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州志》 標點本 连载中
前言
名《涇州志》者,至今唯有清乾隆十八年鈔本一種,收入在台灣出版的《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三四〇號》中。今据該叢書影印本,對乾隆十八年鈔本進行標點,是書抄寫錯誤之處亦不少,但苦於該書版本只此一種,故無法做到全文點校,只能簡單梳理出目錄,為方便閱讀對行文作出標點。其中有明顯傳抄錯誤的,也略有更改,一般在後文注出。自丁酉年入夏以來,至今遷延已是一年有餘,期間凡數次更改,屢經排版,終於得一滿意成果。己亥年重陽佳節路君謹題於西大五號公寓樓。
涇州誌序
史以考治亂,誌以徵廢舉,均重也。然史設顓官,有注錄章疏之可據。而誌無司存與紀事者,其載筆之難易,既異勢矣。史以褒貶昭勸戒,誌以見聞備記載。其體裁又異指矣。且誌有三善,誌實不誌虛;誌信不誌疑;誌質不誌文;夫然誌也。而進於史矣,顧不重哉!涇州古義渠【1】地,當陝甘之衝,為漢名郡。唐宋以來,諸名臣後先經略安撫,以故覩其山川,考其疆域。囘弇並峙,涇汭分流,而一種雄偉峭拔之氣,實與關隴名山大川相發揮。 余於壬申歲奉命來陝,荷上憲,題署平慶道【2】篆。抵任後,即亟取郡誌批閱之,奈多殘缺,而涇誌復久失。竊欲拾採舊聞,與州牧共編緝之,未遑也。甲戌春初,州牧張名延福者,手持二編,告餘曰:“涇故無誌,而邊地質野,文獻無徵,遠搜近採,就所聞見者,筆之於書。幸僉判李瑾素亦留心誌乘,共相與排纂,次第之。今告成矣,敢以序請餘。”因細閱全卷,其中古今之興廢,上下之規制,人事之善敗,風土之美惡,莫不縷晰條分。且去其誕妄,刪其疑似,除其浮靡。一篇之中,三善備焉。所謂誌實不誌虛,誌信不誌疑,誌質不誌文者,非耶!餘不覺神為飛動,拍案喜曰:“牧之誌可徵諸治,牧之治可及於誌矣。尤冀以較然,不欺其心者,永懷勉勵,庶幾仰副。”皇猷勤宣,憲德將見,人才蒸蒸蔚起,風俗戞戞日上。謂僅存歷代之典章文物已哉,爲誌言之,又不止爲誌言之也。爰舉而壽之,倅即以斯誌為國之史也。可是為序。時乾隆十九年歲在甲戍仲春之吉。誥授中憲大夫、分巡平慶兵備道,榕亭莊年譔。
涇州志序
誌之爲書,重矣哉!上紀天文,下察地輿,其間方名、族類、壇祠、往蹟、物土之異,宜風俗之好,尚與夫兵刑、錢穀、水利、農田、吏治之得失,民生之利病,莫不胥於。是載,洵從政之津梁,匡治之寶鑑也,誌顧不重也哉!郡東所屬涇州,古義渠地也。漢時置安定郡,後魏始置涇州,唐宋之際,疊爲重鎭,尋復改州,元明因之,洎乎徙治,涇陰仍隸平涼郡焉。幅員二百餘裡,控扼西陲,地勢險要,實甘省之咽喉,邊衢之門戶。昔時寇暴窺覘,諸羌雲擾,爲戎馬紛馳之塲。自我朝鼎興以來,內外又安,又恭逢聖主,臨禦化洽,邊隅自涇以西直嘉峪,永奠內域。夫涇既居甘省之首,化行自始,四方於是乎觀瞻。其土地人民政事,暨一切儀制典章,視他州爲更重,則涇之誌亦視他州為要矣。慨自歷任司牧,非無賢智傑出,政治卓卓可觀者。而於誌之一書,大都任其沿襲畧焉,弗講。州牧張名延福者,豫之秣陵人也。才識品行,冠於羣倫,而又出之以老成明練,蒞涇兩載,地方政事,孳孶勉勉,務以興猶。念誌乘所關,爲敷政之凖繩,允宜注守,物以歲久,因循零落,散佚汲汲焉。鋭意纂輯,會州之僉判李瑾博涉經史,綽有才情,各殫精思,互相讐校,至是誤者正之,岐者一之,晦者顯之,缺者補之。區分類析,钜細畢登,遠披斤稽,考核精詳,書成爲謀剞劂,請序於餘。餘曰:“是書也,猶國之有史,家之有乘也。前人之誌備矣,然不有述者,其何以著矧。”今疆宇清寧,人民繁阜,遠觀山川形勝,斥堠已息烽燧之煙。熟察民物,雍熙閭閻,永享盈寧之福。向非留心制治之牧,則誌之爲書,幾等於百家雜記,行且漸就,澌滅而無可徵矣。今張牧獨起而考訂次之,燐燐炳炳,丕昭歴代之規模;灑灑洋洋,用取前人爲法戒。誠令千載而下,求治者綜覧天人事物之際,優遊敷政而得所指歸焉,厥功亦偉矣哉!余忝居表率,學愧而牆,授簡含毫,詎識亡書,三篋傳新緯。昔竊比商、管,一言快覩,牧令之精,勤益相交。勉於上理,誌存二帙,義屬興觀,因爲之序。如此。時乾隆十八年歲次癸酉十一月上澣之吉,誥授中憲大夫、知平涼府事、加二級、紀録九次,福山【3】王機譔。
序
涇處陜甘之交,玉塞金城,依為關鍵。自漢設郡以來,戎馬蹂躙,直逮前明。我世宗憲皇帝策勳青海【4】,臥皷銷鋒關以西,始無兵革之患。壯西服而控遠夷,涇原實為要地,則一方之文獻宜足。非若僻壤微區,或可因陋就簡也。歳壬申,餘自蜀之冕邑,量移茲土,甫下車汲汲以誌乘是詢,僉日無之。夫誌以尊王制,體國經野,凡幅員之廣狹,山川之險易,人土財周之盈絀,文德武功之修廢,以及往哲前徽,土宜習向,胥於誌。而綱領提挈之烏可缺典?即思博採舊聞,纂輯成書。適值冠葢,絡繹皇華之使,掣電奔雷志焉,而未逮也。癸酉秋,應接稍暇,亟購郡誌而遍閲之,又多殘缺莫考。州歲薦李子名㷄者,紀先後職官頗詳,累代詩文亦多彚記,因取而付之別駕李君,囑以專厥事。李君者,山左世族,品端學邃,有良史才,更加蒐羅,手爲編輯。餘於簿書之餘,亦相與參酌考訂。復諮諸紳士及耆老之知逸事者,僉曰:“可且各願助資勷事,乃脫稿而付梓焉。”間嘗登高峰之巔,溯涇汭之源。其東則朝那關,兩崖聳峭,林木蔚森,是老上單於之所從八也。北則回中山,岑閣淩雲,瓊漿灑露,是周穆、漢武翠葢之所臨禦也。南弇耳錦,屏遮塞西,百泉飲馬,長川郭汾陽、韓、範諸公之遺烈猶有存者。矧自漢魏以來,忠貞之士,節烈之行,代不乏人。顧聽其闇,而不彰久。而失實乎?在昔關中士大夫率留意誌乘,如韓五泉【5】之朝邑,康對山【6】之武功,前輩並稱巨麗。余固陋寡文,何敢比二君子,其所以與一二同志力成是書者,亦期上揚盛世之休光,下備輶軒之採擇,不使勝地名區,致同杞宋無徵耳!但見聞有限,詳備爲難,踵事增華,竊有望於後之博雅君子焉。是為序。時大清乾隆十八年歲在癸酉仲冬月望前二日。賜進士出身奉直大夫知涇州事中州古項張延福書於官署之澹寧齋。
注: 【1】古義渠,先秦時國名,位於西部。古義渠國之都即在今陝甘交界一帶。義渠以西為古西戎之國,或稱義渠之戎。商時有存,周初義渠君曾入朝周王。春秋戰國時期,他們建立了強大的郡國,與秦國、魏國抗衡,並曾參與中原縱橫爭奪之戰,成為當時雄據一方的同源異族強國。後被秦滅掉,融入中原華夏族。 【2】康熙十四年(1675)置平慶道,駐平涼府(治今平涼市),領平涼府、慶陽府; 乾隆十三年(1748)移駐固原州(固原市原州區);四十二年(1777)增領涇州,更名平慶涇道。 【3】今屬山東省煙台市福山區。 【4】指清世宗雍正平青海之戰。1723年(清雍正元年)至1724年(雍正二年),撫遠大將軍年羹堯統軍平定青海和碩特蒙古首領羅卜藏丹津武裝叛亂的作戰。此戰後,清廷對青海地區的行政建制作了重大改革,改西寧衛為西寧府,對蒙古族各部採取編旗設佐領措施,同時派駐“辦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簡稱西寧辦事大臣),管理青海一切政務。 【5】韩邦靖(1488-1523)明代官员、方志编纂家。字汝度,一作汝庆,号五泉,朝邑(今陕西大荔东)人。撰有《朝邑县志》,史称《韩志》。 【6】康海(1475-1540)中国明代文学家。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武宗时宦官刘瑾败,因名列瑾党而免官。以诗文名列“前七子”之一。所著《武功县志》,明、清时皆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