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应该如何思考?

由这个采访视频引出一个想法,我到底应该如何思考一件自己都无法拿捏的事情
最早意识到这个问题是与室友讨论特斯拉的成就与否,他倾向于特斯拉并未取得书中所描写的成就,认为很有可能是一种文学上的夸张。而我更倾向于他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工业成就,但是考虑到当时所处的时代和世界同行的各种打压,许多研究成果功亏一篑。
室友的论点也非常简单直接,因为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他制造过书中所描写的设备,所以他没有制造过。这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逻辑上看确实没有问题,如此推演出来的结论看起来似乎也非常可信。
我认为他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这个世界上,细节何其多,钻到一个细节里使劲研究,剑走偏锋就偏离了最开始的本源。至于特斯拉有没有制造出那些惊世骇俗的电气机械装置,我们没办法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亲自求证,我们做的,便是依靠我自己掌握的信息,对特斯拉的科技成就进行推演。依靠我掌握的信息和对特斯拉的了解,我完全有理由相信他是有能力制造的。至于为什么没有保留下来,也是众说纷纭,艾迪生等人对特斯拉早期实验室以及沃登克里弗塔的破坏,特斯拉太过于极端,商业嗅觉不灵敏,导致自己的科研成果被别人大规模偷窃,所以之后他写的论文都是含糊其辞从而保证研究成果不被窃取。
我读过他的传记,了解过他的生平,更清楚他受过的苦难,知晓他的才华,所以对他的研究保持一种坚信的信念,虽然没有人能证明,但我选择相信。包括之后的手稿是否存留,也很难证明,有一种说法是联邦当局在他死后迅速将手稿封存,以免落入别国之手。前一段时间,公开的一份特斯拉所写的论文,我看到了关于“死光”的研究,而这种装置应用于军事,也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出于种种保密的目的,特斯拉的研究成果和论文被封存,而造成普通人无法对其求证。至于是怎么封存的,装置是如何毁灭的,是否被毁灭,我认为没必要去探究细节,因为细节永远探究不完。而事物发展的规律,却可以给我们判断最重要的依据,从而做出更宏观的推论。
人们太容易被知乎、微博各种网络平台上辟谣的消息蛊惑人心了。殊不知,这种看起来锋芒毕露的反对“特斯拉吹”,本质上是一种拿着显微镜看世界的人生观导向,这种人生观,一定是错误的。反而人们有特别容易被这些看起来很有说服力的论点所迷惑,因为他符合人们骨子里的那种反抗精神。这种接收到“辟谣”信息或者论点的人,会有一种“小聪明”的沾沾自喜,却忽视了全局。
对于“虫洞”、“外星生命”,也是一样的思考方式,按照室友的想法,我们没办法证明它们的存在,所以它们不存在。可是,茫茫宇宙,我们究竟对其了解多少,我们深陷在巨大的未知中,如果用我们所掌握的物理数学知识去推论宇宙,那也太狭隘了,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用显微镜看世界。更何况,这两种人类的幻想,并不一定能够被我们用肉眼轻易观测到。学理工科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喜欢用特别直观的证据作为一系列的推论。可是整个社会活动,整个科学体系,真个宇宙是建立在无数的细节之上,一个普通人根本就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细节。在无意之中,人们的思想就被限制住了。
所以,对事物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对规律的把握,当新的信息来到的时候,我们对其路线在进行调整。直观的思考问题方式,容易陷入“事后诸葛亮”的错误思考陷阱中。而对人来说,重要的不是“事后诸葛亮”,而是对未来的趋势做出预判。
这种预判会促使人主动思考自己不了解的内容,就像我放的截图一样。视频中提到香港的统战工作做的不好。国家领导人接着转过身去对负责统战的工作人员说:我早就跟你们说过,统战工作要越做越开,不是越做越窄。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是一头雾水的,什么叫“统战”,什么叫“越做越开”,包括之前提到的“周总理是做统战的高手”如此等等,我的室友遇到这样的问题,多半选择放弃,跟自己没关系,又听不懂,了解了又没用,何必呢?这是一种很直观的小民思想。
但是我却想,如果什么思想,都是我一听就能明白的,那我何谈进步?我该如何学习更多知识?我岂不不是原地踏步,裹足不前?所以,我不断地查阅资料,寻求更多了解政治的高手的帮助,逐步的搞清楚了这背后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这看起来与科技毫无关联的政治,实际上与理工的思考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我没办法很直观得表述,肯定的一点是,这些都属于事物的发展,而万事万物的发展,都一定有一个共同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