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担心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类
我们正处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前夜。许多观点认为,智能技术将会颠覆人类现有的生存状况与社会格局。
在科幻影视作品里,有关智能机器或者说自主性技术的想象图景早就走在了现实的前面。绝大多数情况下,人工智能都被想象成人类的敌人,而不是朋友和伙伴。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反例。机器人小孩大卫一直对领养自己的母亲充满感情,并渴望变成真正的人类小孩。
无论是敌人抑或朋友,这些二元对立的形象与内容均不符合现实世界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因此,要想从这些科幻作品里找到人工智能的未来图景,只会徒劳无功。
然而,目前绝大多数观察者在评论人工智能的前景时,依旧不自觉地延续了科幻影视作品里所设定的世界观。而这,恰好让普通民众不能真正认清这一技术有可能改变我们生活的方式。
在面对自主性技术时,我们必须摒弃那种非敌即友的思维。和传统意义上的技术一样,智能技术在本质上也是中性的,它不会自动变成人类的朋友或者敌人。
当前有一种功能主义的倾向,即技术有其自身的“需求”,它会按照固有的逻辑朝向某个特定的方向发展。这种思维图景无疑受到了科幻影视作品的深刻影响,因而显得过分文学化,带有明显的虚构特征和浪漫色彩。
任何一种技术,都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它并没有预先确定某个必然的发展轨道,而往往是由一系列偶然因素相互交织,从而形成了后来的发展态势。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既不用过分焦虑,也不能无动于衷。实际上,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讲终究是以人的需求为前提。
当我们的祖先需要战胜自然,获取食物时,就发明了工具;当我们想要解放双脚进行长距离移动时,就有了各种带轮子的交通工具。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出现,都是为了解决某一时期人类社会的刚需。那些无缘无故的技术,可有可无的技术,画蛇添足的技术,最终都会被淘汰。
在某一个时期里,技术与人的需求之间,总是保持着恰好平衡,或略微匮乏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某一时期被大规模使用的各种技术,总是恰好能满足当时人类社会的各种需求,或者说稍有欠缺。
按照这一基本规律,人工智能的发展绝不可能肆意妄为,或者超出人类的控制范围。它的每一次革新,都不过是为了呼应和解决人类社会的现实需求。倘若有一天智能机器取代了目前人类从事的诸多工种,也不过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而已,并非是在抢我们的饭碗,或者让我们失业。
到那时,人类将会有更多的工作和更多的使命需要去完成,它们是同时期的智能机器无法取代的;也将通过新的方式和途径去谋取生计、实现自我价值。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总能不断调整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从而扩充人类文明的大厦,技术永远只是我们的帮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