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工坊 | 各大高校的必考点——“第三人效果”理论(内附讲解视频)
编者按:上周,真题坊发布了一道关于“第三人效果理论”的考研真题,这是2019年武汉大学的新传考研真题。精选的两篇作业虽然都有论述第三人效果的含义和传播实证理论体系的内容,但是都没能很好地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一起跟随这两篇作业,看看大家在答这类题目时,通常都会存在哪些问题吧!
上周真题作业:论述第三人效果理论的内容及其在传播实证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武大 334)
第一篇
@只只
经验学派是西方传播学的主流学派,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经验学派,从实证主义目的出发,关注传播效果问题。在实证领域研究的里程中,佩恩基金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对《世界之战》广播剧造成的恐慌研究、人民的选择研究(选举中的传播效果研究)、日间广播剧研究(大众传播的使用与满足研究)、杂交玉米扩散研究(创新与扩散研究)、人际影响(两级传播研究)、儿童与电视研究、议程设置研究等具有代表性的经验性研究项目,构成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之前大众传播实证研究的主要脉络。其中第三人效果作为继“沉默的螺旋”后新效果观的重要代表也在实证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该段落作为开头段落比较贴题,抓住了关键词“传播实证理论体系”,顺理成章说明了第三人效果为什么属于传播实证理论体系之中,是个可选的开头,不过对于研究和成果的梳理表述太过琐碎,此处还应该更加精炼一些。)
一. “第三人效果”理论(这个不是论述题小标题合格的形式,这里改成第三人效果的理论概述会更恰当一些)
1. “第三人效果”最初是由戴维森以假设的形式提出来, 其含义是指人们倾向于高估大众传播信息对他人在态度及行为层面上的影响。或者说, 当受众接触到劝服传播的信息时, 会预期该信息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大于信息对自己所造成的影响。
2. 戴维森的“第三人效果假说”有两个重点:第一, 人们倾向高估 媒体对他人 在态度和行为上的影响力。更明确地说, 当受众接触到劝服信息时, 无论信息本身是否有劝服意图, 都会预期该信息对他人 (others) 的影响力大于对自己的影响力。第二, 人们预期传播信息会对其他人产生较大影响时, 会令他们采取一些相应行动, 以保护他人不受信息的负面影响。
(如果这两个小点要当作分要点来写作,那你应该有相应的小标题和采分点,不然我更建议你将其作为一个小标题下面的内容进行逻辑连贯的论述会更好)
第三人效果的概念提出迅速成为传播学界热门课题,对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原因,制约因素及其可能引发的后续行为等进行实证研究,对传播实证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证主义传播研究(此处不必对实证主义传播研究做如此详细的介绍,只是一个背景,你可以把该部分的部分要点放在开头作为背景介绍)
1. 实证主义是一种以“实际验证”为中心的哲学思想, 它的创立者是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实证主义是对形而上学哲学的批判和反对, 它注重用科学方法研究和探寻事实的变化, 追本溯源。
2. 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是通过一种思辨方式、和解释性的研究, 它的研究方式是观察事物和社会现象, 最常见的定性分析法包括话语分析、文本分析、史料分析和符号互动等等。定量分析:是一种描述性的研究方法, 它借鉴的是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和心理学的实验方法, 主要包括实地调查伐、内容分析法、以及控制实验法等。
三.“第三人效果”在传播实证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建议此处用一个过渡句来表述这句话,然后下面分别用小标题小要点来进行论述)
1.重归媒介的强效果观,填补心理研究空白
第三者效果理论应当看作是媒介的一种强大的间接效果。其意义就在于它揭示了过去被研究者忽视了心理过程 , 填补了空白。从侧面展示了大众传播的影响力,揭示了受众的媒介认知的多面性,效果产生的间接性和复杂性,以及认知,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行为层面的转化机制等。加深我们对人类的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解释。
2.“多元无知”状态导致的现象
戴维森在提出第三人假说时强调,这个理论与奥尔波特的“多元无知”理论、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有一定的渊源。“第三人效果”实际上也是“多元无知”状态所导致的现象—我们每个人实际上并不确切知道别人会不会接受、在什么程度上接受大众传播信息的影响,但我们出于某些特定的原因凭着模糊的感觉,倾向于认为他人比自己更容易受这种影响。
3.为大众传播中的行为模式,民意现象提供解释
第三者效果假说不仅仅在于为人们的某些行为模式提供解释,更重要的是,为一 些民意现象提供理论解释。该理论的许多实证研究都表明,诸如“抢购”风潮、“群体逃难”等许多突发性社会集合行为的起因,都与大众传播信息引发的“第三人效果”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
4. 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拓展研究
根据日常现象, 运用实例研究得出最终的讨论结果。国外实证主义学者将第三人效应的学术触角深入到电子游戏领域、广告消费领域、互联网领域、法律领域等领域当中, 探求某种对当代社会以及传播的发展有所建树的结构模式和内在机理。
(以上的重要性论述都还不错,不过对于实践重要性方面的论述没能很好地说明其与传播实证理论体系的关系,可以看下下方视频讲解做一个补充。)
在理解“第三人效果”理论之际,我们以应注意的问题是:任何一种涉及大众传播影响力的现象,我们都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一种效果机制单纯起作用的结果。这种效果的产生,是和包括环境在内的各种必要条件结合在一起的。“千年虫”事件也罢,挤兑、抢购风潮也罢,社会舆论对网络有害信息的反对也罢,如果没有现实社会环境中的各种迹象的印证,单凭大众传媒的报道并不能引发普遍的“第三人效果”现象。在理解其他效果理论也是如此,我们要避免把大众传播的影响力绝对化。
总评:
该同学的逻辑思路十分清晰,语言表达也比较简练,不过对于核心部分内容“第三人效果在传播实证理论体系中重要性”的部分论述显然并不是十分贴切,虽然讲到了现象和内容,但没能阐释其中的直接关系,需要注意强化。同时在第一部分对第三人效果的基本内容进行概述时,可以按照理论起源、发展、影响和评价进行补充完善。
第二篇
@卡卡
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戴维森在《公共舆论季刊》上发表了《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一文,提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时存在着一种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特别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这是“第三人效果”理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这样直接开门见山地回答理论核心内容的方式也是可取的开头,但问题在于你没有从开头到论述的过渡,而且你的小标题是很难起的。)
(1)它指的是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作为这种定势的“第三人效果”,意味着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时存在着双重标准:倾向于“高估”媒介传播对他人的影响而“低估”对自己的影响。
(2)它是一种说服或宣传技巧。以影响“表面受众”的形式,来实现操控“第三人”行为的意图。
(3)它指的是大众传播的现实影响的一种发生机制。
(所以你上面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没有小标题,也可以说只有小标题没有论述,内容太少了,建议像上一篇作业要求一样进行补充。)
早期的传播学研究几乎就是效果研究,在经历了魔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三个阶段以后,大众传播研究者们迈入了强大效果论时期,关于第三人效果理论的研究就是在这段时间兴起的。研究者们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对新闻信息、广告信息、选举信息等诸多内容讯息进行实证研究,收获颇丰。第三人效果在传播实证理论体系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
(这部分的过渡放在这里显得很突兀,很尴尬,建议你把这段作为开头,此处用上一句话过渡论述第三人效果与传播实证理论体系的重要关系即可)
(1)填补了对心理过程实证研究的空白
第三人效果理论可被看作是媒介的一种强大的间接效果,不仅显示了大众传播的影响力,而且揭示了受众的媒介认知的多面性,效果产生的间接性和复杂性,以及认知、态度层面上的效果向行为层面的转化机制等。它揭示了过去研究者一直忽视的心理过程对人进行决断时产生的重要影响,提示除了客观的测量外在的反应之外,受众对于媒体的认识也值得关注。
(2)影响了对其他传播理论的研究
第三人效果理论研究涉及的领域广泛,研究范围不断拓展,起初是一种社会认知效果,但它接着可能转化为一种社会行为效果。第三者效果假说的学术价值,不仅仅在于为人们的某些行为模式提供解释,更重要的是,第三者效果假说可以为一些民意现象提供理论解释。第三人效果理论虽然是一个微观理论,但是由于涉及人们对他人意见和行为的判断,所以也会对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多数无知等过程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民意和政治过程。
(这个点还是不错的,就很直接能够体现第三人效果与传播实证理论体系的关系)
(3)对当今社会问题仍有启示意义(所以这个点和传播实证理论体系的关系在哪里?你没讲出来)
第三人效果理论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可以对社会相关问题起到重要启示作用:我们发布危机信息要做到准确、适度、及时,防止不实报道和炒作式报道引发社会混乱;对信息审查限制时不要被自我强化或低估他人心理所蒙蔽,要以科学有效的方式实施,以免对表达自由产生消极影响;进行宣传活动时可以为使目标对象成为“第三者”,以“声东击西”的办法达到目的。在危机处理、舆论引导、公共关系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具体论述可以参考下方的视频,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三人效果理论作为强效果论时期提出的假设,一方面迎合了研究者热衷传播效果研究的主流,另一方面填补了实证研究关于认知层面这类常识理论的空白,还对研究其他理论以及当今社会问题有独特的启示意义,成为了实证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处总结不是特别好,似乎就是把上面小标题又写了一次,为了总结而写的总结)
总结:
思路是没问题的,而且在答重要性的时候有亮点,不过问题主要出现在答题逻辑上,一定要紧扣二者的关系,同时内容结构方面也存在问题,希望今后多加注意。
关于本道题的解题思路
请观看下方的讲解视频哦↓↓↓
https://v.qq.com/x/page/l3000xln3vi.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