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日四城西北游-3
敦煌
晚上八点多,动车到达敦煌站,车站很小,下车向前走经过一道高大的门洞通道就出站了,通道穹顶装饰成莫高窟藻井的样式,让我们一下子感觉到了敦煌的氛围。在网站上定车站附近的住宿,发现只有客栈,所以本来期望也不高,但还是没想到这么有名的敦煌,竟然如此荒凉。火车站广场灯光昏暗,抹黑走到高速公路口,我们愕然发现高速公路上连路灯都没有,周围都是树林没有建筑,简直像荒郊野岭。
这时接到客栈老板娘的电话,说她丈夫会来接站,我们边走边等,终于上了车。车子沿着高速开了五分钟,拐到一个黑灯瞎火的农民房处,妈妈担心的一再确认是不是这个地方,我也有点心虚,还好车上除了我们还有其他住客。其实这个客栈网上评价还挺好的,只是没想到周围基础设施这么差,连个路灯和明显标示都没有。跟着老板进了大门,里面是一个内庭式的农民房大院,设施虽然粗糙但基本需求都能满足,最重要的是这里算是离莫高窟最近的住宿了,走路15分钟就能到。
我和妈妈都有些感冒,又加上之前早在网上订好票了,早上就掐着时间起床出发了。沿着高速向前走,附近都是农田、树林,清晨的阳光已经很灿烂了,我们边聊边走,终于看到老板娘说的标示有“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的大指示牌。正门左右是车辆通道,已经陆续有旅游大巴和出租车进出,中间广场式的行人通道做得很有意思,地面铺设模仿沙丘做成微微高低起伏的状态。走到售票处,时间已经快到预约时间了,结果一排电子取票机竟然全都关闭,只有两个售票窗口开放,在我前面排队的几个看样子都是导游,手里拿着厚厚地一打票点数,估计都要有些时间。无奈中妈妈只好跟前面的人请求插队取票,好心人见我们只是取票就同意了,等我们拿着票跑进中心,第一个项目马上要开始了。

A类票第一个项目是要看介绍莫高窟背景的电影,我们进去的时候一两百人的大厅几乎坐满了,我和妈妈看到右上角处还有两个空位,其中一个座位夹在两个老爷爷中间,我就问坐在过道这边的老爷爷,“请问这里有人坐吗?”结果他只比划了一下示意让我坐下,我怕他没听清又问了一遍,结果人家回我一句“douzo“,我才恍然大悟这俩是日本人。我和妈妈坐下后,才发现原来周围一大片拿着黑色翻译器的游客应该都是日本人。
电影主要介绍了敦煌的营造背景故事,画面精美、画外音语速极慢,不过历史考据方面一般,很多画面和画外音并不匹配、有些内容也不严谨,整体上信息量不多主要营造一种印象,让游客们对敦煌有个大概感觉。游客们都看得很入神,结束后,我们被工作人员又引导到另一个观影厅,这个厅是一个直径18米的球幕影院,影片内容是一些有代表性洞窟的介绍展示。通过数字化取得的洞窟各种素材纤毫毕现,360度全方位展示了洞窟内的各个角落,观感比看真实的洞窟还要逼真。游客的神志随着镜头,沉浸在洞窟的佛国世界,上至穹顶的细节画纹、到佛像的旋转展示、洞窟三维空间结构透视等等,观众可获取的信息量极大。

看完影片我和妈妈都感觉有点震撼,对参观真实洞窟的期望就更高了。出了中心大门,工作人员引导游客们开始排队坐大巴去真正的莫高窟,我本以为就在附近,大巴却在荒野中开了二十多分钟。同车有很多日本游客,对窗外的戈壁风光不时发出赞叹。等到壮观的莫高窟出现在大家视线中时,全车的游客都更加兴奋了。下车后发现这里的气温更低,因此妈妈坚持要先去吃饭再参观。
我们绕道去了游客服务区,发现很多商铺都未营业,售卖的食物类型很少、要价却特别高,我都后悔昨天没准备点吃的今天只能在这里挨宰了。在服务区,我还发现了一个超级豪华的木屋狗窝,上书“乐乐大王行宫”几个大字,后来查到乐乐也是如故宫猫一样的网红狗,看来现在文博机构靠动物噱头吸引年轻人似乎已经成为了潮流。

吃完早餐,我和妈妈暖暖地去正门开始排队看石窟,A类票可以参观8个窟,20人一组配一个导游。我们因来的晚了,排了半天才轮上,讲解员姑娘们都穿着统一的深红色连衣裙制服,看上去很专业的样子。事实上,我想她们已经受够了枯燥的讲解工作,什么热情都消磨殆尽了,至少带我们组的导游声音充满了疲惫、语速很快且随意。每到一个窟,我们所有人还没有完全进去,导游就面无表情的开始讲解,洞窟内没有照明,讲的内容全靠导游用小手电筒照着,如果不挤在导游身边估计什么都看不到。哪怕如我一般紧跟导游,体验也不怎么好,导游讲得时候基本不看她手电照着地方,好几次照偏了也不知道。

我们如赶场一般,从一个窟匆匆赶到下一个窟,每个窟黑乎乎的,游客们刚在手电筒微弱的灯光下看了两眼,这边导游已经讲完撤了,根本没时间细看,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比较经典的洞窟还会同时挤进去两组人,我们这组人还没有完全进去,导游都讲完走掉了。除了几个早期及盛唐石窟的造像壁画是真的体现了敦煌格调,有两个石窟的塑像竟然是清代重新上色的,基本就是现在村庙的水平,让我大失所望。A类门票尚且如此,B类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我觉得普通爱好者实在没必要专门来敦煌,还是看数字化石窟体验感更好,现在很多经典的石窟、壁画都已经上线,这样清晰的画面是在莫高窟现场无论如何也体验不到的。(敦煌石窟数字化网站:https://www.e-dunhuang.com/index.htm)

敦煌之所以能诞生敦煌学,是因为它是一个“时间胶囊”,基于宗教的感召力和气候地理等条件,幸运的保留了大量中华文化黄金时期的艺术、文献实物,是一个天然的博物馆和文献库。对于普通观众,它的深度和广度是很难在一次参观中体会到的,还是需要大量的美学和历史知识储备,才能真正欣赏其传达的丰富信息。
我对敦煌的向往,更多来自余秋雨的那篇《文化苦旅》、舞剧《丝路花雨》、斯坦因的考古笔记、NHK高清纪录片《莫高窟·美之全貌》、以及国家宝藏的《观唐》这些印象,带着“品味千年前的瑰丽世界、触摸华夏文明脉搏”的这种朝圣心情,所以稍微有些失望。真实的莫高窟似乎没有震撼游人的力量,至少从游客参观角度,是比不上云冈、龙门的壮观,而它由诸多细节层次构成整体的光辉灿烂,又是不可能在走马观花中感受到的,这真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情。

莫高窟洞窟共700多个,部分存粹是苦行僧修行的洞窟或藏经洞,具有代表性的大概在100个左右,想要能够详细了解就只能购买莫高窟的研学产品,应该可以在专业导游的讲解下细致参观20个左右的经典洞窟。作为普通观众,短暂地参观完实物洞窟,还可以去旁边的博物馆继续了解。博物馆内有五十年代敦煌研究院复制的洞窟,有关敦煌知识的展示,以及相关的展览。这些展览可以稍微弥补实物洞窟参观的不足,让游客获得更好的体验。
我本来想在博物馆内认真研究学习一番,可惜全身感到有气无力,妈妈一摸我的额头发现我竟然发烧了。后面的行程也因此不得不取消,本来计划去的阳关和敦煌市里也去不成了,改为下午在客栈睡觉养病。我好不甘心,还想挣扎着哪怕看个《又见敦煌》的演出,结果因为非旺季下午也没有演出场次。看来这次敦煌之旅无论如何都要留有遗憾呀~

因为期待落空加上发烧,在敦煌也没拍几张照片,直到看到敦煌舞女的塑像,忍不住去摆拍了一个S型的勾弯腿、反弹琵琶。景区出口附近还有一个衍生品商店,我认真考察了一遍,性价比一般般,大多数商品的质量都配不上它的内容或创意。不过,毕竟文创纪念品目前正受年轻人的关注,很多小姑娘都在排队结账,想必收益应该不错。
一般游客参观完莫高窟,基本会接着去附近的鸣沙山和月牙泉,但我在网上搜到的游记和攻略几乎都提到这两个景点非常让人失望,已经过度商业化了,所以它们就不在我的计划内了。但没能去阳关真让我有些遗憾,不能现场体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边塞情怀了,敦煌夜市、瓜州美食也统统与我们无关,现在敦煌在我印象里就是个偏远无人的村庄。

当然,文化意义上的敦煌在我心目中还是依旧光辉灿烂又奥妙深邃的,作为中原通往西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敦煌见证了从物质到精神、各种丰盛舶来品对盛唐文明的影响。同时,这里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舞台,无论是归义军与回鹘王室的通婚、还是吐蕃统治期间对中原和西域文化的吸收,东西方各民族绘画、工艺、宗教文化的交汇,碰撞出璀璨夺目的火花,让今人可以享受不尽来自敦煌的文化瑰宝。

说回现状,从旅游角度来说,除了火车站附近不太给力外,敦煌莫高窟的整体设施还是很优秀的,如果软性服务再提高一下那就更好了。其实,从宋代后就逐步衰落的敦煌,已经很难再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桥梁,原因既有中国经济重心的永久转移,也在于敦煌以及甘肃除了旅游业很难有高增长的产业。去年我和妈妈去新疆,曾经做过外贸的导游就告诉我们,他们之前基于边境优势跟俄罗斯人做外贸,做着做着俄罗斯人就发现原来他们也都是从义务等江浙地方进货,于是就甩开他们直接和江浙厂家做生意了。“一带一路”的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是没问题,起码中国各港口都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这样的经济强省;但一带真的很难,硬件可以通过国家强制补充,但软件方面的改善真的需要漫长的积累。

兰州
睡了一下午,上了卧铺火车我继续睡觉养病,清晨到达兰州的时候已经感觉好多了。兰州跟我三四年前记忆中的感觉差不多,出了火车站就是拥堵无序的街道、杂乱无章的建筑、灰蒙蒙的天空,其实除了甘肃博物馆,我对兰州的任何景点都不感兴趣,无奈当天是周一闭馆。
我和妈妈打上车,跟司机师傅聊了会儿《读者》、兰州牛肉面等话题,一路堵车花了近一个小时,但收费不到二十元。这次定的酒店条件不太好,年代久远设施陈旧还没有电梯,而且离火车站还有两站地铁。酒店位于巷子里,我们还未拐进去就被巷口香气吸引了,两个戴盖头的回族姑娘在烤面包,连忙买了一个又松又软的尝尝,对兰州的好感度瞬间提升。

放下行李洗了个澡,我和妈妈就沿着黄河边开始散步,河边堤坝上是公园、下到岸边基本都是野地,当地居民就在小树林旁边的空地玩玩空竹、打打羽毛球。当然,我们也发现了具有兰州特色的“羊皮筏子”项目,收费那叫一个贵,所以游客也不多,几个工作人员就在岸边支一个小桌打扑克。
妈妈仔细观察了岸边晒晾的羊皮筏子,又拿船桨摆了几个造型,真是到哪里都那么好奇呀~我们又沿着堤坝走到大水车园,这也是兰州的特色之一。由于地势的原因,兰州低处的黄河没办法灌溉高处的农田,明朝嘉靖年间,段续发明了兰州水车,由此极大提高了兰州农田的灌溉效率。直到20世纪50年代,兰州黄河两岸还是一派水车林立的场景,如今兰州水车制作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了。

兰州城不大,我们又骑车去了最繁华的西关十字附近,在步行街转了转。我是晚上的飞机,听说兰州飞机场离市区极其远,不到4点我便赶到火车站去坐高铁了。是的,没想到从兰州市区到机场竟然要坐高铁,而且整整一个小时车程,好在飞机没有晚点,12点前终于顺利到家了。妈妈这边则还要继续住一个晚上再坐高铁回去,她当然就有口福去夜市享受各种兰州美食了,真让人羡慕呀。

这六天的行程很仓促,跟我想象中的河西走廊之旅不太一样,但比较经典的景点都充分体验到了,如果真的大环线我和妈妈的身体肯定都吃不消,所以总体也算一种成功吧~期待下次旅行看到更多的风景、遇到更多美好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