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篇】性格内向的孩子,父母如何引导?


在上一篇文章我们提到了,幼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性格内向的孩子,让他们获得自信。
细究造成孩子内向、胆小怯懦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大的因素,还是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
而且许多研究表明,许多成年人的拘谨可以追溯到他的儿童时代,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过分限制孩子活动
父母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准孩子单独外出,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造成孩子不合群,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
过分娇宠孩子
父母过分娇宠孩子,事事包办替代,使孩子丧失独立锻炼的机会。
父母过分严厉
父母过分严厉,要求孩子规规矩矩,那么孩子整日就会战战兢兢。
那么对内向、胆小的孩子家长们应该如何教育呢?

家长在引导时应尽量避免
犯以下的错误:
对孩子要求过高
常常把孩子的行为不自觉地与心目中理想的模式相对比,以成人的立场去要求孩子,无视孩子年龄小的实际情况。
如家长要求孩子有礼貌,见到父母的同事要叫叔叔阿姨。但孩子有时就不开口,家长觉得这丢了大人的面子,便训斥孩子没有礼貌。
后来才知道,孩子不肯叫是因为有时他不能从外表上判断应该叫伯伯还是叔叔。
对于孩子做错事,有的家长也过于严厉,使孩子内心受到压抑,感到紧张。
性子急对孩子缺乏耐心
有的家长急于想把孩子塑造成心目中的理想样子。因此,当孩子有胆小、畏缩的表现时,家长就难过、心烦。
觉得要去责骂孩子,结果使孩子觉得自己又做错了,反而变得更加拘谨。
对孩子约束过多
如不让孩子自由玩耍,怕弄脏衣服。还有平时说教太多。
自觉不自觉地总是在指责、纠正孩子的行为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对,所以孩子遇事总是有所顾忌,缩手缩脚。
要改善孩子的内向性格,关键还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要适合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不能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了。

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耐心对待,降低标准
耐心对待孩子,降低对他的要求标准,切忌一触而就。
如要求孩子有礼貌、大方,但某一次孩子没有做到,家长不能强迫他做甚至责骂他,而是希望他下一次做到。
对于孩子的畏缩行为,如不敢滑滑梯、跳蹦床、说话声音太小等,家长要尽量克制自己的感情,不做太强烈的反应,同时要及时称赞孩子微小的进步。
给予孩子积极心理暗示
从心理上去积极引导孩子,使用如小朋友欺负你没有、老师今天批评你了吗等语言,避免孩子在心理上总处于弱者或被动地位。
平时,家长要常给孩子列举一些他的勇敢行为,如打针没有哭或仅哭了一小会儿,能从高台阶上跳下来,能大声说话、承认错误等等。
创造条件
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活动,使他开阔眼界、增强自信,还要教给孩子适当的技能。
如唱歌、绘画、手工等,使孩子坚信自己并不笨,学会一技之长,会给孩子自豪感,从而增加自信心,敢于参加更多的活动。
鼓励孩子与人接触交往
可以多带孩子到各种集体场合,别人表示对孩子的友好尊重,能使他感到快乐,孩子也会注意与人交往。
最主要的是要孩子和同龄伙伴多接触,有意识地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中来,让他做小主人。平时注意帮助孩子结交新的小朋友。
写到最后
总之,孩子需要呵护需要关心,内向幼儿更需要呵护更需要关心。
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才可以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