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旅及其它之一:人云亦云的艺术之旅
逐渐有空看看过去写的东西,发现如今反而写不出当年水平,在网上再发一次以作留念。
艺术之旅及其它之一:人云亦云的艺术之旅
此次欧洲之行,我走的是一条艺术之旅。
虽说这一次旅行不是冲着艺术而来,但就我而言这次走的确实是一条艺术之旅。从古希腊、古罗马到当今现代派后现代派新潮的艺术成果,在旅途中触目皆是。
是的,我并不是冲着艺术而来,我对沿途的各种艺术也没有可能仔细去欣赏,说实话也没有能力去欣赏。审美观往往因人知识构成不同而形成差异,不可能所有的艺术品都为世人所普遍接受,有些评价反差很大,有些根本就不为大多数人所认可,更有些也许要等上个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为人们所认识。
我没有能力去欣赏,只能人云亦云,在走马观花中看到多少是多少。当然,我知道这其中不少是艺术品,因为很多作品我在书报影视作品中看到过,并在艺术史话语中得到定评。这些被广泛宣讲阐释的所谓经典,当然也是我“熟悉”的艺术品。因为学识修养所限,我对艺术的认识也只能建立在人云亦云之上。
欣赏艺术要有艺术的准备,这是专业知识的准备,更是艺术精神的准备!记得我读过林达的《带一本书到巴黎》,林达带的那本书是雨果的《九三年》,加上知识准备充足,所以他对巴黎的典故如数家珍,对巴黎之行能从容不迫娓娓道来。我此行除了走马观花,没有其它目的,还带什么书呢。可是没有书的旅行,就像没有头的苍蝇。是啊,自然界里赏心悦目的景色可以凭感觉寻觅,精神上的赏心悦目只有在不断印证过程中才能获得,没有这方面准备的旅行只能是人云亦云!
这次首站是德国。我们从歌德的故乡法兰克福转机到汉堡,当夜就下榻在易北河畔的Carat,这是个其貌不扬的Hotel。Carat跨过易北河大桥就到,门面不大,里面也显得很实在,其装饰布置让我感到欧洲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好像没有受到时差的影响,我还是按照规律,在当地时间早上6:30左右起来了。出了大门,天色依然很暗,欧洲的白天似乎来得特别迟,大概是纬度高的原因吧。眼前的易北河黑黝黝一片,显得非常肃穆,非常辽阔。当年在这片土地上曾进行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有部反映战争的小说,是雷马克写的,叫《西线无战事》,叙述了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几个学生兵离家上战场经历。这部作品中有关河流的几个片断给我印象特别深刻,这些片断伴随着温馨的家庭,平静的生活,在惨烈的战争场面外增添了些许情趣,些许温暖,些许美好,从而更加反衬了战争的残酷和暴虐。正是这部小说,第一次使我产生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记得徐迟有篇报告文学中叙述这么一件事,米开朗琪罗有幅描绘某战役的图画,整个画面是混战的场面。而达芬奇也画了反映同个战役的图画,画面选取了一个凝固的刹那,士兵正在湖中洗浴,敌人突然冲过来,号角立即吹响,士兵们有的已经纵身上马,有的正从水中跑向岸边,他们显得敏捷,沉着,英勇。所以评论家认为这位秀美的佛罗伦萨人画得更好。(我曾看到过相反的版本,两个大师刚好换了个位,本文不想就此进行考证)。由此可见,水在文学艺术中往往成为不可或缺的陪衬和一种寄托。
从眼前的易北河,到我们后来经过的莱茵河、塞纳河等,都曾被文学艺术家们融入他们的作品。我不知道,在欧洲到底有多少文学艺术作品涉及到水,包括海洋和河流,应该是不可胜数吧。从《荷马史诗》一直到《西线无战事》,从古希腊的雕塑到欧洲现代派艺术,爱琴海、塞纳河等等江河湖海,哺育了无数伟大文学艺术作品,从而构成了欧洲文明的基础。确实,历史学家往往也是从爱琴海开始叙述欧洲文明的历史,虽然同样会提到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埃及和阿拉伯文化的渗透,可是在著书立说中言必称希腊毕竟已经成为一个传统。
生命之水浸润了艺术,艺术之水灌溉了世界大地。我想如果问我希腊的有关问题,除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历士多德等,最能让我形象直观感受到的就是各类雕塑,如世人皆知的《维纳斯》、如经常在奥运会片子看到的《掷铁饼人》等等艺术作品。其实艺术就是孕育和普及文明的有效途径。
对大众来说,更能直接感受到的也是艺术。我们所知道的欧洲文明起始迄今,在雕塑、绘画及建筑中都有丰富多彩的展现;而那些史诗和著名文学作品,也都在艺术领域里得到形象生动的诠释。以我的感觉,欧洲文化的力量对中国人而言也是直接体现于它的艺术。艺术既是支撑欧洲文明的基点,又是照耀欧洲文明的亮点。
我现在踏上的正是这么一条艺术之旅。我将在这里不断接触到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等人的艺术作品。这也预示着我将接受欧洲文明的洗礼。
(作于2004.2——200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