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颜色的谎言|阅读的秘密


“校长,我儿子亨利今天生病,不能来上学了。”
“你是谁呀?”
“我是我爸爸。”
这是多伦多某小学校长曾接到过的一个电话。屏幕前的你可能会忍俊不禁,笑话亨利这个小孩的天真。通常来说,家长总会教育自己的孩子要诚实,不要说谎,因为说谎是不好的行为,会受到惩罚。

可谎言真的那么让人难以接受吗?请跟小编设想以下几个情景:
生日时收到了朋友的礼物,但是自己却不喜欢,你会直接告诉朋友真正的想法吗?
某次数学考试得心应手,能得一百分,在同学问你成绩的时候,你会拍着胸脯告诉他自己志在必得吗?
答案似乎有些不够确定。事实上,一个孩子从3岁开始就能在第一种情景下说谎了。这是因为,3岁的孩子已经有一定能力识别自己所相信的事与别人所相信的事之间的区别了,拥有了“自我意识”。到孩子9岁时,他已经能毫不费力地在第二种情景下说谎了,这是为了谦虚而说谎。
这类谎言通常被称为“白色的谎言”,即我们为了不伤害他人的情感而说的善意的谎言。它们无伤大雅,帮助我们维护社交关系,因此被大众默许。其实简单来说,说谎的原因无非是:
你不能接受我说出的真话,所以我只好撒谎。因为说真话大多数时候带来的是伤害,所以干脆不要自找麻烦。

但有一种谎言被称作“黑色的谎言”,这类谎言通常为自己而说,与自我防御行为紧密相关,孩子也不例外。这种谎言和“白色谎言”就像大树的枝丫,虽然伸向四面八方,但始终来自同一个根。我们只有追本溯源,才能找出这类谎言的真相。小编这里就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杰西卡是一个爱看书、爱幻想的十二岁女孩。自从她把一只被遗弃的小猫带回家开始,整个人似乎就被一种邪恶的“女巫力量”控制了——她开始不由自主地撒谎。
看到曾经的好友戴安娜有了新的朋友,就打电话给戴安娜的父母,撒谎说看到戴安娜跟不良少年在一起。
看到最好的朋友布兰登丢下自己有了新生活,就偷偷潜入房间,将布兰登的小号从二楼扔下。
面对了解真相房东福琼太太,甚至想要制造一场意外来惩罚她……
杰西卡似乎在危险的道路上愈走愈远。她把一切邪恶的根源都归咎于带回家的猫咪“小虫”。因为小虫是女巫的猫,所以它会在杰西卡的耳边低语,唆使她做出了上面那些坏事。或许这样的杰西卡坏透了,但我们还需要注意到“恶魔”控制下的另一个“她”。

她之所以把小虫带回家,因为她想到小虫是被母猫弃养,不管就会死。现实中,妈妈忙着追求自己的新生活,孤独的杰西卡与被遗弃并无差别。
她之所以骗戴安娜的父母,是因为她对戴安娜的离开感到失望,又对她拥有新朋友感到嫉妒,这是她第一次说谎。当天晚上,她迟迟无法入睡,噩梦连连,谁能说这不是她的内疚感在作祟呢?
她将布兰登的小号扔下楼,因为她始终无法接受曾经形影不离的朋友竟然希望自己永远消失,她愤怒又无可奈何。
说到底,杰西卡在欺骗别人的同时,也在欺骗自己。那些恶魔的耳语不是猫说的,而是杰西卡心中另一个“我”说的。“我”的化身还是杰西卡反复做的噩梦——躺在空无一物的房间里,四周是灰不灰、白不白的颜色,突然,墙壁开始向外移动,“我”在不断缩小,却一动也不能动,什么也抓不住。

讲到这里,其实一切都明了了。杰西卡的灵魂是孤单的,对周围的事情充满了无力感和恐惧感。对她来说,谎言不过是伪装自己的外壳,是情绪长期压抑的彻底外泄。
好在,杰西卡并没有做出最糟糕的事情。拯救她的,是福琼太太的信任,也是布兰登的信任。这份信任胜过千言万语,及时拉住悬崖边的杰西卡,让她能够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且毫无负担地发泄出来。
不得不说,杰西卡的母亲乔伊是失败的。对18岁便成为单身母亲的乔伊来说,她从没学会认真听杰西卡说话,也没有时间听她说话。内心对女儿的愧疚演变成每一次的情绪失控,反而让杰西卡的内心负担更加沉重。结果母女之间形成了一个互相疏离的恶性循环。

虽然谎言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不理解。面对孩子的谎言时,武断地否定、批评,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当孩子面对这些指责与冷落时,也会找不到情绪的出口,以致错失一些美好的人、美好的事和美好的情感。
就如杰西卡,最终她才发现,那只让她避之不及的猫,其实在她心里已经默默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好的故事就像一个窗口——一个正视你内心的窗口,一个从狭窄的内心世界通往宽广而充满阳光世界的窗口。希望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路上,都能勇敢正视自己,摆脱谎言的束缚,拥抱期待的温暖。

// 图文版权归禹田文化传媒所有 //
// 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