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吗?在!有人回应就是存在感。
1
在吗?在!
有人回应就是存在感。

我们生活在一个冷暖不定的世界,一个危机并存的环境中,是什么支撑我们度过面前一道道难关?是什么支撑我们勇敢的活着?
近些年关于“存在感”,这个词流行起来。那究竟什么是存在感?存在感。存在主义哲学家给出的定义是,存在感是一种价值,是一种需要与被需要的感觉,是一种活着的证据。
所以,我们都需要存在感,我们需要证明自己活着。我们需要刷新存在感。
请允许我把很多人玩QQ空间,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等一系列社交软件的心理动力理解为刷新存在感。证明自己活着。
2
我是比较同意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所提出的学说,人其实是活在关系里,没有关系就等于死亡。
客体这个概念最开始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他把力比多投注的对象叫客体,这个客体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概念。

你看歌词所写的:“如果没有你,我该怎么过,没有你的酒窝,酒窝里有你也有我。”还有一些美丽的诗句:“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等等,我们大量的文学作品都在描述着重要的他人作为客体,对我们的重要性。
可以是物,我们这一辈子之所以如此的奔波劳累,都是为了衣食住行,我们想要住更大的房子,吃上档次的食物,穿好的衣服,这些都是物作为客体对我们的重要性。
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我们活了很多年,都会形成对这个世界的一个基本的认识,都会回避危险,保护自己,知道能与不能,会形成一个价值取向和理想,我们都会为实现我们的理想而为奋斗终生。这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所形成的客体,影响着我们生活风格。
而客体关系学说则指出,在这些客体中,最影响我们的其实人际关系,可别是早年的原生家庭母婴关系对一个人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格养成和生活风格,甚至是言谈举止。
3
孩子出生是什么感觉,好冷啊,缺氧,脐带缺氧,饿啊等等这些都是痛苦的感觉,和在妈妈子宫内的感觉不一样了。

这时候孩子怎么办?哭啊。孩子每当有痛苦时,妈妈就会出现。孩子每哭的时候妈妈出现,想孩子痛苦了,想方设法为孩子解决问题。
孩子平时吃奶时,正常就是看到乳房,但孩子用力看妈妈脸,妈妈喂奶时,一定要眼看着孩子,还要微笑,欣赏,打量美好的享受着看着孩子。这种情感是非母乳喂养所能孩子受到的。小脸微红,全身是睡过去,睡着了还带着笑容。活的幸福感。
我们需要相信相信任何一个人,他的需要和愿望都得到满足是不会哭的。,还有伴随着妈妈对孩子的关注,孩子刚出生时看到一双慈爱的眼睛,看着自己,有一种感觉,那眼睛有热情,有关爱,孩子获得了自我存在感。妈妈对孩子的关注形成孩子的自我存在感,这是人际关系的自我存在感。
引起别人关注,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有这种心理需要,在乎别人对我的关注,别人看我一眼的需要和渴望。
十个月藏毛毛,用手捂着脸。十六个月自己爬到床底下,把自己藏起来,看妈妈着不着急,看看妈妈找不找确认自己的存在。
我们就是这样在妈妈的积极的关注与共情式理解下慢慢的成长起来,最后成为一个可以离开父母关注的成人。
4
小的时候,当我们不开心的时候,我们会对着大山喊一声,啊!或者对妈妈喊一声,啊。不管是大山的回音还是妈妈的关注。都会让我们感到释然。
随着我们长大。我们发现都市的柏油路太硬才不出脚印。
我们刚刚走上社会时都会常回家看看。生活的烦恼向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和父母沟通之后,不管结果怎么样,至少我们会感到理解,会感到全身充满着能量。

今天遇到一些烦恼,遇到一些不开心和大家先把窗打开大喊一声,啊。但是我们都不敢。我们怕第二天醒来被人说这人有病,或者被人投诉扰民。生活节奏感的加强,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
伴随着我们成家立业,有了孩子不愿意把我们的生活的烦恼告诉我们的父母,怕他们担心。
偌大个城市,我们找不到一丝的存在感。我们的周围回应太少能做到。倾听式的理解,共情式的关注。更是少的可怜。
5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中。我们把人死后的归宿称之为阴间。
据我所知。灵魂和人类是不能沟通的。灵魂和灵魂也是不能沟通的。
我想这也就是很多人惧怕死亡的一个因素吧。
因为死亡之后,成为灵魂的我们,周围没有客体回应。
6
你愿意余生如何度过?
请记住你的选择。你为你的选择做出了什么样的努力?
当收到一句在吗的时候,你是否愿意做出回应?当你询问在吗?是否希望有人回应,在。
我这里指的并不只是婚姻,而是指你身边周围的人。你的家庭伴侣,工作圈,朋友圈。社交圈等等等等。
李谢之经常会说:“当你用成熟的态度去对待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用成熟的态度来对待你;当你用幼稚的态度来对待一个人的时候,他也会用幼稚的态度来回应你。”
请问你是如何周围的人进行互动的。一句在吗?你是否愿意回应——在?
7
我们大家都感觉很孤单。都感觉找不到存在感。都感觉知音难寻。
所以我们沉迷于酒吧KTV寻找快乐与兴奋。或在各种社交平台刷新存在感。
可是我们唯独忽视的是周围的人。
现在的我们普遍没有耐心,很快急就会判断与选择。
我们多么想找一个人。可以倾听我们谈话,我们都想找一个人来理解我们,可是我们却非常不愿意听别人说话。我们更没有心情去理解一个人。
由于我们想找一个人来听我说来理解我,因为没有人愿意倾听,所以我们就一直再找。一直想想说。
由于大家都这样,所以就掉进了一个死的循环里。就是。大家普遍没有安全感。大家都感觉到很孤单。
在吗?
在!
有回应就是存在感。
所以其实我们可以放下那些社交软件。放弃那些通过单一的去KTV酒吧。吃火锅等等。
我们感觉朋友有很多,我们不孤单。
你会发现你越是这样,当你一个人回家躺在床的时候,你更感觉到很孤单。
当有人询问一句在吗?你做出回应。你愿意去倾听一个人,愿意去理解一个人。在你的周围,在你的身边共情式的理解式的人际关系。请大家记住,有回应就是存在感。

注:本文图片与视频来自网络,找不到原创,如发现侵权,请后台留言,我们做出删除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