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居随笔
《鲁迅故居》 前时因北京参加朋友的画展,念想去瞻仰鲁迅故居,我是个鲁迷。阜成门大街站下车,沿繁华大街向东二百米右拐便是西二条巷,距二百米便可望见鲁迅纪念馆大门,院子很大,正中是汉白玉鲁迅座姿雕像,灌木葱郁,像前一本展开的鲁迅手稿,也是汉白玉的。院子左侧角落一条宽不过三米甬道,巷首门牌号为西二条二十一号,入门小天井过厅向左望见四合院内两棵白丁香树,是一九二五年四月五日鲁迅亲手植的。 1912年鲁迅从南京来到北京,至教育部任职,直到1926年离京去厦门大学任教,在北京,鲁迅生活了14年,从一名公务员成长为伟大作家。在北京鲁迅长期居住过四处地方,一处是南半截的绍兴会馆、一处是八道湾11号、一处是砖塔胡同61号、这处阜成门大街西二条21号住了二年,正房座北向南三间房一字排开,左是朱安和鲁迅居住,右是母亲居室,中间是客厅十平米左右,向后延伸突出是工作室,十平米,大窗可望见后小花园,三十平米样子,三株树,整个正房由于突出的工作室,形同凸字。居室客厅工作室都相当简陋,客厅两对木质太师椅各中一方几,工作室写字台圈椅,一对椅子中一方几,都是木质,椅子应是为来访的客人准备的。四合院左为厨房,右为佣人房,屋面木作全是朱膘红油漆铮亮,是典型的老北京中产的居所,院埧由小青砖铺就。据说当时花了800块大洋,按照当时银元的购买力,一块大洋50元来算,800块大洋才刚刚4万元,今天是无法想象的。 望见院中两株白丁香,想起鲁迅的"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颗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的名句,我不仿套用一句,这院子两棵树,一棵是丁香,另一棵还是丁香,来形容我此刻的感受,廖寂的氛围油然而生。院子很窄,很空旷,很洁净,比起上海鲁迅的故居二层洋楼,简朴了许多。北漂之初,尚未发达。 我是鲁迷,当下尽管对鲁迅争议颇多,有褒有贬,有奉为神有不以为是,这不是鲁迅的意愿,其剑走偏锋者各有私利,此处不言。大先生无疑是中国百年来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作品指向是那个时代的使然,“笔墨当随时代”,又超越时代,“小说是一个民族隐秘的历史”,其作品所言清未民初中国社会的各种人物各种问题淋漓尽致,无人与比。 故居看过一遍,院中佇立片刻。 参观鲁迅书店,全是先生各时期各版本著作,相当齐全,然后看陈列室,照片手稿书信,家谱旧物,全国各地搜来的鲁迅用过的写字台写和椅子,但没有书厨,最后再次瞻仰院中汉白玉鲁迅雕像,展开的汉白玉手稿雕塑上一群猫咪在懒懒的晒太阳,不时东张西望,为故居增添了不少活气,又俨然主人一般。 由于我到得早,这时游客才络绎不绝进来,有学生有教师有文爱好者,夹杂三三两两日韩欧美游客,我猜想其中“鲁迷”不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