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故宫
当年朱元璋夺取应天后表现十分低调,知道灭了头号对手陈友谅,才稍稍松了一口气,在应天称吴王,将位于内桥东南的原南宋建康府稍稍修葺后作为吴王府。
朱元璋即的虽然是吴王位,做的却是皇帝梦。在南征张士诚,北伐大元的同时,朱元璋请出他的头号谋臣刘伯温帮其卜宫选址另筑新宫。刘伯温经过一番勘察,为朱元璋觅得一处可作“帝王之宅”的风水宝地——燕雀湖。
燕雀湖位于应天城东,钟山南麓,龙盘之头(富贵山为钟山之龙头),大小与今天的玄武湖相当。1366年,在自称吴王两年后,朱元璋征发夫役军士二十万人凿山填湖,修筑新宫,留下一句老话“移三山填燕雀”。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宫殿初具规模,前有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后有乾清、坤宁二宫。由于此时天下未平,宫殿“尊崇简朴”,摒弃了雕琢绮丽的装饰,宫墙仅筑有一重,大殿前也仅设奉天门、午门二重门阙。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并于洪武二年在安徽凤阳开建中都。然后五年后,已初具规模的中都被朱元璋突然下诏“突罢中都役作”,并“诏改建大内宫殿”,转而在南京大兴土木,对当年登基时所筑宫室宗庙开始拓建,再筑午门双阙、奉天门角门、奉天殿左右中门、左顺门、右顺门、东华门、西华门、文华殿、武英殿等。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再度扩建,增筑端门、承天门、长安左右二门、东安门、西安门,另筑内、外五龙桥、青龙桥、白虎桥等建筑。
经过前后三个阶段,历时二十余年的修筑,大明故宫终于建成。明成祖朱棣在北京修筑的紫禁城则完全仿南京明故宫而建,其形制布局皆如出一辙。
随着朱元璋去世,曾经气势恢宏、宫阙殿阁叠起的皇宫大内也在后世无数次浩劫中渐趋衰落,仅在曾经的故址上遗留下几处残桓断壁,以及随处散落着的碎石烂瓦。“靖难之役”朱允炆纵火梵宫自尽,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化为灰烬;朱棣迁都,部分巨石移至新宫;明末战乱,宫阙无一存者;太平天国诸王就地取材,故宫残料多旧物利用,化作了天王、东王、西王等诸王府;孙中山先生逝世,为迎灵柩安葬中山陵,中山东路穿宫而过,明故宫从此一分为二;南京沦陷,日本人来此平了片机场。历朝的损毁蚕食,断壁残垣相继没了踪迹。
如今,中山东路南侧辟为午朝门公园,很多附近居住的老头老太来此休闲娱乐,颇具人气。公园内留有500多块石刻、石圆拱、石水缸、石柱础等珍贵文物。




云龙鸟兽石壁共七块,分别镂雕有龙凤祥云、鱼跃龙门、林中仙鹿等图案,连同基座高2米。这组石壁原位于明故宫内,1911年被英国人取走,1958年在下关被发现,后移至此处。







丹陛石位于宫殿前主路上,是古代宫殿门前台阶中间镶嵌的长方形石块,雕刻有龙凤、祥云、寿山等图案,皇帝出入大殿时乘坐的轿子从上方经过。

血迹石是奉天门前的陛石,石料采自南京大连山,称“金陵红”,为皇宫内的建筑材料。方孝孺是朱允炆重臣,曾参与谋划军政大计。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于1402年攻入南京后,迫方孝孺草诏,方孝孺投笔于地、拒不从命,遂被杀,诛九族。传说当时方孝孺的血迹溅染在石头上,就成了“血迹石”。







城门上原有正楼和四个方亭,俗称五凤楼,早已荡然无存。













碑文详尽说明了官员赴任及任满时应遵循的礼仪。

记载了万历年间疏通沟渠、治理水患的经过。此碑原立于宗人府后,现位于内五龙桥南侧。
明故宫位于中山东路北侧,20世纪80年代在原三大殿及后宫的遗址上修建了明故宫遗址公园,较午朝门公园而言,此处相对冷清,历史文物也仅有三大殿原址上残存的一些石柱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