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遇到了不公平的事——《偷自行车的人》
情节:在工作难找的情况下,男主得到了一份工作,但这工作需要有自行车,回到家妻子决定卖床单来买自行车。拿到自行车之后男主视作珍宝,甚至到了办公室都舍不得放下。外出工作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自行车被偷,去追,无果。几番寻找,又无果。最后男主动了偷别人自行车的念头,不料被追到,看到小孩的面子上放了他们父子二人,遂消失于人群之中。
昨天偶然看到冯小刚导演写的文章,是姜文说电影得是酒,他拍的电影是葡萄,还有人看出电影得是酒了,但一上来就是酒。甚至还是化学成分的酒。不知道为什么这段话突然让我想起徐冰之前在《圆桌派》上说的,要演小偷你不能一上来就贼眉鼠眼,你要有这个过程,你要演的是算式,而不是结果。电影中的每一个文章是昨天中午看的,昨天晚上看《偷自行车的人》时就有这种过程的感觉。是那种每个阶段的感受都是真实的,顺其自然的过程拍了出来。买到自行车就是很珍惜,因为这自行车来之不易是用床单换来的,不是说买来之后想着反正也要丢就无所谓了。后来自行车丢失之后就是在很认真地找自行车,没有说丢了之后就想着要去偷一辆,这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很扎实的存在,就是那一刻该有的状态。
从一开始找工作的艰难,到好不容易得到一份工作的开心,工作必须要有自行车,这个买自行车的过程,以及拥有自行车以后的珍爱。后面丢失自行车的恍惚与怀疑自己,甚至愿意相信一开始排斥的通灵人的话。尤其最后丢自行车的人想成为偷自行车的人,期间的那种挣扎,以及骑到手后被主人追着跑,最后被捉到,被放走,父子二人在人群中被淹没。看完之后觉得很真实,我之前一直认为其实即便是想象出来的也是另一种真实,又何必追求绝对的真实呢?看完这个电影之后,我觉得或许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更能经得起推敲,能让人在其中细细地品。而完全是凭空想象出的事物始终是空中阁楼,跟人无法产生真实的联系,所以没有太多的共情。
人物饱满是不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认知的,比如在最后父亲偷自行车被抓,小男孩发现之后是害怕不是失望。但如果是被妻子发现那表情或许就该是失望。还有有趣的是男主丢了自行车去报警,警察的态度,这里似乎有讽刺的意味,一辆自行车而已,警察是不会花时间帮你找的,即便没了这辆自行车会丢掉工作,但对于警察来说,这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还有一幕是第一次去找自己的自行车,在交易市场看到一个店长正在给一个跟自己很像的自行车刷漆,想要看一眼编码。那位店长百般刁难怎么也不愿意给他们看,找到警察之后立马让警察举起自行车,并递上纸巾让擦擦手。这一系列镜头其实就反应了很多人的心里状态,对一般人的态度是爱理不理,但对警察却是尊敬有加。
看完这个电影不是想从其表达的意义学习什么,更多学习到的是电影中的真实性,是电影中该有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不会使得整个电影空洞,好像就是自己丢了个自行车然后又偷别人自行车如此简单。你才能跟着男主的情绪进行,那个时候似乎就是你自己有了份新工作,买了辆自行车,丢失自行车,寻找自行车,最后自己偷自行车又消失于人群之中。这样的真实让观众看了之后是充实感,是觉得这是你和我都会遇到的事情,是丢失自行车寻找无果之后产生的不平衡感。以前上学大家拿热水壶去开水房打水就经常会发生这些事情,大家的壶是学校统一发的,几乎都长一个样子。上课前把壶放在那里,下课之后去打水发现壶没了,找又找不到,算了干脆拿一个别人的好了。以旁观者的角度看,这自然是个恶循环,但如果真的是自己遇到了又会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