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史C3笔记 民族电影、好莱坞古典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世界电影史笔记
整理/译:张哈哈
内容全部源自David Bordwell与Kristin Thompson的《世界电影史》
CHAPTER 3:NATIONAL CINEMA, HOLLYWOOD CLASSICISM, AND WORLD WAR Ⅰ, 1913-1919 民族电影、好莱坞古典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3-1919
一战前的前几年是早期电影的一个辉煌时期。在1913年,欧洲各国拍出了一大批重要的剧情长片,包括法国,德国,丹麦,瑞典,意大利,而剧情长片也成为了国际公认的电影标准。
纵观全球,电影从初始新兴事物的存在,逐渐演变成为五分影院时期探索讲述故事的艺术形式。而在1912年后,越来越多电影人发觉合理运用电影里的布光,剪辑,表演,站位,布景,以及其他的电影手法不仅可以更清楚地帮助故事展开,还可以提高电影本身对观众的冲击力。
同时在这段时间里,很多国家的电影产业在慢慢建立,很多独占鳌头数十年的大电影厂建立了起来,而好莱坞的电影产业也开始成型。在这样的形势下,1914年8月,世界第一次大战爆发了。
世界第一次大战对于国际电影业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这场战争严重地缩减了法国和意大利(当时的电影产出两大国)的电影产量,而美国的电影产业则迅速地填补了缩减后的空白。
到了1916年,美国电影正式成为了世界电影市场的霸主,这个形势持续到了今日。这也导致了世界电影历史很大部分都与一些国家的本土电影与美国电影对抗有关。另外,这场战争也限制了电影在国家之间的自由传播,也因此,地方特色的民族电影开始发展起来。
美国电影占领全球市场
在前一章的内容里提到,1912前几年美国电影需求激增,电影公司以及美国电影人正在想方设法满足观众们对电影的需求,但同时他们也开始把电影出口到其它的国家。
美国开始在欧洲设立发行公司,但一开始缺乏经验的美国公司没有自己售卖影片,而是单纯地把影片的海外版权售卖到代理商或者其他国家的发行公司。伦敦成为了美国电影的流通中心,许多英国公司在售卖美国电影的行当里赚了不少钱,而这一举动削弱了英国本身的电影制作,以及把英国本土的电影市场共享给了美国电影产业。
当时法国和意大利以及其他国家仍旧在电影市场上打得不可开交,但美国当时的影片已经广泛地在很多国家流行,比如德国,澳洲和新西兰。但在其他国家,美国并不占有优势。如果战争没有发生的话,好莱坞电影也许不会在全球取得支配地位。
一战伊始,法国的电影业便受到重创。许多电影工业的工作人员被发送到了前线,百代的胶片厂被用作制作军需品,而拍摄工作室则被用来当兵营。当意识到这场战争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后,法国逐渐恢复电影生产,但电影制作再也没有回到原来鼎盛的规模。在1916年意大利进入一战后,电影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而这时好莱坞开始抓住机会往国外市场扩张。由于欧洲的电影产业被切断,美国成为了很多国家进口电影的新渠道。1916年后,美国的出口电影数量急剧飙升,而美国也开始离开伦敦的代理商,在南美,澳洲,远东和欧洲都开创了其独立的发行公司。
而在战后,美国电影能持续其领先地位有很大部分是因为经济因素。一部影片的预算来自于它预期能够卖多少钱,而若能凭借出口卖更高的价钱,则意味着这部电影的预算会更高。因此,国内外市场都很繁荣的美国电影开始运用大场面,华丽的戏服,更多的灯光设备以及更高名气的电影明星,而这些明星很快就红遍了全球各地。
这时其他国家发现自己的电影产业很难对抗好莱坞了,它们影片的预算值比好莱坞低太多,而且购买好莱坞影片的播放版权比自己拍摄电影便宜多了。随着时间过去,一些国家渐渐发起了一些电影力量对抗好莱坞电影。然而总体而言,从1910年中期至今,好莱坞始终有两个最大的优势:比任何其他地方都高昂的电影预算;以及进口美国电影总是比其国家制作本地电影要更便宜。
民族电影的兴起
一战前,电影是一项相当国际化的东西,由一个国家发现的电影技术以及艺术探讨会很快地流传到其他国家。然而战争切断了电影的国际化流通,但有一些国家却因此受益了。因为电影的流通被切断但电影需求仍在,许多国家的本地电影产业开始发展,这样的情况尤其发生在瑞典,俄罗斯和德国。而像法国,丹麦,意大利这些原本的电影大国,则积极地寻求着方式把产业恢复到战前的水品。各国本土电影的制作开始产生出其各自的类型与特点。
德国
在1912年以前,德国电影相对不重要,德国电影市场被外国电影霸占而且电影在国内的名声也不好。在1910年代,改革者开始抵制电影,把它们归类为不道德的娱乐形式,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电影的出现使得剧院的观众变少了。1912年五月,剧院的剧作家,导演以及演员们联名抵制电影。
但到了1912年尾,这个情况却被扭转了,因为电影界开始与这些剧作家,导演以及演员们合作。与法国Art Film形式相同,他们开始改编一些有威望的文学作品,也开始请有威望的作者来创作剧本。而这也导致了Autorenfilm(authors film)的出现,在当时,author指的不是导演,而是负责剧本的有名作家。
在Authors Film里,开始出现一些不再强调动作反而是聚焦在微小细节长镜头(早期对摄影表现手法的探索)。以及利用特效而使一个演员扮演的两个角色可以同时出现在同一场景里的镜头,这一奇幻的表达手法成为了德国电影最显著的特征,最终演变成为了German Expressionist movement(德国表现主义运动)。
Authors Film使得电影在德国获得了尊重,但大部分电影并不太受大众喜爱,到了1914年,著名作家对于电影的作用开始衰退,但德国电影开始依靠着明星系统扩张了起来,非常著名的女演员Henny Porten以及Asta Nielsen开始红遍全国。
在一战的早期,德国仍旧在从国外进口电影,尤其是丹麦,但随着越来越多反德国的内容出现,1916年德国禁止了进口电影。而这一举动促进了德国本地电影工业,让其在战后拥有国际化的影响力。
意大利
在前半期意大利仍旧繁荣,电影出口的成功以及叙事电影的制作吸引了很多电影人才,历史奇观电影仍旧是其最为杰出的特点。电影Cabiria第一次使用了tracking开创了摄影机移动的先河。到了1910年代中期,tracking已经变为了普遍的电影技术。
第二种意大利典型的风格则归功于明星系统,好几个漂亮的女演员变得十分出名以及开创了divas(goddesses) film的形式,这一类型片子拥有豪华的布景和服饰,高度强调演员的表演。到了1920年代,diva film开始急速衰退。
战后,意大利想要重新夺回世界电影的地位,却已经无力与美国抗衡。1919年,一个新的意大利公司Unione Cinematografica Italiana意图依靠公式化的电影重新振奋意大利电影产业,却最终导致了意大利产业在1920年代的衰退。
俄罗斯
与德国一样,由于一战导致的电影文化孤立使得俄罗斯发展出了有特色的民族电影。在之前,俄罗斯的电影业被法国的百代所占据,1907年,俄罗斯开创了第一家电影公司。和许多欧洲国家类似,在1912到1913年间电影在俄罗斯获得了尊重,主要原因是沙王二世和家人们是忠实的电影迷,这导致了时尚的群体和媒体开始关注电影,那时虽然大部分人喜欢的是进口片,但俄罗斯电影产业也在慢慢地发展。
随着1914年7月俄罗斯进入一战,其他国家的电影开始被禁止进口,随着竞争减少,俄罗斯电影公司开始建立,而本地的电影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
在这个期间,俄罗斯电影展现出了一种有特色的风格,首先俄罗斯电影总是蒙着忧伤的色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电影,忧伤的主题是俄罗斯人所喜爱的,它们总是慢节奏,充满着停顿。
缓慢的节奏源于电影里角色心理的展示,俄罗斯电影总是以演员表演为重心,但相较于意大利的diva film,俄罗斯电影表演更加内化。
1916年,俄罗斯已经发展出了30家电影公司,但1917年后,典型俄罗斯缓慢紧张的电影节奏慢慢被民众们认为落伍了。
法国
1910年代早期,虽然美国电影开始蚕食其市场,但法国电影业仍然强健。然而1913年,百代做了一个足以危害法国电影业的决策,它把最费钱的电影制作项目减少了,把重点聚焦在发行和放映上。而在美国,法国公司基本已经被成长出来的independent firms挤出了中心,虽然1910年代百代的系列片曾经在美国卖的很好,但由于其对于系列以及短片的重心转移,1919年他们已基本在美国电影工业的边缘。
而高蒙在战前持续扩张,拍了许多精彩的片子也培养出两位重要的导演:Leonce Perret和Louis Feuillade,Perret开拓了很多摄影机表现手法的可能性,包括优美的摄影,实地拍摄以及背光的运用,他还经常开创一些新的摄影机角度以及把更多的镜头运用到一个场景中。而Feuillade则为系列片的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
虽然百代和高蒙基本占领了法国市场,但他们从没有垄断产业,一些小的法国电影公司也在和平地发展着。但是一战的开始使整个产业停了下来,到1914年,因为觉得战争没有这么快结束,一些剧院才开始重新营业。1915年,电影制作开始有限地开发,当时电影胶片十分重要,而所有的公司都在生产高度爱国主意的电影。
而百代在战中则开始集中开发其美国的发行公司,它把美国电影引进到了法国,导致美国电影占领了法国更大的电影市场。1917年,美国电影占据了法国电影总放映电影数的五成以上。而战后,当法国公司尝试把电影产业拉回其战前水平的时候,却发现它们无法降低美国电影在其电影市场的比重。下一章将会讲到法国电影工业对好莱坞的反抗。
丹麦
在丹麦,Ole Olsen的公司继续称霸着电影行业,然而在19010年代还是有一小部分其他公司仍在拍摄着电影。1913年到1914年,丹麦的电影公司开始制作更长的电影,达到两卷,三卷甚至四卷的长度。
除了电影长度,丹麦电影中精致的布景也是其特色。他们常用有设计的道具,在电影里甚至用了精妙的模型和布光来模拟窗外的城市景色,这些在当时的电影中都是很少见的。
一战对于丹麦的影响好坏参半,一开始丹麦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可以给断了许多国家电影供应的德国和俄罗斯输送电影。但1917年开始,德国开始消除进口电影,而美国也不再从丹麦进口电影。在1910年代,许多优秀的丹麦导演与演员都被条件更好的德国与瑞典吸引走了。当战争结束时,丹麦已不再是国际电影发行的主要力量之一了。
瑞典
在1912年,瑞典忽然开始生产一系列创新的有特点的电影。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由三个导演所制作:Georg af Klercker, Mauritz Stiller以及Victor Sjostrom. 尤其是因为瑞典电影的预算很低基本无法考虑出口,所以它是第一个把国家文化特点融入主流电影的国家。
三位导演在当时国际上都享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Klercker经常很技巧性地利用本身处于画外的空间,比如玻璃及镜子。而Sjostrom则善于运用隐忍的表演和精妙的站位以及深景深的镜头叙事,他的镜头里常常把一个场面的细节描绘得十分出色。而瑞典电影也成为战后第一个好莱坞电影的主要对手。
讽刺的是,瑞典电影在国外口碑却导致了它的衰落。1920年左右,Svenska(Klercker运营)开始为了出口而制作费用高昂的威望电影。而Stiller和Sjostrom都被好莱坞请走了。而且,当时还有其他国家也开始进入国际电影市场。在1912年后,瑞典电影迅速陨落了。
古典好莱坞电影
自从MPPC输了版权的诉讼之后,Independent开始迅速整合以及扩张成为了制片厂的系统,这也成为了美国电影产业几十年来的基础。而一些电影制作的不同角色开始明确,制片人也被确认为团队核心。另外,明星系统也全面发展,名人们可以从此获得巨大的收入甚至开始了他们自己的制作。
大制片厂开始形成
好莱坞大制片厂的形成通常是由几个小的制作公司或者发行公司合并而成。在1913-1917年间,许多大制片厂已经形成,包括Universal, Paramount, Warner Bros, Fox Film Company(后来成为20th-Century Fox), Metro, Goldwyn and Mayer(后来变为MGM)
Paramount当时控制了很多著名的演员与导演,成为最成功的的公司。而与其对抗的力量也开始出现,Paramount当时放出大约100部电影,它要求电影院必须每部都要每周放映两次,否则就拿不到它们任何电影的播放权。这就是Block Booking(大片预定)最早期的例子。为了抵抗垄断,一组放映公司联合起来禁播它的片子而投资以及发行其他indepent公司的片子。而Paramount为了对抗则在1919年大量购买影院,开始了垂直整合(Vertical Intergration)模式,而这一模式在1920年代成为了趋势,制片厂开始大量购置影院。
垂直整合模式是好莱坞电影拥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在同一时期,德国刚刚开始有垂直整合模式的发展,而法国的百代则因废了电影制造而从垂直模式中退出了。纵观全球,没有一个国家建立了像美国一样强大的制片厂系统。
操控电影制作
大制片厂发展了一套高效制作电影的方法。1914年,绝大部分的公司都把主导电影拍摄的导演职位和监管整个电影项目的制片人职位分离了开来。而电影工作者也被细分了,比如编剧中有专门的负责情节点的,对话的,以及过场字幕的。在拍摄过程中剧组的人用的是连续的剧本,它把戏分解为单独的有编号的镜头组。制片人可以依据它来作出预算,而其他部门的工作者也可以根据完整剧本来配合工作。剪辑会依据拍摄前的场记板来把片段标序,而场记板的数字则对应着剧本中的数字。
同时,在1910年代,大公司在洛杉矶周围开始制造拍摄厂,一开始是室外的,而1910年晚期也发展出了暗场,完全利用人工照明来拍摄。而为了省钱,有很多同样的设备会一直被重复使用。
同期,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发展出能堪比好莱坞的制作模式。国外很少公司能细分出不同的专业人员,也只有几家大制片厂能够比得上好莱坞大公司的规模。
191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制作
1910年代,当战争结束,电影逐渐开始恢复流通,许多国外的观众都对好莱坞电影的变化而感到震惊。除了有吸引人的明星,布景之外,电影的快节奏和精美的风格也给了他们很深刻印象。而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好莱坞电影人开始探索好莱坞古典主义,把电影手法和叙事结合起来。
电影人继续开拓平行剪辑的使用技巧,在1910年代中期,一个单独的场景会被分开几个镜头拍摄,一个全景镜头以及几个递进的cut-ins来展现动作。导演以及摄影师会跟踪演员的位置和他的动作,这可以使镜头之前的切换并不那么令人注意。POV变得更常用以及更灵活。而正打反打到了1917年以及出现在几乎每一部影片当中,而用演员视线来引出他们所看的景色也同样被广泛应用。而在1917年,基本的连续剪辑手法,包括180度轴线原则都被大家探索出来了。哪怕是再简单的场景,电影制作者都会把它分解为几个不同的镜头,慢慢靠近角色以及用不同的镜头来表达当时动作的特性。同样的电影手法在欧洲也开始使用。
在之前的电影里,一般使用的光都是太阳光或者是扁平的整体的人造光。在1910年中期,电影制作者们开始实验出了effects lighting的灯光效果,一种模拟场景内光源,选择性只部分打亮场景某一部分的布光方法。1910年代末,大的制片厂都为拥有大量不同用处的灯光设备而自豪。
在电影逐渐变得标准化的同时,好莱坞电影人创立了非常易懂的情节模式。它的情节结构包含着非常清晰的因果关系以及期间角色的心理变化,每一个主要角色都会给出一些易于理解的特点。好莱坞的主角通常是有目标要追逐的,主角追逐目标的过程结合其他角色的动机和渴望,形成了一场直到片尾才能完全解决的冲突,而结局一般都是开心的。好莱坞通常会有两条单独故事线,一条无可避免的感情线被卷入了主角追逐目标的故事线中。同时,好莱坞的情节增强了悬疑感,通过最后期限,矛盾升级以及最后时刻拯救来完成。而这些故事原理也为好莱坞的繁盛提供了很大的力量。
深度解析:欧洲电影的精确场面调度
如何可以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画面的重点上呢,好莱坞偏爱用剪辑手法把更近距离的画面展现出来,而在1910年代的欧洲,电影人却探索了另外一种模式:用深景深搭配戏剧走位的调度来突出重点。
最常见的元素包括:利用演员视线,遮挡,转身,在画面中心的位置等。由于他们偏爱用深景深的长镜头作调度,观众们对于不同角色之间的位置关系会十分清楚。
在1920年代,欧洲开始越来越多引用好莱坞连贯性剪辑技巧,而深景深长镜头慢慢变得少人用了。但在1930年代,由于有声电影的激发,这种技巧再次变得常用了起来。
电影与电影制作者
这个阶段美国电影扩张得十分迅速,长故事片(75分钟左右)称霸了市场。各大制片厂争相聘请有名的演员,如Mary Pickford和Charles Chaplin,他们一周可以转几千甚至几万美元。制片厂也开始购买著名的文学版权来给他们的明星发挥的空间。
迅速的扩张使得好莱坞电影制作需要很多的导演,其中有一些是有经验的导演如D.W.Griffith,但也有许多刚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新鲜血液。
美国动画片的流水线化
在好莱坞电影制作分工更明确的同时,动画工作者的工作也开始变得标准化,它们把工作细分并组建了制作动画的流水线制,同时新的发明科技也大大提升了动画制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