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有感
原诗如下: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最近在看叶嘉莹的诗词集子(单独买纯诗词来看,我是不爱看的。床头那本陆游集子也就断断续续看了几页,大抵还是没有到能独立欣赏诗文的地步。这点着急也无事于补,只好退而求其次来看先贤们的解读。)
看了选本的杜甫诗,大多很长。好歹哄着自己把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句给记了下来,用来偶尔接一下飞花令什么的——当然,大都时候我也想不起来的。不过一听别人说起其中的只言片语,就会有当初贾宝玉见林妹妹时说的“这个诗句,我是背过的。”这样的激动的时刻。
我很喜欢叶嘉莹先生说的杜甫,她说杜甫之所以伟大,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感情都是合乎伦理道德的,并且和李商隐那种很自我的感情一样打动人心。现在让我写点关于爱国的东西——就连说教似的语言,我估计也说不好。
言归正传,我看的选本里没有看见这首诗,但是经常听人引用。想来惭愧,到现在才真真开始了解一点杜甫。却是终日不成章,只差泣涕零如雨了。
我想儒家的可贵之处之一就在于它拯救和慰藉了那么多的士子吧。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整整十年呐。
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呢?他说儒冠多误身,和前面那句“纨绔不饿死”相比,像是在自嘲。赠诗嘛,所以他说贱子请具陈。
杜甫也曾少年,也曾放荡齐赵间,也曾裘马颇轻狂。他说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直言自己才气之高。就算是和司马相如和曹植相比,毫不逊色。他有自己的梦想,他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何以萧条了呢?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淄啊。世人多诟病潘安仁迎后尘而拜啊,杜甫也暮随肥马尘,还到处潜悲辛。可人不都是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与言的麽?读到这里,眼睛有些泛酸。
这些当然没能打败杜甫,就像孔子被围与陈蔡几天几夜,还能弹琴一样。他随后写了三篇大赋上去,用以歌功颂德好博取功名。
现在不会有人觉得杜甫没有骨气,而是处处见其辛酸。隐隐约约还能见到几分自己的样子——那种不管怎样都要接近心中梦想的样子。
小时候妈妈教我背诗,要我记得李白杜甫还有白居易。我那时候常把杜甫念成豆腐,觉得子美又俗又不好听。我那个时候,应该多背点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