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自语(七十八)知易行难之迷
有过经验的人都有个感觉,就是:某某说的道理,全部都对,自己也听进去了,但是事到临头,就是难以按照所知道的这些道理,去正确地做那件事,知易行难!认识到正确的事容易,但做正确的事却显得很难。

这里面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道理模糊。听某某说的一席话,某某口若悬河,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实际上,说服你的只是“口才”,而不是“是非对错”。在片刻之间,你被口才说服了,但是实际上,你内心里面,其实是不服气的。潜在的心不服,是你潜意识的结论,意识不会指导你按照这些说的去做,这些道理最终流落为“口号”,而非“心经”。这其中最常见的有心灵鸡汤、成功哲学,鸡汤闻起来很香,炖久了却没什么营养,哲学听起来让人心潮彭拜,但所言者为何不去实践?
其二,没有方法。此处所言方法,指的是适合具体个人的、简单易行的方法,不是那中虚头巴脑的“呼吁”。方法应当是适合各类群体的,对于某一类人,给出一种相应的方法指导,能够使得这一类的大部分个体能按照自己的特点“个性化”这种方法。此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方法一定要简单明了、循序渐进,是实践者能明确掌握的那种。如瘦身健体,对于不同类的人的指导方法应该是不同的,年龄大小、体型现状,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不是一味的“跑步”都适合的,需要结合年龄高低、体重大小来选择跑步、走步还是健身,量力而行。如果能够明确这一点,很多马拉松猝死的事情也许就不会发生了,过犹不及,很多人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甚至导致丧命。
其三,想得太多。上述提倡给出一个简单明了的方法,目的之一也是避免方法复杂,让一个人想的太多,以至于实践者被想的东西所压倒。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过多的考虑只是多余,如同笔者以前写的“90%的担忧都是多余”所言,如果你要做一件事,不要考虑全部要细节,只考虑是否要去做、关键点就可以,考虑太多,如同掌握太多信息,是有害无益的。考虑是否要去做,主要从内心出发,思考必要性,考虑关键点,关键点一般不会超过三五个,其中的分寸,需要按照具体情况、个体行事方式去把握。
其四,惰性使然。人总是处于一种阶段状态,处于当前的状态,如果要去改变,必然是痛苦的。即使是从“错误”的状态改成“正确”的状态,都是难过的。转变需要过程,一般而言,两周建立一个习惯,三周固化一个习惯,所以当你需要改变自己的时候,要有一个时间预期,在这个预期内,必然是痛苦的,但是与此同时,痛苦程度在下降,而新习惯快乐感在不断提升,熬过了这个“极限期”,你的节奏开始走上正轨,行为习惯就能被养成。
说了以上四点,前两点针对事情,后两点针对个人,前两点是你选择“道理”的方法论,后两点是你管控“自己”的方法论,方法论只是方法论,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万事开头难”,开头之后,其实你会很快发现,其实一切都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2019年10月22日,武昌
© 本文版权归 allanscy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