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 | 房子都白送、上班不加班的朝鲜,真的是"我们最幸福"吗?

在朝鲜的上篇里我们介绍了一些关于朝鲜景点游玩的情况,不过,我想,对大多数人来说,最好奇的问题还是——朝鲜人民生活得怎么样?他们是生活在水深火热里吗?他们真的就像歌里唱得那样,nothing to envy 吗?
在朝鲜的第二篇里,我们将跟大家介绍一下平壤的日常生活。或许,关于朝鲜人民是否幸福的问题,你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三日三餐:简朴而丰盛 去之前我对朝鲜有过很多想象,尤其是严重饥荒和穷兵黩武的新闻让我对朝鲜的日常生活颇为担心,以至于在出发前还在大连采购了好几盒方便面带过去。
结果,朝鲜的伙食情况比我想象的要好很多,我们的团餐虽然肉荤比例不多,但每餐还是能保障有菜有肉有啤酒。

有一天晚上还安排了朝鲜传统烤鸭,肥美的鸭肉在铁板上烤得滋滋作响,配上特制的酱料,加上生大蒜片,包进生菜里面吃,尤其美味,令人难忘。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朝鲜的农业没有大规模种植的原因,这里吃到的蔬菜,比如黄瓜、白菜、鸡蛋都极其可口,不像国内总是觉得菜没菜味,肉没肉味。像下图的黄瓜,就是简单的腌渍,只有一点点咸味,但好吃得不得了,鲜甜可口,秒杀国内菜市场。

除了正餐外,在酒店和餐馆的小卖部里也能买到各种零食和酸奶,唯一比较缺乏的是咖啡,我们去过的所有地方基本上都只贩卖灌装咖啡,没有见到过现磨的咖啡。

比如在龙跃山参观的时候正遇到学生们出游,正好看到好几个学生在公园的木头桌子上围着吃烤肉,滋滋的烤肉香极了。

在平壤街口,随处能看见类似报刊亭的小房子,就是当地的零食铺,经常能看见放学路上的学生围着零食铺买东西吃,和我们小时候一样。看起来至少在平壤,粮食短缺的问题或许已经过去。

至于公共交通,除了最常见的自行车外,朝鲜还有公交车、电车和地铁,比国内70年代还是要先进很多。我们的导游小孙说,在平壤乘坐任何公共交通不管坐多远都是5朝币,相当于3毛钱人民币。

上下班高峰期的时候,公交车和电车也颇为拥挤,而且车内没有空调,车上几乎人手一把摇扇。

特别要介绍一下平壤的地铁,平壤地铁建于1966年,深至100米,是目前世界上最深的地铁系统,我们乘扶梯下去就站了差不多2分钟。不过地铁的范围比较小,目前全平壤地铁总长也不过40公里。


千万不要以为朝鲜经济不行,就一定物价很低,事实上,因为朝鲜国内物资缺乏,仰赖中国出口(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18年中国对朝鲜出口总值160.9亿元,贸易顺差132.6亿元,而这数据还是在执行安理会决议后,同比出口下降52.4%后的数据),所以平壤市内的东西基本上和中国国内价格持平,甚至更贵: ▼ 一瓶水2元、一套集邮册120元、一份参鸡汤260元,此外主体思想塔门票40元、《人民的国家》演出费800元,在朝鲜,也能让你花钱如流水。

在路上非常很容易区分开朝鲜人和外国游客,平壤的市民在打扮上很有典型特点。一个是不管男女都会穿有领的衣服,我去的这段时间从来没有见到人穿牛仔裤和圆领T。
男士都是白衬衫黑裤子,背着皮包,我们的导游还带着蓝牙手环。年轻的女生会化妆,及膝盖的长裙和高跟鞋是标配,衣服颜色则以黑白蓝灰为主,有一种朴素的美。

第二个特点是所有朝鲜人都会佩戴领袖胸章,导游介绍,这些带有领导人头像都是由国家统一发放,一个头像(金日成)的是旧版,两个头(金日成+金正日)的是新版。此外,在纪念商店里也能买到各种设计和风格的胸章,当然,是不带朝鲜领导人头像的。
值得一提的是,朝鲜的中学生校服是比较像日韩的那种白衬衫+黑裙子or黑裤子的风格,配上朝鲜人民高挑纤细的身材,养眼程度实在是要秒杀国内中学生校服几条街。
高福利国家的免费生活与虚假宣传 在朝鲜的几天里,我们的导游几乎是见缝插针地跟我们介绍朝鲜的高福利政策: 👇 “我们从来不加班,到点就能下班”、“我们的房子都是分配的,按照人均30㎡,根据你的家庭人数分配”、“我们的教育也是免费的,小朋友去少年宫学习画画书法手风琴都是由国家出钱”……

这些话里有多少真实性,恐怕还有待考察。《我们最幸福》一书中曾毫不留情地戳穿这种表面呈现的「幸福」。
平壤经常被说成是个波将金村,一个用于吸引外人,精心设置的圈套。一个外国参观者很容易被那些穿着得体的,展现在不同场合的人们给蒙骗过去——例如,一个打着腮红,穿着传统服饰的年轻女子坐在金日成雕像下的混凝土长凳上,假装读着书。要好一会儿,你才能发现画面里有点不对劲。《我们最幸福:北韩人民的真实生活》

虽然就工作而已,朝鲜的上班族们在加班方面的确没什么可抱怨的。朝鲜实行8小时工作制,上班时间从早上8点到10点不等(据说是为了缓解早晚高峰对公共交通的压力,所以平壤市内实行的是错峰上班),下班时间则依次类推。
第一天参观万景台,也就是金日成故居的时候,因为到得比较早,竟然连景区导游都没有上班,只好大队人马在外面等候。
在回程的火车上遇到一位一位在朝鲜务工的丹东大叔,大叔提起合作的朝鲜工人就是一肚子苦水,”懒,没有责任感,什么事都做不成”,大叔介绍,朝鲜一直实现“大锅饭”政策,导致的结果就是没人担事,做多错多,职员普通缺少上进心和积极性。

在路上总能看见有人在路边的树荫下睡觉或是席地而坐休息,傍晚的公园里坐满了市民,骑着儿童自行车的小朋友带着时髦的儿童魔镜在广场的林荫道间欢快地骑行。从北京来到凉风习习的平壤,不得不说还真有一点羡慕这种悠闲。

大概是早已耳闻了国内的高压房价,导游特别骄傲地说了好几次朝鲜的住房分配。据导游介绍,在朝鲜人民居住的房子都由国家统一建造并免费分配,城市居民户均面积80——100平方,新造的房子则有150-180平方。
房子分配原则只跟人口挂钩,与工种、级别和职务无关,个人只需承担装修和家具费用。一般年轻人在婚前都是和父母一起居住,婚后由丈夫的单位根据家庭情况进行分配。

比如在宽阔的统一大街,两边都是十几层以上的,外观几乎一模一样的高层楼房,导游介绍,统一大街两边的住宅楼大概有5万套,将全部通过分配的形式分配给平壤居民。

至于房子里面的居住环境如何就不得而知了,从马路上望过去,常常能看见一些楼房的阳台上放满了花盆,不过,在整个平壤,都很少能看见装载有空调外挂机的楼房,当然,考虑到朝鲜的能源状况,就算买得起空调,也不可能支持普通家庭使用空调的。

至于朝鲜的免费教育和医疗就更难判断了,在最后一天,导游曾特别骄傲地向我们介绍,朝鲜国家以“3”为幸运数字,怀上3胞胎的母亲都会获得“英雄母亲”的称号,并会被政府用直升机直接接到平壤待产。孩子从一出生所有的抚育、奶粉费用都由国家负担,并由国家统一抚养,直到好几岁后才会交还给母亲。
不过,我对这个“三胞胎”的政策表示极度怀疑,仅仅因为对一个数字的热爱就要耗费如此人力物力实在是不符合正常的行事逻辑,更别论这一政策里充满了普通人对皇宫权贵的离奇想象。
骄傲的国民心理与统一渴望 和朝鲜人的日常交流中,很容易能感受到一种熟悉的骄傲和受害者情绪,在朝鲜导游的口中,出现最高频的国家就是韩国和美国,比如路上颠簸的马路,导游就会介绍说是因为美国的制裁,导致水泥缺乏。路边偶然出现的烂尾楼也会成为另一桩加在美国身上的罪证。
抵达第一天的夜里,导游就指着三角形的柳京大厦,在介绍了一番楼房多高多高之后,话题一转,开始批评美国的制裁导致柳京大厦迟迟未能竣工。

这栋以平壤旧名柳京命名的摩天大楼兴建于1987年,楼体呈三角形,据说当年若修建好后会成为世界上最高的饭店,后来因为缺少资金和电力在1992年停工。后来曾经有多家“接盘侠”企业试图完成后续工程,包括埃及的电信集团Orascom集团、德国凯宾斯基集团等,不过,都因种种原因停工或放弃。 加拿大漫画家盖·德利斯勒在他之前的漫画作品《平壤》里就曾经提到过这座著名的烂尾楼,或许因为迟迟未能完工带来的耻辱感,他所遇到的平壤市民都对这栋建筑“视而不见”,据说这栋楼也没有出现在官方的平壤地图上。

目前,在完成了建筑外部工程后,柳京大厦依然是世界上最高的空置建筑,只有在夜里,柳京大厦才会闪烁出与朝鲜国旗一样的灯光。
朝鲜的骄傲更体现了对朝韩一体的坚持上,比如,在朝鲜只分为北朝鲜和南朝鲜,不可以称韩国,在向我们介绍国土面积和人口的时候,都是按朝鲜半岛整体来统计。

在去往朝韩国境线的路上,导游介绍他们的统一原则,其中人民自主,合同统一等和我国也差不多。比较有意思的是,朝鲜连统一后的国家名字都已经想好了——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
“从解放直到今天,北方和南方长期存在着不同的制度,各有占着统治地位的不同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就不应当把某一方的思想和制度加以绝对化。”
这一政策的核心是南北统一,但实现地区自治——即一个国际,一个民族,两个政府,两种制度。
在路上,我们的导游小孙也开玩笑说,等哪一天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成立的时候,你们再来朝鲜参观,小孙我大概已经是旅行社的局长了。
和朝鲜这边对统一的执念相比,来自韩国的统一心愿似乎要弱了很多。尤其是两边经济差距的逐步扩大,年轻的一代有着更弱的情感连接,同时对一个贫穷兄弟国家的疑虑更重。

虽然朝鲜的每一个人都在对外展示他们的幸福,但要成功地说服游客,说服国境线另一端的韩国,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对我来说,关于“朝鲜人民真的幸福吗?”这个问题是复杂的。
在下午6点的公园广场里,人们懒洋洋地坐在长凳上吹风,地铁站外,穿着制服和高跟鞋的中年女性拎着大桶食用油走向不远处的住宅楼,龙跃山的休息区里,老师们领着孩子们玩气弹枪游戏,野餐,烤的滋滋作响的烤肉发出迷人的香味。真正生活的这里的人民距离书籍里渲染的恐怖生活或许真的存在一定的距离。(当然不排除平壤和朝鲜其他地区的确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这里,山是绿的,空气是清新的,城市干净,简直可以说是一层不染,节奏缓慢,北京,或者中国大多数地方所缺少的这里都有。
他们幸福吗?我想,在平壤,在一定程度上的,或许是绝大多数的人心中,这就是幸福的。至少,他们并不像很多外界所猜测的那样生活在“水深火热”里。
但是,当缓缓的火车驶过鸭绿江,窄窄的一道水,隔着一边是杂草丛生鲜见高楼,另一边则是高楼林立,小小的火车广场前,傍晚的凉风里,各种大T恤、短裤的人们舒舒服服地歪在广场的各个角落。夜里的烧烤摊前音乐声里混杂着人们酒后浑浊的笑语。

我想,或许在这些「舒服」面前,那些和我们一起入关的朝鲜人,会对不容置疑的“幸福”有一丝怀疑。
毕竟,只有自由,才有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