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不忘初心的恋歌
----姚良官新作《南汇恋》读后



近日,拜读姚良官的新书《南汇恋》后,瞬间一股强烈的"敬佩"、"了不起"之情从内心深处豁然升起!耳边仿佛听到了一首不忘初心的恋歌。 你看看,一个出生在十分贫困的农家的儿子,初中没读完就辍学务农,儿时的作家梦成了泡影。为了生存,年幼的姚良官,开始在田野里肩挑担扛的日夜劳动,还外出做泥水匠,开小吃店,摆地摊,长期流落于大街小巷,青春美好的岁月在辛劳、奔波、拼搏、奋斗中度过…... 直到前几年,因市政工程建设的需要,姚良官居住的生产队被国家建设部门土地征用,才安排住进了高层地铁房,发放补贴,获取了退休养老金。从此,姚良官也真正过上了"穿不用忧,吃不用愁"的幸福生活。 "不忘初心"丰衣足食的姚良官,时常想到童年时代的苦难岁月和"长大了也要写一部书,当一回作家梦”的念想,看到南汇今昔对比两重天、各行各业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有一种强烈的欲望,迫使他把爱南汇、忆南汇、思南汇、写南汇、用文字传承下来,让后人知道南汇的前世今生,由此,姚良官写下了这部《南汇恋》。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初中没毕业长期拿锄头的农民,今天拿起了笔头,创作了洋洋洒洒19万字的《南汇恋》,当初稿发给作家姚海洪初审时,姚海洪连连叫好:姚良官创作的乡恋、乡情、都深情的流露了出来,从而,也深深地感动了着我,姚海洪决定奋笔为《南汇恋》作序。 "作家要以作品说话”为什么《南汇恋》能深深感动姚海洪?感动读者的动力又在哪?是靠华丽的词藻堆积还是靠真情实感的流露?答案显然是后者,从心灵深处写出的作品是有强大的生命力。姚良官《南汇恋》中每一篇章,每一个句段,每一行字并不显得优美,却能如此的吸引着读者的眼球,滋润着读者的心田,为读者所感动。如"南汇的史海烟云”真实的记录了南汇约1000多年的演变历史,揭示了南汇人民开办盐场实现创业的一路艰辛历程,深感我们南汇人民有一种勤劳,朴素,善良,节约,拼搏,奋斗的优良传统,又如"南汇曾经辉煌的土布文化"作者详细介绍了南汇是土布文化的发祥地,南汇生产的土布从种植棉花开始,到纺纱、染色、经布、织布,经过了一道道的工序才最后完成。那时,南汇农村几乎是家家植棉,户户织布,从12,13岁的小姑娘到五六十岁的老太全是织布的高手,而且设计创作的花纹、颜色也是千姿百态、形象逼真十分迷人,例如"芦席纹布","提花布","格子布",“紫花纱布”“蓝印花布”等,这些布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家家有土布,人人穿土布。一时间,土布成了富余的象征,凡是女儿出嫁,嫁妆以土布的数量为评判该家的富余程度,土布还漂洋过海到欧美国家,成为绅士的服饰布料。
还有“朱元璋在南汇”“南汇人与船”“南汇人乘风凉”等有着浓浓的乡土味,很感染人,打动人。 姚良官这些很有史料价值的文章,值得我们去深思:作为南汇人创造出来的土布文化应加以传承,在崇尚自然,渴望绿色的今天,为什么反而没有人再穿上土布衣服了呢?老祖宗的这门手艺基本上也被工业制品代替,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是传统文化的一大损失,也是我们现代人缺乏理智的表现。 "把根留住”不要忘记传统文化和过去的历史。这是姚良官新书《南汇恋》的一根主线,通过这一主线,我们可以读到南汇民俗,民生,民情,让我们新一代年轻人记住南汇,记住乡愁,记住工匠精神,逐步实现开拓,创新和发展,把民间的传统工艺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可以说《南汇恋》一书的出版,为我们新时代唱响了一曲"不忘初心"的恋歌,相信随时间的推移和《南汇恋》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多的人会迷上这首歌!
作者 /唐根华
201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