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刊·一番日本语》读书笔记——见匠

这是一本叫《一番日本语》杂志的增刊,在外文书店看到,见里面讲日本的匠人文化,一好奇就买下了。这本刊主要是由一些在日或旅日的中国学者对日本不同行业匠人的采访组成,都是对日本文化和中日文化交流有过多年耕耘和研究的大家。
读完本书的感受是对日本的匠人文化有了些许具体的感受。如果要更切身感受,可能最好去当地体验。日本的匠人文化发源于中国但比中国传承的更优,不同于手机里视频中几个着古着大师的炫技,日本的匠人文化更在于一种信仰,一种修行,其国内对顶级匠人更是有“人间国宝”的尊称。
下面是几个本书中我印象深刻的方面。
匠人的行业
可以说包含吃穿用赏的各个方面,繁复如漆器、象嵌这样的工艺品,简单道指甲钳、牙签这样的生活用品,都有百年传承的老店和匠人,最广为人知的比如纪录片《寿司之神》的主人公小野二郎。
日本匠人和工作的关系
日本匠人的工作是一种人与自然亲密关系的体现。匠人和自己从事的工艺非常亲密,不仅赋予他们诗意,还赋予他们人格。同时,也对其付诸极大的耐心和恒心,如一名匠人一般只做一道工序,耗其一生只为了将一道工序做好,直至自己的心神全部耗空。然而其生命的残片已经融入一件件可以经久流传的漆器中。“匠人魂”便在漆器中获得了永生。
支撑匠人们的动力是什么?
热爱、执着?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匠人们能始终拥有知己型的老主顾。匠人精神,并不是匠人单方面“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而是匠人与主顾之间,在相互懂得,相互理解,相互提携下,所产生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动力,且这种动力不会因为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这,才称得上匠人精神。
面临的问题
从市场上看,一些生产周期长、成本较高的高级工艺品产品,在日本进入低欲望社会的背景下,销路变得越来越窄,因此有些开始开辟中国客户的市场。从传承来看,枯燥、单一的工作模式对选择越来越多样的年轻人来说,接受度越来越低,或者是一些传承人尽量保持独立,尝试新锐的创作。这对传承可以说是一个机会也是挑战。
和中国有关的思考
书中说到,世界上首位给日本工艺点赞的,大概是宋代诗人欧阳修。他赞的是日本刀,有云:“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闲杂鍮与铜。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为什么日本的匠人文化传承的这么久远,而我们似乎在不断地接受,又不断的抛弃?这是很大的问题。就像日本的皇室是万代一系,而我们建国才刚刚满70周年。除去大多人可能谈到的国民性格,个人觉得环境也是不可忽视因素。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但更重要的可能是正值环境。一个重要的年代之前,我们大街上遍布的是蓝蚂蚁、灰蚂蚁,唱的是一板一眼的样板戏。之后开始接触喇叭裤,“靡靡之音”,甚至在当时文化已经凋敝了很长时期后,甘肃的偏远小镇敦煌,诞生了第一个走进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的亚洲艺术团体,其经典舞剧《丝路花雨》自1979年首秀后演出至今。视线拉回到今天,大街上越来越常见的汉服小姐姐,说唱、摇滚、戏曲,甚至明星过家家,各种综艺节目遍地开花,总有一款适合你。这些反映了人们越来越个性的需求,文化的开放自信,但谁能说背后没有神秘力量的推动?相比较下有些文化,就成为了“重点关注对象”。大力量和小力量,哪个作用大,哪个作用小,每个力量的指向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选择,一时间似乎并不能看清。但历史总会给出答案。
一些细节
荞麦面的师傅在磨面粉之前,为了防止荞麦颗粒混入细沙,影响口感,还要用镊子一粒一粒的精挑细选进行分类。
不要在寿司店炫耀寿司知识,这会令人生厌,店主喜欢吃寿司而非聊寿司的客人,寿司应该一口吃下,温热的米饭能带动生鱼片的口感。
寿司匠人每天要做的一件事是磨刀。
书中提到的相关著作:
北正史《东京下町职人生活》
荞麦面WEB(网站)
黑泽明电影《最美》
森永卓郎《萌经济学》
原研哉《日本的设计》
谷崎润一郎《疯癫老人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