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性格哲学#儿童心理冲突
荣格提到一个真实案例:关于儿童心理冲突:
有一个健康活泼、聪明伶俐而又感情细腻的小女孩安娜,她三岁时问祖母“人死了以后会怎样?”祖母回答她人死以后会变成天使?安娜问”然后你又会变成小孩子,是吗?“祖母给了她肯定的答复。
在此,在三岁的安娜心里,死亡的问题得到了暂时的解决。
安娜跟母亲的交流中,从母亲那里听到一个鹳鸟将婴儿带到世界上来的故事,在此,她的心里关于生的问题也得到了暂时的解决。
从祖母和母亲那里得到的关于生和死的故事,在安娜心里形成这样一个逻辑:人死以后就变成了天使,然后又变成了小孩。
安娜四岁时,母亲生下小弟弟,父亲告诉她弟弟出生的消息时,安娜既惊异又紧张,父亲带安娜去见刚出生的弟弟时,她没有流露出任何高兴的迹象,接下来的整个上午,她明显的避开母亲,而她平时总是吊在母亲脖子上。当母亲独自一个人时,她跑进屋里,急切地悄声问道:”你现在会死吗?“
鹳鸟的故事和再生的故事显然被理解错了,安娜认为一个人是通过死亡来帮助婴儿出生的,因此弟弟到来,母亲就会死去。既然如此,安娜为什么应该为这个新来者感到高兴呢?所以,她只好找一个恰当的机会来确证妈妈不会死去。但是,妈妈不会死去,这个结果又会对她已经形成的再生理论产生冲击。弟弟的出生和孩子从哪里来的这两个问题又将如何解释呢?
那么,父母和其他人都在说谎。
她会想那不能告知的东西会是什么?其中是什么缘故呢?安娜最后得出的结论便是:那个答案肯定是不能声张的东西,或许还是危险的东西。
安娜开始用哭闹的方式寻求补偿。
对于其他的事件,安娜开始展现出对真相的极力的渴求,比如对于人们谈论的墨西哥地震,她满脑子问题,”我们家的房子还在吗?“”父亲还活着吗?“”你能肯定家里没有发生地震吗?“见到路上的每一块石头,她都要问是不是地震带俩的。她要拿着地理图片和图册,数小时的搜寻火山和地震的图片,并不断的提出各种问题。
这是一种将恐惧升华为求知欲的努力尝试。这对于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发育来说,既无必要又无益处。
荣格给出的结论是:我们应从儿童的角度来看待儿童,而不是像我们希望他们那样来看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