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早教全书》摘要
1.我们要经常让孩子到他感兴趣的东西附近去,给他观察的机会,每到这时,孩子的脸上就会有好奇和兴奋的表情,所以说,要想知道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我们就需要时刻关注他。要知道,孩子就是通过观察周围环境来建立自己的性格的,所以他必须和环境完全接触,否则他将来就可能成为一个非正常的孩子,有一些社会问题。
2.孩子参与母亲的生活,并成为母亲的听众,这对于孩子适应社会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孩子若是只能听到母亲的话,那就太单调了,他应该听到成年人的全部谈话内容,这是语言行为的思想载体。
3.如果人类是由精神控制的,其行为便是精神的外延,那么我们就该对婴儿的精神世界进行更多的关注,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关注他的身体。成长中的婴儿不仅向成年人学习能力,还能根据环境塑造自己的性格。婴儿的心理与成人不同,他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与成人不一样。婴儿能够根据自己的见闻来进行自我塑造,而成人可能对所处环境中的细小事情表现得无动于衷。
4.我们通过影响孩子就能够影响社会的进程,因为孩子能对他所处的环境进行吸收和学习,并逐渐形成他自己的个性。
5.孩子肌肉的惰性让我们想到科格希尔的一个发现,那就是器官只有在神经中枢开始正常运转之后才能形成,孩子也不例外,他需要在心理行为模式建立之后才能开始运动。所以,孩子的运动性并不是以肌肉而是以心理作为起点的。
6.人是先发展心理的,器官的发展在心理发展之后,并且受心理的控制。在器官能够运动之后,心理还会进一步发展,这是因为孩子在运动过程中会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经验,以促进心理的发展。所以,假如一个孩子的运动器官已经长成,而有人却要限制他运动,那么他的某些心理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因此,即使心理发展没有界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运动器官的使用和发展,而运动器官却又一直都是自主发展的。
7.孩子个性发展的关键还在于他自己,他本身有一种发展的进程和必须遵守的规律。孩子身上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促使他发展自己。但是,成人不合时宜的干预却阻碍了这种力 量的发挥。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干预这种自然规律,阻碍了孩子天性的发展,结果也扭曲了人的天性。
8.成长中的孩子是一个精神的胚胎,他需要一个特殊的环境,这就好比一个肉体的胚胎需要在母亲的子宫中得以发育。精神的胚胎也需要外界环境的保护,这种环境应该充满着爱的温暖和丰富的营养,并且环境里的一切都不会伤害它,而是愿意欢迎它。
9.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他所处的外界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换的关系。外界环境可以塑造一个人,并使他达到完美。于是,孩子不得不向他所处的外界环境妥协,结果必然会导致他的个性和环境相融合。其实,人的个性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形成的。
10. 孩子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我们应该把他看成是某种神圣的东西,并欢迎他表现出来,我们也必须科学地研究孩子的心理需要,以及为 这种需要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因为正是在这个创造性的时期,一个人未来的个性被确定了下来。
11. 这种需要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因为正是在这个创造性的时期,一个人未来的个性被确定了下来。 些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疾病,都是最严重的,也是最难治愈的。因为,一个人的生活模式很早就已经确定下来了。
12.我们在跟孩子交往时,不是去探索研究他,更重要的是去耐心观察他。这种对孩子的观察,必须从一种心理的角度出发,这样可以发现孩子与自己所处的环境发生的冲突,以及发现孩子与成人发生的冲突。
13.在0~3岁,孩子的心理是不受成人的影响的,而实际上也没有为0~3岁的孩子设立的学校。在3~6岁,孩子还保持着类似的心理状态,但是孩子已经能够在某些方面接受成人对他的影响。在此时期内孩子的性格会有巨大的变化,如果我们将新生儿和6岁的孩子作个比较,就能发现他们之间明显的不同。孩子到了6岁的时候就可以上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