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在哪,社交场景在哪
第四波咖啡浪潮下,从星巴克“第三空间”到了“无限场景”咖啡社交。

咖啡,也是社交的代名词。作为除石油之外世界最大宗世界贸易商品,咖啡经历了三波浪潮后,如今迎来了第四波咖啡浪潮。
第四波咖啡浪潮,其实就是认识咖啡果实农作物最上游的故事——不但讲究产地,更深入了解咖啡豆来自哪个庄园。咖啡名称从生产国、庄园、咖啡品种、分级,以至所采用的处理方式与年份、批次等,都如同红酒般一一详细列明。
大约在2015 年,“第四波咖啡浪潮”在中国兴起,刚还是感觉更多只是商家们贩卖自家商品时精心炮制的文案罢了。
直到今天在高铁上的一次经历,让我反应过来:咖啡促进社交,不仅是咖啡馆社交,而是哪里有咖啡,哪里就有社交机会。
浪潮的兴起,让喝咖啡不仅喝咖啡,而是成为了一个领域,是咖啡陌生人间认识对方的一个话题入口。

最近在高铁上认识了坐在旁边的Reata。咖啡爱好者性格研究,是她的毕业论文主题。
把咖啡放置在面板上的Reata分享说,咖啡爱好者的性格偏向于外向型和更具有包容性。
相传世界上最早的咖啡馆诞生于16中叶的近东地区。咖啡馆的出现,说明了人们已不满足于在家喝咖啡,而是对咖啡有了进一步的寄望:促进社交。之后出现了人们熟知的星巴克“第三空间”,咖啡馆成为家和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间社交场所。
然而,无论是人们的生活节奏还是新零售咖啡的兴起,不同场景中出现咖啡已经不是二三新鲜事。如今,我们更多往不同地方赶路,习惯打包打包一杯咖啡。咖啡被带到各个场景,喝咖啡的人聚在世界不同角落,社交活动在不同场景下因为咖啡同时发生。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喝咖啡容易认识人,除了人的性格、咖啡移动化,还有一个因素是咖啡本身。

咖啡本身是很神奇的。不同处理方式、不同产地,咖啡的风味不同。这个点喝和往后一会儿喝,味道也会有所变化。
一颗小小的咖啡豆的“百变造型”,自带话题流量。我们聊天从豆子延伸到自己的经历,两陌生人间就这样打开了话题匣子。
同时,中国的咖啡市场最近这几年增长得很快。线上有像瑞幸咖啡、连咖啡等新零售咖啡出现,线下精品咖啡馆各地兴起。数据显示,中国咖啡市场,每年的增长有50%以上。
提神只是咖啡的功效之一,更重要的是咖啡可以融洽人际关系,优化人际场景。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而咖啡是两岛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