被看完,就是被丢弃。所以,短视频类似“触觉消费品”中的一次性筷子,是一种“一次性视觉消费品”。这类消费品必须满足两个特点:一、生产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短(价格廉价、粗加工)。二、使用寿命短(内容时长短)。
鲍德里亚发现,消费社会的一个秘密就是,它在偷偷将我们经手(经眼)的商品的使用寿命变短:“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回想我们更换服装、电子设备甚至座驾的高频率就明白了:单个商品使用寿命缩短的结果,是我们购买商品频率的提高。消费频率的提高直接刺激着再生产环节频率的提高,最终扩大整个消费品市场,带来资本的迅速增殖。资本家发现,时间被拆分地越精细、越频繁,成本越低、收益越大。“极少量、极多次”,是资本苦心孤诣想在我们身上培养起来的消费习惯。我们的时间因此被拆分为无数碎片,细化为无数朝生暮死的“一次性时刻”。短视频为什么必须“短”,甚至都不能超过5分钟?正是资本的求利思维在从中作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