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艺术 | Living like a traveller 像个旅行者一样生活
2019年读的最好的一本书,alain de botton《旅行的艺术》,一口气读完,分享给喜欢旅行也喜欢思考的你。
一共九篇,关于旅行的九个哲学思考,从出发到回归,深有同感并滔滔不绝。
1.对旅行的期待:
我们经常会被一些图片电影小说勾起想去某地旅行的欲望,殊不知这些场景都只是截取了当地的一个片段,不是生活的全部。真实的旅行却是充满琐碎日常的,经常迷路或走错路,景点游客总是成群,和网络图片不符的酒店,不习惯当地的食物但下馆子却中了雷等等。然而当归来之后,旅行的记忆在生命中发酵(喜欢发酵这个词语,一直觉得旅行的影响不是当刻就产生的,有时它需要时间),选择留下那些美的片段,所以我们得以一次次地出发上路。
“回忆和期待一样,是一种简化和剪辑现实的工具”

2. 旅行中的特定场所:
在移动的火车,临时的候车厅,小餐馆小旅馆中,我们反倒更能思考问题,因为暂时甩开了日常的状态和懒惰。我发现,只有太快或太慢被甩出生活轨道的时候,才能从生活和工作中习惯的琐事里脱离出来反思自己。
长途的绿皮火车是一个和外界不同的社会圈。乘客们带着不同的乡音,从沿途上站下站,总是会想,他们翻山越岭要去做什么呢?有人回家,有人离家,心境不同都写在脸上。上车放完行李,先泡碗方便面安慰下奔波的身心,标配搭档还有火腿肠和乡巴佬鸭腿。
火车的速度刚刚好,可以看清风景,又不会太慢而觉得无聊。火车经过坐在门口聊天的村妇和老人,他们在聊什么呢?火车经过傻傻看车的小孩们,见到着庞然大物呼啸而过,被镇住吓到了,他们长大了什么样呢?
蔡崇达说记者职业就像坐火车,经过一个个人生,观察他们记录他们但最终都是从窗口飘过,他不能进入他们的人生,甚至连改变也是很有限的。坐火车经过城镇乡村就是这样的感觉。
我做长途飞机的时候总会觉得自己在穿越时空隧道,身体不属于任何一个市区,任何一个地点,而是独立于两个目的地的生活之间的第三时空。可能科幻片的时空隧道是几秒钟,而长途飞机要慢一点是几个小时罢了。
而机场的安检门就如同一个个任意门的入口,选择了曼谷指示牌的通道,还是选择伦敦,几个小时后将会出现在另一个地方。
“东京 阿姆斯特丹 华沙 西雅图 里约热内卢 这些(飞机场)显示屏能促发人们诗意的共鸣”

3. 异国情调:
不仅仅是有名的建筑物,异国情调存在于所有与本国不同的细节中,如一个插座,门牌的样子,树木的剪影,它们充斥这旅行,让它新鲜而充满变化。而这些细微,让你心情愉悦的“异国情调”可能就是在本国求之不得,而内心所属的东西。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植被样子。比如在深圳广州几乎每条街边就会看到常年绿色的树冠,连绵成片,有时顶着橘红梅红的花束。到了北方,树木就显得稀拉和脆弱很多,几丛绿色也经不住两次北风,就凋零地只剩下树干了。而重庆街上的植被又不同了,是那种很浓很稳重的绿色,在街角,在房梁,在山和山路和路的缝隙中,一簇簇地出现,和那抹同样浓重的重庆红油相辅相配。
关于城市的记忆,很多都是由这些小细节组成,植被的样子,交通指示牌的字体,街边房子的构造等等。一旦离开不一定能浮现出来,但一看到照片就会知道是这个城市一定没错。

4. 好奇心:
旅行最好是由好奇心来决定什么地方是有趣的而且对自己有意义的,而不是一本旅行手册。举个例子,我风尘仆仆到了开封,不是去看包公或清明上河园,而是想亲眼看看城摞城这个奇观,所以我的路线只有两个地方:城摞城古马道遗址和开封铁塔。
古马道遗址位于开封城的西门大梁门的城墙下面,用栏杆围起来几堆石块。近看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最上面的清朝马道下面,叠压的第二层马道,那是明朝建造的。而后还能看到下面还压着第三层金代汴京城的马道。这是在开封唯一还可以直观看到城摞城的地方。
黄河土养育了开封城,也一次次摧毁了它,而新的城市在旧的废墟上不断重建。只留下“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着6座城”这个传说被孩童们传唱,为了不忘记过去的灭顶之灾,代代相传,以示后人……
这些世代更迭,只有一座宝塔可以见证。开封铁塔锈迹斑斑,粗看并没有什么美丽。但在铁塔公园有一段介绍,说这座塔它建造的时候原是在一座山上,后来地平线上移,山峰变成平地,甚至慢慢把铁塔的下面三层深埋地下。而为了和天作斗争,开封人把黄河的堤坝越修越高,如今黄河水面已经和铁塔的第四层持平!据说天气好的时候,上到铁塔顶,就可以眺望滔滔黄河,观赏“悬河”奇观。所以这座塔,看起来没有任何地基,直直的拔地而起。的确,它就是从地里“长出来的”!
如果有时间,我还想去看看开封的黄河堤坝,我想走在上面一定会看到漫漫的黄色河面好像随时会溢出来。黄河,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也是早就这一切的母亲。
你看,最后不一定找到了完整的答案,但这样的旅行真是有趣而丰富!
“好奇心由一连串向外扩展,并且有时延伸到深渊出的小问题所引起,好奇的轴心就是几个没什么来由的大问题”

5.乡村与城市:
城市对人可能的危害不仅是身体受空气交通快食的影响,更是在内在心灵上产生危害,包括“对我们所处社会地位的焦虑,对他人成就的羡慕,在陌生人面前炫耀的欲望”。去乡村旅行能让我们身心得到纯净,关注生命本身,周围的植物和动物,从而缓解焦虑和欲望。
就像那首诗说的“关心粮食和蔬菜”,比关心房价和下一个投资风口更让人安心!
“我很想把脸埋在树林中,好让它们散发的芳香使我恢复元气。”

6. 壮阔:
sublime 在山川沙漠大海面前,我们往往感到一种渺小和脆弱,甚至害怕。就像我站在巨大而平稳的轮船上凝视大海时,依然会不由地颤栗与后退。人类最早对“神”的想象一定来自观望雪山大海时,无法靠近,不可捉摸。所有不管哪种文明想象出来的神,都是身材巨大,高高在上,掌控风雨雷电地裂山崩洪水滔天。
几年前的电影《绝命海拔》,讲1996年攀登珠峰遇难的真实事件。即使经验再老道毅力再坚韧的登山者,也不得不面临无功而返甚至献出生命。与其说是人登上了山,不如说是山允许人去感受它的雄伟壮阔,进而让人顶礼膜拜。
而人也只有认识到自己力量的有限,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平和与释然。
“一种景致只有让人感受到力量,一种大过人类,甚至是威胁到人类的力量,才能称之为壮阔。”

7. 令人大开眼界的艺术:
艺术家能画出世界的一部分,将他们认为真实世界最为突出的特点表现出来。
所以当你追随一个画家或作家去到作品的所在地的时候,总觉得不像不像,因为真实世界比艺术品更宽广和复杂,总有很多没有被艺术描述出来的部分。但也会觉得有相似性,那是你感受到了艺术家同样感受到和表达出来的特点,因而产生共鸣。
之前看过三毛写《万水千山走遍》,说去马丘比丘的火车上看到一条汹涌湍急的大河,雨季河水几乎舔到火车轨。这一段很早以前看过早就搁在记忆书柜的高处好久。而一坐上马丘比丘的火车向窗外一看时,我就笑了,嘿真的有这条河,河水流的好快而且完全不安稳,它就这么一路从山脚跟着火车到马丘比丘的温泉镇。三毛可能没有写沿途的印加遗址,参天古木,慵懒的羊驼,而是选了这条河。的确那河水如此急躁不安,非常符合当时三毛痛失荷西后去的南美尝试疗伤的心境。
“没有一幅绘画作品可以捕捉整个世界”

8.对美的拥有:
这是我最感同身受的一篇。讲的是我们本能中当遇到美的时候,就有想更接近甚至拥有的欲望,目的是让美在心中留下更深的印象。所以我们会在美景前不断按下快门,买当地的明信片和纪念品,甚至有人刻下“到此一游”。而作者提出了唯一能够拥有美的方法是:通过书写或绘画拥有美。
通过观察每个细节,每个部位和部位的连接方式,想象这种整体构造对心灵的冲击,继而获得对美更深刻的记忆。
比如我11年去了罗马斗兽场,在里面楼上楼下转了1个多小时,而后远景近景有人没人大概拍了100多张照片。18年我再去的时候,还是几乎忘了它长什么样。所以我花十五分钟画了一幅速写,原来它有四层,上面两层已经倒塌只剩下一半,而这一半的残桓又恰到好处如同褶皱般优雅地下垂连接到下面两层。外面比较完整的一圈,门洞也是比较新的,而坍塌部分的可以看到里面的打底砖块。虽然如此,所有门洞的大小统一,均匀分布,所以有一种错乱中的协调。现在我每次想到罗马斗兽场都可以清晰地在脑中想出它的样子,而不是之前那样,只记得在正门拍过摆着什么pose的照片。
关于写作,我觉得比绘画更难,因为美丽的景色总让我觉得语言的贫乏。有时不免写出一篇攻略般的记事文。其实就是太懒了,没有问自己足够多的问题,没有精确地分析所见所感和打动自己的东西。
“这份美在记忆中存留多久却要依赖于我们领悟它的用心的程度”

9. 回归:
这一篇也叫“习惯”,从旅行中归来,依然可以用旅行者的角度观察世界形成习惯。准确的说,旅行者的角度是一种感受力,即怀着谦卑的态度接近新的地方。
旅行的时候常说“travelling like a local” 像个当地人一样旅行
而旅行的最高境界是“living like a traveller” 像个旅行者一样生活
这样的生活将变得越来越有趣 ;-)

跟着木心来到慕尼黑,他说:
远眺慕尼黑旧城的高楼和教堂钟塔
天气好,清晰看到阿尔卑斯山上的积雪
啊,德国,我的少年时托付给你的
我们终究因为太相像而就此分别
嘿 我双手赞成!
(个人微信公众号 dejavu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