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资讯 | 今日美术馆新媒体实验室正式落成
未来的艺术是什么样子?
未来的美术馆是什么样子?
2019年9月24日,今日美术馆新媒体实验室成功落成,并举办落成仪式。今日美术馆新媒体实验室得到中国著名科学家姚燕安老师(中央美术馆学院兼职研究生导师)领导的交通大学几何机器人研究团队的大力支持,将和姚老师的团队进行深度合作。双方将在人机互动,科技哲学和教育项目开放等三个方向,进行深度开发与合作。
今日美术馆新媒体实验室由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发起,由近年来活跃于新媒体领域的策展人苏磊担任执行总监,致力于为在技术与艺术交叉领域的广大先行者提供系统性和概念性实践的专业机构。

新媒体实验室本身专注于科技和艺术交叉方向的发展。主要在前沿实践、实践应用和教育三个方向进行广泛的合作。它依托美术馆多年积累的国际背景和精准的专业视角,通过促进世界前沿研究和中国本土实践者的交流与合作,培育先锋艺术家,探索基于技术迭代和生活模式变革催生的未来艺术生产与传播的新模式,积极推动跨学科艺术实验的社会化应用和普及。

活动嘉宾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
中央美术学院兼职研究生导师姚燕安
新媒体实验室执行总监苏磊
中国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
新媒体艺术家樊丽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
多媒体艺术家师丹青
编程教育软件橙旭园创始人陈斌
A'Design Award大奖和安德鲁•马丁大奖获得者
建筑师姜元
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
多媒体舞台设计师、艺术电影导演吴振
中国著名音乐人
原唐朝乐队主音吉他手老五刘义军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当代艺术家马军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客座副教授
新媒体艺术家兼策划人薛雷
本次座谈会特地邀请了在实验、应用和教育三个不同方向探索的嘉宾。座谈会现场,嘉宾围绕 “科技创新在泛文化领域的发展”这一主题发表讲话。
艺术与科学

姚燕安:我自己在做机器人。现有的机器人大家看到有很多。我在探索下一代用于特殊的环境的机器人。我提出了名为“几何机器人”的新概念机器人。这种新的类生命体,一方面唤起大家对于人类自身深层次的思考,另一方面可以引发人们对于宇宙和生命之间某些关系的探索。我觉得,科技和艺术的结合实践,可以形成一个原来没有的领域,这是一个原来在科技领域和艺术领域都没有的东西。

高鹏:我们自2015年起,开始和不同的科学家合作,包括姚老师。其实好像艺术家对科学的理解一样,似乎大家是在谈同一个事情,但是思维相距很远。整个想法还是基于我们的问题,未来的美术馆是什么样?未来的美术馆需要承载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未来的美术馆和观众需要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因为在艺术领域可以讨论的话题非常多,我们只是围绕美术馆领域,来讨论艺术和科技可能会产生可能性。

师丹青:感觉艺术和科学像是两棵大树,有两个阶段最容易交融:一个阶段是生根的时候,容易缠在一起,真长起来以后,大脑思维方式已经基本成型了。现在大部分的艺术与科学结合探索,更像是在树干阶段抱在一起,有点生硬,有点晚了,需要通过教育在艺术家和科学家成长早期就植入跨界的思维。另一个阶段是在树干长到高处, 然后开始分杈的时候,这个时候也比较容易殊途同归。“大科学”和“大艺术”在思维高处相互通融,是最高境界了。

薛雷:艺术和科技结合,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一旦提出,就把我们分割在两个不同的慨念里了。艺术家面对时代更需要态度,比拼的是对未来时代的敏感度和前瞻性。必然包括了对时代各方面的发展思考。艺术某种程度上是这种思考的副产品。跨界是自然而然的跨界。更重要的是,我在想新媒体在公共空间里的功能性,他的体验不需要门槛,可以覆盖社会的各文化阶层。

江元:未来馆和我们研究的是同样的事情。我们研究的是在数字化系统的辅助下,甚至是环境能提供更强烈的效果的同时,如何提升人们在实体环境里的观展过程。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成熟了很多,已经有很多展览引入了数字化系统。在我看来,所有的中间介质(手机或屏幕),都不如最直接的视觉和身体体验带来的感受强烈,直观的人文的诉求是很重要的。

刘义军:我们看老外看的太多了,整个艺术理论,我们这种具有判断性的专家太少了。理论方面还是依赖西方的。我希望国内将来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我这样的人越来越多。空间很重要,理论很难直接创作,创作进不了血液,这个理论的思路太宽了很难感人。艺术还是一个用心穿越的过程。信息时代,脑子里的思维形式已经是五维六维了,要学的太多,人的主动性就不如以前了。所以, 如果能够有一个平台,让大家产生自信和主动性就非常有意义。

吴振:近年来舞台展演方面在影像的运用方面日趋成熟,代表未来科技的机器人也被搬到了舞台上。机器人和舞台展演的结合,主要分机器人表演和舞台运用。前者有纯粹的机器人乐队,后者主要作为舞台活动道具。例如张艺谋导演的《2047》,包括今年上海人工智能大会上意大利的钢琴机器人(上海音乐学院也运用机器人技术做了一台观念演出)。国内专门为演出设计的机器人团队大多在高校,如清华美院的机器人乐队。这使得机器人走出了工厂车间,介入艺术领域。

陈斌:我是橙旭员的创始人,我们现在有一百万的用户,整个行业里排前三位,曾跟今日美术馆做过一个儿童编程的活动。然后发现了一个现象,学过艺术课的孩子做出来APP的表达方式和没有学过艺术的孩子是不一样的。很希望跟大家探讨,如何把高大上的艺术植入到编程里面。

樊丽娜:首先感谢今日美术馆给我们这么好的机会,可以让外界看到我们在做的事情。同时也感谢各位专家提出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我们希望与苏老师一起,在今日美术馆的实验室能够研究一些有趣的话题,看看未来的机器人艺术会是什么样子,看看我们在艺术上能走到哪里。在机器与艺术的研究方面,还需要与各位专家合作,创造出更好玩的艺术作品。

马军:我觉得艺术、科技、宗教(包括哲学)是认识世界的三极,是从不同角度针对根本问题的探究。我觉得在超越通识的层面不应该有专业的壁垒。虽然都在强调“艺术与科技的碰撞”,“跨界”等等,可是,对艺术家和科技工作者来说,都有一个困惑,一方面艺术家对科技并不十分了解,但是认识到科技必定带来的对世界、美学、空间等全新的认知。所以,这之间的中间地带很容易被商业和炫技的部分所取代。另一方面,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探索到最后都成为一个对商业的考量。

新媒体实验室将和姚燕安老师的团队进行深度合作。未来会继续在前沿实践,实际应用和教育三个方向进行深度而广泛的开发与合作。专注于科技和艺术交叉方向的发展。积极推动跨学科艺术实验的社会化应用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