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个94年的女孩,我想说的
那些年,我还是一个沉迷在各类无厘头却套路重重的偶像剧里面的“傻白肥”,每天对着屏幕里的俊男靓女犯花痴(领居家失火了我都坚持要看了大结局再逃)。其中,韩版花样少男少女也是当初能让我泛起满脸姨母笑的一部经典之作了。(可惜现在我的浪漫阈值和幽默阈值自己都摸不透)
今天下午看到崔雪莉去世的消息,一直到晚上,有一些零零散散的话语和情绪压抑着,现拟成文,也算梳理一下自己的内心。我没有疯狂追星和趋附潮流的态度,就算微博上对雪莉热议纷纷,我也不曾多一分对她的了解。除了《致美丽的你》其中的具在熙,我今天才知道她只是一个94年的小女孩,一个还没有学会好好疼爱自己的小女孩。

我不想谈论韩国的政治阶级、资本主义经济问题或者娱乐圈潜规则,所谓的真相和谣言在当今的意识导向型报道中,没有发言权的我选择放弃争辩,信我所信。今天,我想谈谈困扰着全球3.5亿患者的“抑郁症”。
据WTO统计,每年因抑郁症自杀而死的人数估计高达100万人,虽然对抑郁症已有行之有效的治疗办法,而全球只有不足一半的患者接受有效治疗。抑郁症主要分为“重度抑郁症、持续性抑郁症、季节性抑郁症、非典型抑郁症”这几类,每一类的症状都有共性和个性,治疗方法各异。(Wikipedia)
晦涩的心理学和医学知识还得靠我们辛勤可爱的“科研人员们”不断地更新啦,我们能做的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这些知识去发现、帮助抑郁患者,或者规避“类抑郁”情绪。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曾经失去过一个和雪莉同龄的亲密小伙伴。我的身边,也还有其他正遭受抑郁症折磨的人,或许,你也有。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个群体。他们不是弱势的存在,只是需要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去理解、换一种态度去对待,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他或许是你的同学、同事、朋友,每天见谁脸上都带着一抹阳光。身边的人对他的评价都是正面的,成绩优异、前途无量、冷静乐观。你和他聊天时,感觉和其他人没什么区别。他也会有自己的棱角,有自己的执著,让人尊重。听到他走了的消息时,所有的人除了诧异对他的心情和想法还是一无所知。
他走之前,去听了一堂讲座,或者去找了自己崇拜仰慕的成功人士。基本都是类似“工资低就是浪费生命”“你不是迷茫,就是太闲”的洗脑“信仰”。他深陷对自己的无能的自责,感觉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废物。
他走之前,和最好的朋友一起聊天,聊美食、聊未来、聊感情,可是朋友却以为他彻夜未眠的黑眼圈和空洞的眼神是熬夜学习、工作引起的,以为他吃饭只吃一两口是为了减肥。在走到即将分别的岔路口的时候,他尽量放慢步伐,似乎有难言之隐,有不舍和犹豫,可是朋友没有追问到底,他不知道这次的告别和以往不一样,是永别。

他走之前,最后一通电话是打给家人的。可是,早已各自成家的父母每天忙于奔命,谈心和换位思考是很奢侈的事。特别在国内,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自我发掘没有培养和尊重的意识,总是把自上而下的教育当成平等的交流。所有的一切,回想起来,都只会让苟且偷生的我们叹息。
我们能做到的除了对身边的人多一份关心和耐心以外,还有尽量给整个社会增添一丝宽容和温暖。雪莉走了后,不喜欢她的人还是会拿她生前的各种“放飞”行为来说事。逝者安息,就让她在自己选择的世界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吧。有那么多现存的大尺度“行为艺术”,还不够你去“评头论足”一番吗?
对于柯震东、陈羽凡这类吸毒明星,网络上充斥地依旧是满满的恶意。我不支持他们从前犯下的过错,也不是纵容他们犯错的粉丝。但是我尊重他们改过自新后的存在,也希望看到他们在公众面前展现越来越好的一面。
人是一种自成逻辑的动物,你可以有不喜欢的人和事,但是请不要把自己的逻辑当成真理去破坏他人的情感世界。因为我们终将殊途同归。什么值得去争取,什么又该放下,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
就让我们在这不太温柔的世界,好好地活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