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是认认真真的做好共享办公服务吧
原创: 王艺 Linckia海星客共享办公 前天10月7日,国庆假期最后一天,收到朋友转来的一条微信,题目是“摩根士丹利:Wework的IPO失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看了一眼标题,稍有惊讶,但没有点开细看。直到第二天上班了,我给朋友回复说:“哦,好吧,这本质上还就是办公”。然后,我点开微信读了起来。当天,仍然在朋友圈里看到了Wework的广告。几个月来,看了好几次这样的广告,记得自己还评论了一次,大致内容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另有一个朋友回复我说“羊毛出在猪身上”,现在看来,他的评论还是深刻的。▲图片来源网络10月9日早上,刷朋友圈时,发现了地产界的一个朋友发的微信,题目是“深度解密:WeWord如何在短短6周内就从明星陷入崩盘”,这次,我立刻点开认真的阅读了。文章将这次失败基本上归咎于创始人的性格特点、管理方式、核心团队所树立的企业文化、以及创始人不规范的运营等等。看完文章,我不禁一声感叹,思绪回到了4年前。▲图片来源网络2015年初,与朋友在M50的咖啡馆里聊天。当时,我还在M50任总经理,老厂房里容纳着诸多著名的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还有不少知名设计公司,租客都是自上门,没空间只能先登记一下排着队。“这种老厂房的租赁固然不错,但是,我在美国看到了一个新的办公方式,叫Wework,这才是未来的办公方式啊!”朋友是一家IT公司和大数据公司的创始人,他告诉我,“未来,我们公司几百号人,肯定也是采取这种共享或者是远程办公的模式!”“你这个园区有4万平,但这只是一个园区, 我们应该把4万平分布在上海各个区域!”“那管理成本很高啊!”“用技术管理啊!Airbnb用过吗?我在美国时,网上订好,直接到门口输密码或者拿钥匙。以后预定办公室也是一样啊,开发一个APP,所有预订可以在网上完成。”“可是要装修,要投入设施设备,什么时候能收回成本还不一定呢。”“雷格斯知道吗?他们的商务中心都是在高级写字楼里,服务的大多数是外企的小公司或者办事处。雷格斯的平均租金可以做到成本价的2.5-3倍呢。差不多两年就收回投资了吧。”……这是2015年初,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之风刚刚开始吹到沿海城市。那个时候的咖啡馆、小龙虾馆里,听到最多的词汇就是”app、路演、融资、用户数”等等。到了2015年6月,我终于没有抵挡住这一波大潮的袭击,辞职下海,与这位朋友一起创立了“海星客”,一个以Wework为榜样的共享办公服务品牌。▲Linckia海星客旗舰店我负责日常运营,朋友负责开发app、找人研发手机开门系统和装置、以及找投资人。我们喊着“自由、分享、协作”的口号,就这么在短短一年半里,开出了7家分布于上海三个区的、总面积达8000平的共享办公社区。APP开发修改了好几稿,上线后内测了一段时间,没有推广,慢慢就不用了。为此,我们还吵了一架。“从目前来看,这就是办公的本质,你干不掉中介!这不是高频交易,客户都还是要上门看的!”“你们的运营方式不对,你们租赁行业习惯了坐等客户上门;我们从来不是这样,要出动出击,去扫楼,去发宣传单,去谈客户!”“中国客户与外国客户不一样,他们更喜欢私密空间,他们大多不会想用共享空间;他们对办公地段有要求,但对价格也很敏感。”“我谈了几个投资人了,他们就是要考量,我们的扩张能力,我们在3个月内达到70%出租率的能力!”“市场对这种新业态还不太接受,需要培育。”在经历了这次争论之后,朋友选择了相信我的判断。他回归到IT和大数据公司去做他的经营(当然,他的一个软件公司确实选择了在我们的某一个共享办公社区里办公;而且我相信,他们感受到了在我们社区办公的诸多方便和优点)。我则带领团队重新思考,选择相对“传统”、“中庸”的方式去经营这几个共享办公空间,甚至在2017年忍痛放弃了2个社区。该花的钱也花了,房子也卖了,也经历了工程队上门要钱的场面,反反复复呛着水又浮出来,好不容易撑到了2018年初,我们的共享办公社区终于达到了最高出租率,并略有盈利;同时,我们不断要求社区经理提升能力做好客户服务,为我们的品牌树立良好的口碑。可是,好景不长,之前成长起来的优质客户,2年的租期到了,共享办公社区满足不了他们扩张的需求,他们不得不选择搬走,我们又一次面对新一轮的招商。2018年下半年开始,一些小公司开始出现波动,刚入驻不满三个月的公司宣布倒闭;原先5个人的团队,剩下2个人,从独立间搬到了开放位;甚至到2019年,原先几十人的公司也会毫无征兆的突然宣布关门了。办公市场的严冬真的来了。想到这里,我想为Wework所代表的我们这一批共享办公的品牌说两句公道话。第一,我们服务了一批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甚至是贴补了自己的利润,为了给他们一个温暖的起点;小到一个电灯泡的更换、复印机的设置、快递的收取,大到协助客户接待重要客户,帮助客户员工应对生活中的问题,我们的服务团队都想尽办法,尽心尽力的做好;第二,我们为传统的写字楼注入了新的形象和活力,甚至帮助传统物业提升了管理水平;在我们的影响下,传统行业转行成物业管理的师傅,也知道进入社区内要尽量低声说话了;快递小哥,也知道快递要整体摆放到位,也可以在我们前台喝一杯酸梅汤解渴了;第三,这本质上就是办公租赁市场,面对越来越挑剔的客户,我们降低租金、提升服务,甚至在不涨价的前提下增加服务内容,我们是有良心的二房东;第四,投资人不能再盲目指挥,撇开商业的本质去要求这个行业。所谓的社群经济,不是空间上的简单组合;也不能任由我们来事先规划。以社群为核心,以产业为核心的共享办公,那应该是“孵化器模式”,不是办公本质,而是产业生态链的打造。这是更大的事情。Wework这么大的体量都无法去完成。这是政府、市场、企业、资金应该协同去完成的事情。▲图片来源网络而我们,只是基于“共享经济”的理念而运营的办公和企业服务平台,这个方向没有错。为客户提供更方便、更灵活、更美好的办公环境,提供更高效、更专业、更贴心的企业服务,这是我们的初衷。相信,越来越多的成长型企业会接受“共享办公”的模式,体会到“共享办公”服务的优势和价值。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东海社区▲静安区愚园东路20号东海广场3号楼8楼创智社区▲杨浦区政立路477号2号楼6楼斜土社区▲黄浦区蒙自路477号2号楼3-5层雁荡社区▲黄浦区雁荡路29号4楼东海定制社区▲静安区愚园东路20号东海广场3号楼7楼长征社区▲普陀区同普路1412号长征工业设计中心1号楼2楼我们还是认认真真的做好共享办公服务吧
10月7日,国庆假期最后一天,收到朋友转来的一条微信,题目是“摩根士丹利:Wework的IPO失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看了一眼标题,稍有惊讶,但没有点开细看。直到第二天上班了,我给朋友回复说:“哦,好吧,这本质上还就是办公”。然后,我点开微信读了起来。当天,仍然在朋友圈里看到了Wework的广告。几个月来,看了好几次这样的广告,记得自己还评论了一次,大致内容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另有一个朋友回复我说“羊毛出在猪身上”,现在看来,他的评论还是深刻的。
10月9日早上,刷朋友圈时,发现了地产界的一个朋友发的微信,题目是“深度解密:WeWord如何在短短6周内就从明星陷入崩盘”,这次,我立刻点开认真的阅读了。文章将这次失败基本上归咎于创始人的性格特点、管理方式、核心团队所树立的企业文化、以及创始人不规范的运营等等。看完文章,我不禁一声感叹,思绪回到了4年前。
2015年初,与朋友在M50的咖啡馆里聊天。当时,我还在M50任总经理,老厂房里容纳着诸多著名的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还有不少知名设计公司,租客都是自上门,没空间只能先登记一下排着队。“这种老厂房的租赁固然不错,但是,我在美国看到了一个新的办公方式,叫Wework,这才是未来的办公方式啊!”朋友是一家IT公司和大数据公司的创始人,他告诉我,“未来,我们公司几百号人,肯定也是采取这种共享或者是远程办公的模式!”
“你这个园区有4万平,但这只是一个园区, 我们应该把4万平分布在上海各个区域!”
“那管理成本很高啊!”
“用技术管理啊!Airbnb用过吗?我在美国时,网上订好,直接到门口输密码或者拿钥匙。以后预定办公室也是一样啊,开发一个APP,所有预订可以在网上完成。”
“可是要装修,要投入设施设备,什么时候能收回成本还不一定呢。”
“雷格斯知道吗?他们的商务中心都是在高级写字楼里,服务的大多数是外企的小公司或者办事处。雷格斯的平均租金可以做到成本价的2.5-3倍呢。差不多两年就收回投资了吧。”
……
这是2015年初,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之风刚刚开始吹到沿海城市。那个时候的咖啡馆、小龙虾馆里,听到最多的词汇就是”app、路演、融资、用户数”等等。到了2015年6月,我终于没有抵挡住这一波大潮的袭击,辞职下海,与这位朋友一起创立了“海星客”,一个以Wework为榜样的共享办公服务品牌。

▲Linckia海星客旗舰店
我负责日常运营,朋友负责开发app、找人研发手机开门系统和装置、以及找投资人。我们喊着“自由、分享、协作”的口号,就这么在短短一年半里,开出了7家分布于上海三个区的、总面积达8000平的共享办公社区。APP开发修改了好几稿,上线后内测了一段时间,没有推广,慢慢就不用了。为此,我们还吵了一架。
“从目前来看,这就是办公的本质,你干不掉中介!这不是高频交易,客户都还是要上门看的!”
“你们的运营方式不对,你们租赁行业习惯了坐等客户上门;我们从来不是这样,要出动出击,去扫楼,去发宣传单,去谈客户!”
“中国客户与外国客户不一样,他们更喜欢私密空间,他们大多不会想用共享空间;他们对办公地段有要求,但对价格也很敏感。”
“我谈了几个投资人了,他们就是要考量,我们的扩张能力,我们在3个月内达到70%出租率的能力!”
“市场对这种新业态还不太接受,需要培育。”
在经历了这次争论之后,朋友选择了相信我的判断。他回归到IT和大数据公司去做他的经营(当然,他的一个软件公司确实选择了在我们的某一个共享办公社区里办公;而且我相信,他们感受到了在我们社区办公的诸多方便和优点)。我则带领团队重新思考,选择相对“传统”、“中庸”的方式去经营这几个共享办公空间,甚至在2017年忍痛放弃了2个社区。该花的钱也花了,房子也卖了,也经历了工程队上门要钱的场面,反反复复呛着水又浮出来,好不容易撑到了2018年初,我们的共享办公社区终于达到了最高出租率,并略有盈利;同时,我们不断要求社区经理提升能力做好客户服务,为我们的品牌树立良好的口碑。可是,好景不长,之前成长起来的优质客户,2年的租期到了,共享办公社区满足不了他们扩张的需求,他们不得不选择搬走,我们又一次面对新一轮的招商。
2018年下半年开始,一些小公司开始出现波动,刚入驻不满三个月的公司宣布倒闭;原先5个人的团队,剩下2个人,从独立间搬到了开放位;甚至到2019年,原先几十人的公司也会毫无征兆的突然宣布关门了。办公市场的严冬真的来了
想到这里,我想为Wework所代表的我们这一批共享办公的品牌说两句公道话。
第一,我们服务了一批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甚至是贴补了自己的利润,为了给他们一个温暖的起点;小到一个电灯泡的更换、复印机的设置、快递的收取,大到协助客户接待重要客户,帮助客户员工应对生活中的问题,我们的服务团队都想尽办法,尽心尽力的做好;
第二,我们为传统的写字楼注入了新的形象和活力,甚至帮助传统物业提升了管理水平;在我们的影响下,传统行业转行成物业管理的师傅,也知道进入社区内要尽量低声说话了;快递小哥,也知道快递要整体摆放到位,也可以在我们前台喝一杯酸梅汤解渴了;
第三,这本质上就是办公租赁市场,面对越来越挑剔的客户,我们降低租金、提升服务,甚至在不涨价的前提下增加服务内容,我们是有良心的二房东;
第四,投资人不能再盲目指挥,撇开商业的本质去要求这个行业。所谓的社群经济,不是空间上的简单组合;也不能任由我们来事先规划。以社群为核心,以产业为核心的共享办公,那应该是“孵化器模式”,不是办公本质,而是产业生态链的打造。这是更大的事情。Wework这么大的体量都无法去完成。这是政府、市场、企业、资金应该协同去完成的事情。
而我们,只是基于“共享经济”的理念而运营的办公和企业服务平台,这个方向没有错。为客户提供更方便、更灵活、更美好的办公环境,提供更高效、更专业、更贴心的企业服务,这是我们的初衷。相信,越来越多的成长型企业会接受“共享办公”的模式,体会到“共享办公”服务的优势和价值。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东海社区

▲静安区愚园东路20号东海广场3号楼8楼
创智社区

▲杨浦区政立路477号2号楼6楼
斜土社区

▲黄浦区蒙自路477号2号楼3-5层
雁荡社区

▲黄浦区雁荡路29号4楼
东海定制社区

▲静安区愚园东路20号东海广场3号楼7楼
长征社区

▲普陀区同普路1412号
长征工业设计中心1号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