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能力和一场冒险
《爱之颂》[法] 阿兰·巴迪欧 & 尼古拉·托昂,这篇文章有出书版,叫《爱的多重奏》,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书太过短小,推荐序和译者序占了将近1/4。
■ 爱情的开端是偶然。
作者给出爱情的开端是偶然。每个人所爱的人,一任任的换,本质都是一类人。我觉得更准确的说,遇见这个人是偶然,而爱上这类人是一种注定,注定你会被这样的人吸引,究竟为什么这类人会成为这个偶然的开端?
人从出生开始最亲近和有安全感的是父母,无论父母如何待他,是好是坏,他长大了都很有可能找与父母有相类似特质的一类人,这个特质也许只是所有特质中的一个或几个,但是我们能看到家长身上最大的特质。女孩子会找与父亲有类似特质的人,男孩子会找与母亲有类似特质的人。孩子已经与这类特质的人打交道很多年了,了解这类特质,所以潜意识有一定的预期,无论是好是坏的稳定预期,结果都会相对完全不了解具有更大的安全感。
面对爱情,既然无意识中会被与父亲有类似特质的人,那么我们毫无经验,就会模仿母亲,以及唯一了解的交流方式,模仿父亲和母亲的交流方式。要先发现,才会改变。即便我们意识到了这种模仿在交流模式中某部分是错误的,但大多数人并不能轻易改掉根植于性格和习惯中的模仿行为。一则,这种行为模仿下长大的我们已经依赖这份行为及产生的后果的稳定带来的安全感,二则,改掉一个从出生到至今的无意识行为、反应、和习惯,即便理性认为是对的,也很摆脱感性带来的错误感。改变行为模式引起的不安全感和错误感,会伴随和萦绕很久很久很久,所谓的不幸福的人一生都在治愈自己。
我想这就是幸福的家庭会一代代的延续,而情感缺陷的家庭也会一代代的延续,延续本身就是一种模仿,无论是人类身上的基因或者行为。《百年孤独》中一个家族七代人的延续和循环,就是一个相似的过程,父母间缺少情感交流的说话方式,父亲的性格,母亲的性格,在家族中一直延续到灭亡。 《阿甘正传》中的珍妮一直被醉鬼父亲欺压,哪怕明知道自己厌恶父亲,知道阿甘是正确的选择,却还是抑制不住自己对父亲影子的追随,被坏男人吸引,沉沦,厌恶自己,厌恶自己的追随,用一生来学习放弃这种吸引。《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被虚荣又自私,自由又大胆的米尔德里德吸引,书中的菲利普一生都疑问为什么是她?我猜,大概是从小对牧师伯父的高尚道德掩盖下的自私。
人,逃不开自己。越是逃避,如影随影的跟随,只能更加的厌恶。如果注定无法逃脱,请不要厌恶自己以及自己的选择,接受自己,修正自己,才能慢慢地获得一个不再想逃的自己,才会拥有幸福。
爱情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引诱(吸引)和重复,不断的获取快乐;第二阶段真诚,严肃和承诺;第三阶段婚姻,公开的承诺,利益的捆绑,独占性,一体性。
■ 第一阶段:吸引和快乐。
第一阶段就像诱惑亚当和夏娃的苹果,甜美可人,只有快乐才能让人不断地继续努力。但一直相似的快乐就逐渐麻木了,需要更大的快乐,而更大的快乐必然伴随着风险,只有在冒点风险和艰难后取得收获,快乐才会被放大。只有快乐的爱情,不存在。两个人不会永远满足停留在一个快乐浓度,当适应了这个快乐浓度时,最终会有一方打破这个浓度,渴望更浓的快乐,双方赞同进入下一阶段。或另一方不愿意,即宣告进入下一阶段失败。
■ 第二阶段:二合一,一裂二,重复,危机。
从第二阶段开始,两个互相能够带来快乐的人便是一场彼此既是对手又是合作伙伴的游戏。面对外部问题时,两个人需要合为一体,共同对抗外界。面对内部问题时,两个人分裂各自为政,分裂为两个独立个体,互相较劲及妥协,达成一致,重新合为一体。这个过程在永远的重复。对抗外界是无法合为一体,对内无法达成一致重新合为一体时,即宣告面临危机,感情产生裂痕。在重复中,如果裂痕无法被修复,只能会产生越来越大的裂痕,最终使爱消退,瓦解,宣告感情破裂。相反,每一次的重新融合为一体,即战胜一次困难,就会增加快乐和爱意。一生有漫长的时光可以重复,重复会放大一切,即两个人的感情是在螺旋上升还是螺旋下降的却别。
每一次的重新融合,是艰难而困苦的挑战,爱是痛苦的,战胜后却是快乐的。连续的失败会导致感情逐渐增加裂痕。人长久的处于快乐中,变回忘记快乐的感觉,一切理所应当,人长久的处于痛苦中便会不堪忍受。重复的好处在于不断地在快乐和痛苦来回飘荡,这种不确定性会让人形成成瘾机制,对结果的不确定,游戏是一种类似的机制。
当两个人长久的,稳定的,在两个端点来回循环,都意识中已经理解了痛苦是短暂的,所有的困难都将解决,解决困难后又会回到甜蜜。在我看来便处于“完美的爱情”中,不离不弃,我们能够一起解决问题和痛苦,一起回到快乐。
到此,双方都需要彼此给予真诚而严肃的承诺。
■ 第三阶段婚姻,公开的承诺,利益的捆绑,独占性,一体性。
公开的承诺—宣布进入第二阶段宣布爱情的开始,将爱情的偶然性宣布成为一种必然性,对方在自己的生命中具有强烈的意义。进入第三阶段宣布婚姻。将强烈的意义宣布为独占性、一体性、利益捆绑在一起,成为生命中难以分割的一部分。
爱是一场共谋。制定一个相同的目标,第二阶段也许是以婚姻为目标。到第三阶段通常是生儿育女,把孩子更好地养大,而各自出力,通过各种艰难的努力,达成目标。又把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孩子生病,买房,换车,解决家庭矛盾,孩子上学,分工合作等等,通过完成一个个更艰难的目标后,收获完成的快乐,对人生的掌控感。
即便现代社会,在爱中未必需要婚姻和儿女,但共谋的目标不可以丧失。当目标丧失后,两个人很难融合为一体。对外,面对各自的工作,面对各自的家庭,在琐碎的生活中,外界似乎没有能让两人融合为一体的冲击。没有电影中双方家庭的反对,抵抗社会阶层的反对,诸如此类的,于是融合将非常困难。对内如果各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朋友圈,也找不到融合一体的点和目标。仅仅剩余的便是两个人每天都发生的在生活习惯部分,能融合的短则三五个月,长则一年半载,必然融合,不能融合也就产生了永久性裂缝,毕竟习惯不容易改变。综上所述,能两个人一起遇到的困难太少了,跟毋庸说一起面对还战胜了困难后产生的快乐幸福感。——综上所述,不需要婚姻和儿女的爱情中,难度要远大于普通人生,需要更高的情商、抗挫力,坚定的爱情等等才能应对。也许我们应该主动创建一些共同感兴趣的目标,比如,通常人都喜欢的,美食,旅游,一起学习一项新的技能,养宠物……目标的建立极其重要,最好是长期大目标,短期能够分解小目标,寻找普通人生养娃路径或者打游戏里的关卡设置。
与之相反,如果缺少共同的目标感,或者另一方极不配合,会导致感情破裂。
无论是在第二第三阶段中,每一次面对困难,成功收获的都是幸福和快乐,而连续的失败都有可能是导致最终感情的破裂。第二阶段的人放弃更容易,拆分精神连接为一体的两个人。而第三阶段的放弃更加艰难。一则长久稳定的生活状态获取的安全感。二则既要拆分精神上连接为一体的家人,又要拆分财产连接为一体的经济。
人与人之间连接的强弱在于回忆创造的多少,无论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回忆的量越多,越是重要的回忆,在彼此人生中占有的比重就越多。
爱情是一场两个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谋。每一天都会面对危机和困难,是螺旋上升走向愈加的信任和幸福,还是逐渐螺旋下降走向枯萎破碎,是两个人共同做出选择后产生的影响,通过时间的延伸,无数件事发生,螺旋走势被放大再放大。在爱情中的两个人,无法逃脱这个发展模型。
我想,我能做的仅仅是,弄明白这个道理,按照其发展规律努力在爱情中做的更好。晚了点么?
这篇解读爱中,缺失了性的元素。我可以读懂性的解读,但我不能理解这个元素,更勿论,在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区别。我的理解仅限于爱、婚姻、人生之间的关系。
鲲是勤奋的鱼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第一学期结束啦
- 我会怀念现在的忙碌生活
- 人在被爱的时候会血肉疯长 (1人喜欢)
- 天天破防
- 开学一个月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