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hours in 里斯本
北京时间10月8日的凌晨,我听到的钟声来自于圣佩德罗观景台旁教堂。此时离里斯本的落日还有一个小时,太阳依旧很明亮,但照在树叶上时有一种秋天已到的错觉,虽然里斯本依旧是夏天。

从降落到离开,在里斯本停留了短短2天,主要是为了回程航班从此地中转赫尔辛基更加便宜。虽然照片中的里斯本又美又安静,但三维世界中的城市却是又热又嘈杂,甚至有种东南亚旅游地的荒诞感。在奎尔公园的大工地上我曾从心底里咒骂巴塞罗那的太阳,到了里斯本后这都不是事。以往经历的只能称之为暴晒,而里斯本的太阳令人觉得自己是铁板上被炙烤的三文鱼腩,或者是不幸接触到阳光的吸血鬼。

到达里斯本的第一天可能是个人旅游史上最惨的一天:从早上五点到晚上九点只吃了一顿饭,排队买票暴晒一小时,坐错车,错过夕阳……里斯本的公交车既不报站,也不显示站名,种种合并在一起,绝了。

热罗尼莫斯修道院在城区外,一路上坐公交能看到正常状态下的里斯本。中心城区给人的感觉是精心修饰过的样子,出了城房屋街道都零碎起来,花砖或者是奶油色墙面,都很符合葡式幻想,但很陈旧,甚至在大太阳下突然涌上心头的是荒凉之感。若我小时候的走过的街道至今保存着便是这幅模样。


修道院美是真的美,晒也是真的晒。白色大理石雕花墙面的震撼效果不亚于圣家堂。教堂是免费参观,回廊是收费区,所以在烈日下排了两回队伍。教堂内部倒是一般,外加彩窗玻璃在维修,效果更加打折。不知为何在巴塞罗那和里斯本见到的教堂,都是外部极具奢华,内部却没有任何空间上的震撼感,反而是朴实?





达迦马葬于此。用悲情里斯本来形容倒一点也不夸张。难以想象这曾经在大航海时代辉煌一时。 而抛开历史经济天气人文等等的不说,单从美学角度,修道院的回廊真是值得令人飞14个小时专程来看一眼。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回廊了,现场之震撼难以言喻。今天后知后觉发现回廊边是费尔南多.佩索阿的墓。(我一直以为他是南美的,没文化真可怕)。


修道院对面就是大海。有假装在加州的“伪金门大桥,也有假装在里约的耶稣像。 回到城区后也能继续看海,错过了粉红色的晚霞,只能看到最后一点的霞光。傍晚的时间易逝,错过一分钟就会错过整个夕阳。但如何能保留这个瞬间呢?拍照或是拍视频也只是一个定点。世间总有无尽的夕阳,如果这么想,就好像拥有了永恒的时间。


第二天就在城区里乱逛。为了弥补前一天只吃了一顿饭的伤感,从一早上嘴就没停过,蛋挞配红酒,马介休球配白酒,可颂配橙汁,冰淇淋店来个双球。葡萄酒是真好喝(因为是甜的)。蛋挞fabirca de nata要比修道院旁的贝伦蛋挞好得多。跟国内的差别,大概是陷更有一种流动感吧。马介休球一言难尽,土豆咸鱼炸物是也。圣胡斯塔升降机排队百米,还不如坐在Paul吃可颂看升降机。Santini’s Gelati的柠檬雪葩要酸出眼泪,权当是给接下来的午饭开胃。


但葡国烧菜的手艺实在不行。先是去了亚洲人欧洲人都来排队的UMA,全店只做一道菜海鲜(泡)饭。虽然虾蟹量足,然而只有一个咸字。十分想推荐厨师去潮汕学习一下煲粥技术,莫要浪费了食材。


接着又秉持要感受下当地特色沙丁鱼,又硬塞了一顿混合烤鱼下去,遂发现这熟悉的口味,跟我妈在家煎三文鱼是一个味。也不知是思乡情切,还是要掀桌而起。



白日逛街,发觉跟昨晚走过的是同一街道,但风格大不同。远远能看到大海的拱门,山坡上五彩的房子,爬坡的电车,一种恍然大悟“这就是里斯本啊”,但好像又缺点什么。


到了里斯本主教堂,发现是个朴素到不能再朴素的教堂。然而又是下午太阳最晒的时候,哪里都不想走,充斥着只想呆在星巴克喝冰红茶的倦怠感。

本着没有拍到Elevador da bica就不算到过里斯本的信念,终于是到了全里斯本最美之背景是大海的升降机(爬坡专用小电车)。虽然现场约有百人在摆拍。一种终于收工了的释然感。


最后一站就是去由于前一天坐错车而错过的夕阳观景点圣佩德罗观景台。从金色夕阳到粉色晚霞(并不明显),看完了整场里斯本的落日。


下山因为赶时间没等升降机就亲自下坡,这才发觉这山路陡得,简直欧洲重庆了。 在飞赫尔辛基的飞机上迎接了日出,瞬时又是感受到了世间无尽之日出日落。

到了赫尔辛基发现这里已经是深秋,突然甩开了巴塞罗那里斯本之喧闹,即便连航站楼都没出,精神上却得到无限之满足。登机前看了一棵五颜六色的树,觉得秋天是美好的,便可以静静等待秋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