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故事:你怎样讲述过去,决定着拥有怎样的未来
本文首发作者个人公号:黑羊读书(ID:heiyangreading)
上个月,我读到了一篇给我留下极深印象的文章:《如何学会重写一个更好的人生故事》。
这是新书《学会幸福:人生的10个基本问题》中的一节,作者是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明。

文章介绍的是心理治疗中的叙事疗法,非常有趣而且有启发性。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自己的新视角:
如果把你的人生看作一个故事,你会怎么讲述它?哪些事情让你成为了今天的自己,未来又会走向何方?
故事非常神奇,它不是消磨时间的娱乐,也不是打发孩子的工具,它可以包含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指引,也可以包含一个人自我实现的密码。
1
不知道你有没有写过故事。
有一个技巧,所有的故事写作书都会不厌其烦地强调:聚焦。讲与主题有关的事,那些关系不大的事,略写或不写。
我们读到的故事,尤其是新闻特稿之类的非虚构写作,都是经过专业作者、编辑加工过的。但你是否想过:那些没有被写入稿件的、被编辑删掉的信息,讲了些什么?
它们也是事实,但没有被你读到。
这一点无可厚非。因为对于新闻报道来说,永远只能呈现部分事实,这部分事实的选取,肯定会受到写作者或媒体价值观念的影响。
比如,“十·一”晚上,我的朋友圈里,大家都在一边发庆典现场的各种烟花图,一边抒发爱国情怀。

但有位在海外的朋友发了这么一张图——庆典结束,人们离去,留下了一地垃圾,他的文案言简意赅:爱国后。

美丽的烟花,激昂的群众,满地的垃圾,它们都是事实。但都被创作者有意无意地选择性呈现了,对应着不同的主题。
即便有人这样发朋友圈:“烟花美丽,庆典激动人心,但散场后人们留下了不少垃圾。”他也没有呈现全部事实,因为这些垃圾可能很快就会被环卫工人清理走。
李明老师在《如何学会重写一个更好的人生故事》里写道:“与其说故事是语言对于事实的复制,不如说是它开创了一种事实出来。”
人生故事也是同样。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讲法,而且,不同的讲法,导向的是不同的人生轨迹。
2
有一次,李明老师到云南参与地震救灾,运用叙事疗法,只几句话就把一个深陷绝望的村民治好了。
当时,那个中年男人蹲在自家房子倒塌的废墟上,头深深地埋在胳膊里。他在外边打了很多年工,又借了债,才盖起了这间房子,可没想到,一天都没住,地震就毁了它。
他无家可归,非常绝望:“我没有钱,又没有房子,这么多年的积蓄都没了,所以我没有未来了。”
这是个很自然的感受和讲述。
然后,李明老师简单问了他几个问题。
“你现在住在哪?”
“我搭了一个防震棚,防地震的三角棚子。”
“你这个棚子足够坚实吗?”
“我干了这么多年建筑工,这个棚子抗八级地震都没有问题。”
“不可能吧?”
“我证明给你看……(此处省去证明过程)我不光自己搭了这个棚子,还教我们村里人搭,大家住在里边根本不用担心余震……地震震坏了很多房子,我会召集我们原来一起做建筑的人,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
最后,这个男人说,接下来正是他们发挥价值的好时机,用不了几年,他觉得又可以盖一套房子了。
神奇吗?只是几个简单的问题,就让一个遭受了生活重大打击的人走出了绝望。
这个男人没了房子,花光了积蓄,还欠着外债,这些都是事实。但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绝望的“我”,继续这么讲下去,人生是不会有转机的。李明老师有意问他擅长的事,正是在这些可以创造价值的领域里,他讲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我”。
《如何学会重写一个更好的人生故事》中说:
叙事疗法的一个核心隐喻就是,当我们讲述人生故事的时候,我们貌似是在讲过去的事情,其实是通过讲过去的事情来构造一种不同的未来。
也就是说,我们如何描述自己的过去,意味着我们将会拥有怎样的未来。
3
如何讲好自己的人生故事?
我们需要先看看,在讲述人生故事的时候,容易陷入哪些误区。
比如,把一种情绪感受,烙印在所有事实上。
情绪就像滤镜,影响了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而且情绪很多变,顺境时心花怒放,觉得自己简直神人天才,脑子里放的全是过往的高光时刻,可逆境时又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各种失意不快一齐涌上心头。那个云南灾区的中年男人就是如此,天灾的意外打击,让他陷入绝望,甚至忘记了自己的本领,也看不到眼前的机遇。
再比如,把人生片段化,进而以偏概全。
举个例子,有人会说,“我是一个运气不好的人”。可你让他说几件自己幸运的事,他也能想的出来,但“运气不好”这个标签,他就这么一直贴着,碰到不如意,就一次次地选择性强化。
还有的人说,“我这一生都很失败”。如果你问问他这种感觉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会告诉你初中或者高中。那就意味着,在初中或高中之前,他其实并没有太多挫败感,但那些事实被他忽略了。
还有一种误区,是我们习惯性地拿来社会或他人对自己的描述,而没有讲出自己的人生。
有的孩子总是被父母或老师唠叨,“你以后成不了大器”。尽管他会努力去证明自己,但这种评价会内化,成年之后遇到了挫折,他就叹气并且认命:“看来我真的成不了大器。”
叙事疗法的一个核心方法,就是外化,即把事和人分开,让自己站在稍远一点的地方看待和评价这个事,这样你就更容易解构它。
比如,有这么一种说法,原生家庭不幸福的人,自己的婚姻也容易出问题。于是,有人把情感的不幸,归结为自己的童年创伤。
从心理学理论上看,两者之间也许有些关联。但如果一个人这样讲述自己的故事,你会发现,它进入了一个死局。因为原生家庭是无法改变的,他不再相信自己可以拥有幸福的婚姻。
而且,把成年后的不幸甩锅给原生家庭,就仿佛在声讨父母:你们要对我的不幸负责。他忽略了自己的责任。
如果他能够试着把“原生家庭有问题,婚姻会不幸”这种观点外化,把它仅当作一种说法看待,就会有不一样的思考:
所有有童年创伤的人,婚姻都不幸吗?那些走出创伤的人是怎么做的?我的婚姻有没有让我满意的地方?这种说法是不是对我的家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当一件事被外化,我们就有了选择权:童年创伤会造成婚姻不幸,但,这是我们想要的故事走向吗?我们想要的,难道是一个被诅咒的、注定不幸的婚姻吗?为什么不想要?
在解释为什么一件事不好、为什么我们不想要的时候,我们就把什么是好的事、我们想要的事表达出来了。
原本进入死局的故事,这时呈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你需要做的,只是一个不困难的选择。
4
福柯有个观点,我们不是在说话,而是被话语支配着。
所以,我们有必要注意自己的表达,尤其是一种表达所隐含的故事。
前几天,我们公司的公号分享了一篇关于“逆商”的文章,讲如何走出困境。有读者分享了他的观察:
身边的同事,极少抱怨的人都已经成了高管、中管,那些十年如一日抱怨的,十年前是怎样,十年后连十年前都不如。男人变得像怨妇,女人大多更是变本加厉。
这段留言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使用怎样的话语,往往代表着我们在故事里是怎样的角色。当一个人总是抱怨领导无能、单位不公,他就默认了自己是一个弱者、受害者,他待在这样的角色里,就永远不会想到,更不会走到故事的其他角色:行动者、改变者、强者。
一个人需要讲好自己的故事,一家公司也要讲好自己的故事。
苹果公司的故事,是创新和突破,是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从而改变现状。所以,它做了iPod、iPhone等等颠覆性的产品。
阿里巴巴的故事,是借助互联网和科技的力量,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所以他们做出了淘宝、天猫、支付宝、花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样要讲好自己的故事。
我们这个国家的故事,叫做“走向伟大复兴”。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且文化的血脉从不曾中断,直到近代才因闭关锁国而落后于世界潮流,被列强侵略压迫了一个世纪。
但那些灿烂辉煌的过去不会被抹掉。打开历史书,每个人都会为我们祖先的辉煌文明而自豪,同时,“复兴”也就成了中国梦——我们相信凭借民族的优良品质,终有一天会重回世界巅峰,再现祖先曾经的荣耀。
这种刻在民族集体心理中的故事,催发着每个中国人的奋斗精神。
现在,你知道故事的力量了吗?
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曾总结出英雄历险故事的结构模型:平凡主角受到召唤—启程奔赴使命—历尽重重考验— 英雄归来。
艰难困苦是一定会有的,但你一定要相信,它绝不是故事的结尾。
重新书写你的人生故事——开创你的传奇,成为自己的英雄!
(本文首发作者个人公号:黑羊读书(ID:heiyang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