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息瞋念
在《相应部》里,佛陀举了以下的譬喻来形容瞋恨:“如果有一锅被烧得沸腾火滚的水,视力正常的人照看它时也不能正确地认出及看清自己脸的倒影。同样的,当人的心受到瞋恨控制、受到瞋恨击败时,他不能正确地看清如何脱离已生起的瞋恨。所以,他不能知晓对自己真正的利益、对别人的利益,以及两者的利益。而即使很久以前已背熟的经文也记不起来了,更别说是还未背熟的经文。” 在《增支部.一集》里,佛陀如此说:“诸比库,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丑恶相一般如此有能力导致未生起的瞋恨生起,或增长已生起的瞋恨。对于不如理作意丑恶相之人,若瞋恨还未生起即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增强与增长。诸比库,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慈心解脱(即慈心禅那)一般,如此有能力阻止未生起的瞋恨生起,或断除已生起的瞋恨。对于如理作意慈心之人,若瞋恨还未生起即不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被断除。” 在《增支部.五集》的《降伏瞋恨经》里,佛陀开示如下:“诸比库,有五种降伏瞋恨的方法。当比库心中生起瞋恨时,他必须以这五种方法来将瞋恨彻底降伏。是哪五种方法呢?心中生起瞋恨时,他应当修习慈心,应当修习悲心,应当修习舍心,应当忘掉及不思维能引起瞋恨的目标,应当思维每个人的业是自己的财产。他应当如此降伏瞋恨,这就是降伏瞋恨的五种方法。每当比库心中生起瞋恨时,他必须将瞋恨彻底降伏。” 一般上,瞋恨可分为两种,即暴力性的和忧郁性的瞋恨。对于克服第一种瞋恨,培育慈心是最佳的方法,因为它们是两个极端,是不兼容的。由于在同一个刹那里只能有一心生起,所以当慈心生起时,瞋恨心是不能生起的,反之也是如此。所以,只要你心怀慈心,瞋恨就无法生起。如果你时常培育慈心,久而久之它就会属于你的性格的一部分。到那时候,你就不容易生气。这是以相对的素质克服瞋恨的方法。 在此,我想要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以上述经文中提到的“忘掉及不思维能引起瞋恨的目标”的方法克服瞋恨。假设你在路上看到一堆很臭的粪,你是否需要把它拿起来放在袋子里,然后不停地生它的气,骂它为何那么臭,气它为何弄脏了你的衣?那当然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你只需从它的旁边走过去,理都不必理它。同样的,愚蠢的坏人就好像是一堆很臭的粪,你根本不必挂念着他,自找麻烦,损己而不利人。你应当想一想,生气是否对禅修有帮助?如果有的话你就生气吧。但这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什么还要生气呢? 对于忧郁性的瞋恨,即包括一切的郁闷、忧愁、伤心、悲泣、绝望等,你也应当如此思维。也就是说,如果忧郁对禅修有帮助的话,你就应该忧郁。然而,忧郁不但对禅修没有帮助,而且有害。所以,为何我们要愚蠢到使自己陷入绝对有害无益的忧郁当中呢?佛陀、沙利子尊者、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等阿拉汉及不来圣者,都不会忧愁、伤心、悲泣与绝望的。为何我们不向这些智者学习呢?总之,忧愁、伤心、悲泣与绝望是弱者所做的事,是没有学习的价值的。 再者,《中部.念处经》的注释提及有六种法是有助于断除瞋恨的,即:一、学习慈心修习。二、投入于慈心修习。三、思维自己是自己的业的主人及继承人。四、时常做有助于断除瞋恨的思维。五、结交善友。六、适当的言谈。《清净道论》的第九章很详细地解释如何克服瞋恨。由于知道其中所提及对治瞋恨的方法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应当在此把它们提出来。《清净道论》摘要──去除瞋恨:当他心向一位可厌者散播慈心时,如果由于忆及那人所造的过失而生起瞋恨,他应当不断重复地以先前提及的任何一种人(即:可亲者,或极亲爱者,或无好恶感者)为对象而进入慈心禅那,而每次从禅那出定后,再向那人(可厌者)散播慈心。 但如果在他如此努力之下,瞋恨还不止息,那么:且让他省思锯子,及诸如此类的例子,而不断地奋斗精进,以便把瞋恨远远地丢弃在后。他应当如此训诫自己:现在,你这生气的人,世尊不是如此说的吗?“诸比库,即使众强盗以一把有两个把手的锯子很残忍地、逐一地锯掉你的肢体,任何因此而于心中怀瞋恨的人即是没有实行我的教法。”(《中部》i,129) 而且:以瞋报瞋回应发怒者,则以比先发怒更为糟糕。别以瞋怒地回应发怒者,以便战胜那难胜之战。在觉知他人的瞋怒时,还能正念地保持平静的人,是促进自他两者幸福之人。(《相应部》i,162) 而且:“诸比库,有七件发生于无论是男性或女性瞋怒者的事,能使他的敌人感到高兴。是哪七件事?于此,诸比库,敌人希望他的敌人如此:‘让他丑陋。’为什么呢?因为敌人不会因为他的敌人美丽而感到高兴。如今,此发怒者是瞋恨的受害者,受到瞋恨控制,虽然他沐了浴,涂了油,修饰了头发与胡须,以及穿了洁白色的服装,但他还是很丑,因为他是瞋恨的受害者。这是第一件发生于无论是男性或女性瞋怒者,而能使敌人感到高兴的事。 再者,敌人希望他的敌人如此:‘让他痛苦地躺着。’‘让他不会多财。’‘让他不会发达。’‘让他不会出名。’‘让他没有朋友。’‘让他在身体毁坏而死之后,不会投生到天界善趣(《增支部》里的经文是:“让他…投生于恶趣”等)。’为什么如此呢?因为敌人不会因为他的敌人投生到善趣而感到高兴。如今,此发怒者是瞋恨的受害者,受到瞋恨控制,他于身、口、意造作恶业。如此地于身、口、意造作恶业,在身体毁坏而死之后,他投生到恶道、恶趣、堕处、地狱,因为他是瞋恨的受害者。”(《增支部》iv,94) 以及:“我说,有如一块取自火葬台的木头,两端都被烧焦了,而中间又沾粪发臭,即不适于作为村子里的建筑木料,也不适于作为森林里的建筑木料。而此人即是如此。”(《增支部》ii,95;《如是语》90)现在,如果你生气,你就是没有实行佛陀教法的人。通过以相同的瞋恨回应发怒者,你比那发怒者更为糟糕,而且不能战胜难胜之战,你对自己所做的是帮助你的敌人的事,而且你将有如一块火葬台的木头一般。 若他如此努力精进时,瞋恨被镇伏了,那就很好。若不是的话,他就应回忆该人某些在忆及时能激起信心的清净且有自制之处,以消除怒气。这是因为某人可能在身体行为方面拥有众人皆知的良好自制,能在执行巨大任务时抑制自己的身体行为,尽管言语与内心的行为并无自制。如是,应当不理后者,而只回忆其身体行为方面的自制。 另一人则可能在言语行为方面拥有众人皆知的良好自制,他可能天生善于和气地迎接他人、善于交谈、友善、开明、言语恭敬有礼,或许还能以动听的声音开示佛法,以完美的句子详细地解释佛法,尽管他的身体与内心的行为并无自制。如是,应当不理后者,而只回忆其言语行为方面的自制。 更有另一人可能在内心行为方面拥有良好的自制,而他在礼拜佛塔等时的自制是众人皆知的。因为内心没有自制的人在顶礼佛塔,或菩提树,或长老们时,他不细心地做,而且心散乱或打瞌睡地坐在讲堂里。反之,拥有良好内心自制的人在顶礼时很细心,听法时专心聆听,把它谨记于心,而且从他的身体或言语上表现出其内心的信心。所以另一人可能在内心行为方面拥有良好的自制,尽管其身体及言语的行为并无自制。如是,应当不理后者,而回忆其内心行为方面的自制。 然而,可能又有另一人在这三方面里并没有任何一方面是有自制的。那么,即应当如此激起对该人的悲悯心:现在,虽然他在人间里四处游走,但在过了一些日子之后,他将会发现自己已堕入八大地狱或十六主要地狱之一。因为怒气也能够透过悲心而消除,所以应当激起悲悯心。也可能有另一人在所有三方面都有良好的自制。如是,他可于那人所拥有的这三方面当中,忆起他所喜欢的其中一个,因为对这种人培育慈心是容易的。 为了使它的意义更清楚,应当完整地引用下述出自《增支部.五集》的经:“诸比库,有五种去除瞋恨的方法;通过它们,生起于比库心中的瞋恨即能完全被消除。”(《增支部.降伏瞋恨经》iii, 186-90)但若是如此努力之后,瞋恨还是于其心中生起,他即应当如此训诫自己:“如今,在他的范围里,敌人伤了你,为何在不属于他的范围之处,你又伤了自己的心? 你流着眼泪离开了亲爱及帮助你的家人,那么为何不也舍弃你的敌人,为你带来伤害的瞋恨?你所怀抱的瞋恨,正在咬坏你守护的一切美德之根。有谁是像你如此愚蠢的人?别人造恶业,你为此而生气,这是什么道理?他所造的那种业,你是否也想学习?如果他人想要激怒你,而以可憎之行刺激你,为何偏要苦恼地令瞋恨生起,而做正如他想要对你做之事? 如果你发怒,你或许能或不能令他痛苦。但瞋恨所带来的伤害,却肯定当下已令你遭受痛楚。若被瞋恨蒙蔽的敌人,正走在趣向恶道之路,你是否想要通过发怒,随后跟着他们的脚步?若因为你的生气,敌人得以伤害你,你应当放下瞋怒,何必无由地受苦? 既然名法只能维持一刹那的时间,那些造了可憎之行的诸蕴早已灭尽,而如今你又是向什么生气?如果另一者并不存在,想伤人之人又伤得了谁?你的存在是伤害之因,如是,为何你还生他的气?”但若在如此训诫自己之下,瞋恨还是没有止息,他应当省思他和别人都是各自的业的主人。 于此,首先他应该如此省思自己:你对他生气又有什么用呢?你这瞋恨的业不是会导致你自己遭受伤害吗?因为你是自己的业的主人,是自己的业的继承者,业是你的父母,业是你的亲戚,业是你的归依处,你将成为你所造的一切业的继承者(《增支部》iii, 86)。 而这并不是带引你趣向正自觉,或独觉菩提,或弟子菩提,或梵天或沙咖天帝的地位,或转轮圣王或一国之君的宝座之业,而是会令你从正法堕落,甚至成为食用残食者等,以及遭受地狱等的种种痛苦之业。在如此造作之下,你就好比一位以手拾起火炭或粪便,想要击打他人之人,却先烧伤自己或先令自己发臭。 在如此省思自己对业的拥有性之后,他应该省思他人的:他对你生气又有什么用呢?那不是会导致他自己遭受伤害吗?因为那尊者是自己的业的主人,自己的业的继承者,业是他的父母,业是他的亲戚,业是他的归依处,他将成为他自己所造的一切业的继承者。而这并不是带引他趣向正自觉,或独觉菩提,或弟子菩提,或梵天或沙咖天帝的地位,或转轮圣王或一国之君的宝座之业,而是会令他从正法堕落,甚至成为食用残食者等,以及遭受地狱等的种种痛苦之业。 在如此造作之下,他就好比一位想要逆风把灰尘洒向他人之人,而只会弄到自己满身是灰。因为世尊如此说:“若人冒犯了不应受到冒犯、清净无染者,该罪恶返归此愚人,如逆风扬尘。”──《法句》偈125。 但若在他如此省思业的拥有性之下,瞋恨还是没有止息,他应当省思导师(佛陀)过去世的行为。于此是省思它的方法:如今,你这已出家的人,当你的导师还是一位未觉悟的菩萨,还在四不可数与十万大劫里实行诸巴拉密时,即使他的敌人多次尝试杀害他,他都不让瞋恨腐败自己的心。 例如,在《小部.本生.具戒本生》里记载,有位邪恶的大臣因为瞋恨王后,所以煽动敌王来占领(菩萨)他那三百由旬的国土。当他的朋友们想要起来保卫国家时,他不准许他们动用武器。再者,当他与一千位臣子被埋至颈项于乱葬岗的土坑里时,他也毫无一念的瞋恨。当他受到来吃死尸的土狼群之助,挖掉了泥土,而奋力保全生命之后,再通过夜叉的助力去到自己的寝室,看到他的敌人躺在自己的床上时,他也不生气,而且还待之为友,共同发誓,然后说:“勇者发愿,智者不灰心,我见自己正如我所愿。” 在《本生.忍辱主义者本生》(忍辱主义者就是菩萨,在被斩断手脚之后不久,他就因失血过多而死了。他这忍辱的行为是最高等的忍辱巴拉密,即不惜牺牲生命而修行的忍辱。迦尸王即是后来的迭瓦达答。在杀死菩萨不久之后,他就被裂开的大地吞进地狱里)里,愚蠢的迦尸王问他道:“沙门,你所教的是什么?”而他回答道:“我是教忍辱的人。”当那国王命人以有刺的鞭鞭打他,再斩断他的双手、双脚,以及切掉他的双耳和鼻子时,他一点也不生气。 或许已成年的出家人会这么做并不稀奇,但在他还是七个月大的婴儿时,也已曾经如此做。在《本生.小护法本生》里,他的父王大威势王命人斩掉他的双手及双脚,就好像斩掉四支竹笋一般,而他的母后则如此悲泣:“啊!护法那双以檀香沐浴的手被切断了,他是此大地的继承者。王啊!我感到窒息。”当时他的父王还不满意,而下令把他的头也都斩掉。然而,即使在那时候,小王子连一丝瞋恨都没有,因为他很坚定地下了如此的决心:“现在是抑制你自己的心的时候,护法,现在你应当对这四种人保持舍心,那即是命令人斩掉你的头的父亲、斩你的头的人、你那悲泣的母亲及你自己。” (大威势王也是后来的迭瓦达答。有一次,当护法王子的母后,即后来的大爱道,在床上逗着七个月大的他玩时,大威势王走了进来,叫唤着皇后。但皇后却由于正玩得入神而没有响应他。大威势王因此感到很生气,心想:“我这儿子现在才七个月大,皇后就不理我了,等他长大了那还得了?”所以就决定立刻把儿子杀了。皇后看到亲生儿子被杀死时,很伤心地死了。由于大威势王造了很重的恶业,在杀死儿子之后,他就被裂开的大地吞进无间地狱里。) 或许已获得人身者会这么做并不稀奇,但在他生为动物时也都曾经如此做。当菩萨是六色牙象王的时候,他被毒箭射穿肚脐。即使在那时候,它对伤害它的猎人一点都不怀恨,不让瞋恨污染自己的心,所以说:“中了毒箭的象,心中无瞋地对猎人说:‘你的目的是什么?为何你如此杀害我?你的意图是什么?’”(《本生》v, 51) 当那象如此说之后,猎人(后来的迭瓦达答)告诉它:“尊者,是迦尸王的皇后派我来取你的象牙。”为了圆满皇后的愿望,它切断自己那对散发着六色光辉的美丽象牙给猎人。 (命人杀六色牙象王的皇后,在佛陀时代时是个年轻的比库尼。有一次,当她听佛陀说法时,见佛陀长相庄严美好,全身散发着光,所以就想自己在过去世是否曾经是他的妻子。如此想时,她先是发声笑了出来,而后又放声痛哭。她笑是因为想到当菩萨是六色牙象王时,自己是它的象后之一,跟他曾有过亲近的关系。她哭是因为继而想到自己是象后时,因一些小事而对象王怀恨,而在供养独觉佛鲜果之后,发愿能在下一世成为皇后,以杀死该象王。不久之后,它就绝食而死,而且果真在下一世成了皇后。随后,她就怂恿国王派人杀死象王。当杀象王的猎人报告象王的死讯时,她才想起象王对她身为象后时的种种好处,而伤心地死了。当佛陀看到该比库尼又笑又哭的情况时,就基于这个因缘开示《六色牙象王本生》。后来,那位比库尼精进地禅修,而证得了阿拉汉果。) 当它(菩萨)是大猴王时,被它从悬崖下救上来的那位男人心想:“跟森林里的其他动物一样,这也是人类的食物。既然如此,为何饥饿的人不杀此猴来吃?以它的肉作为旅途的资粮,我将独自踏上旅程。以它作为我旅途的资粮,我将越渡荒野。”当时,他就拾起一块石头猛击它的头,但那猴王泪盈满眶地看着他,说道:“噢,善士,请别这么做!否则,你所遭受的果报将长久地令一切人感到极害怕,而不敢造作诸如今天你对我所做的事。”但它心中还是毫无瞋恨,而且不顾自身的痛苦地带引那人到达安全之地。它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地让自己的血滴在地上,让那迷路的人能够顺着血迹走出森林。(《本生》v, 71) 当菩萨生为菩利达多龙王,躺在蚁丘上持伍波萨特戒时,虽然它被捕且被洒上有如劫末预兆之火般的咒术药,然后被装进笼子里,带到整个瞻部洲(印度)去玩把戏,它对捉它的那个婆罗门一点瞋恨都没有,所以说:“当被放进笼子里,被他以手击碎时,我对阿拉巴纳没有丝毫瞋恨,以免破了自己的戒。”当菩萨生为瞻波龙王被捕蛇者恶待时,它也不让瞋恨在心中生起,所以说:“当我如法地持伍波萨特戒时,捕蛇者把我捉到皇宫门前变把戏。无论他想到任何颜色,青色、黄色或红色,我即如其所愿而变化。我把陆地化为水,又把水化为陆地。若我在当时发怒,我可把他烧为灰烬。若我放松对心的掌握,我即会破了戒,而破戒者是无法证得至上目标的。”(《所行藏》85) 当菩萨生为护螺龙王时,它被十六个村民以利矛刺穿八处,更以有刺的蔓藤穿进伤口,以坚固的绳穿过鼻子,然后以棍子抬走,而它的身体则被拖拉于地面上,遭受极大的痛苦。当时,虽然它有能力只须以怒目相视,即可把那些村民化为灰烬,但他在张开眼睛时,甚至连一点瞋恨也不显露出来。所以说:“阿拉拉,在十四日及十五日时,我例常地受持伍波萨特,直到有十六个村民拿来一条绳子及一支坚固的矛。那些村民割开我的鼻子,以绳子贯穿该孔,然后把我拖着走。虽然感到极度痛苦,我依然不让瞋恨破坏我的伍波萨特。”(《本生》v, 172) 他不仅只是做了这些殊胜的事,而且还做了许多其他诸如此类的事,例如记载于《本生.养母本生》里的故事。有一次菩萨出生为一只白象,长大后成了象王。为了能够妥善地照顾目盲的母亲,即后来的马哈摩耶夫人,它舍离了象群,把母亲带到另一座森林,独自照顾母亲。有一次它把一个在森林里迷路了七天的人载出森林,但那人却忘恩负义,把象王的行踪报告给一位国王,即后来的阿难尊者。国王派了象师等多人去捕捉牠,而它虽然能够轻而易举地杀死象师们,却毫不反抗地让他们捉去。被捕之后,即使国王给它最美味的食物,它也不吃。因为它觉得若不能再事养母亲,那宁可饿死也不吃。国王受到它的孝心感动,而终于放它回森林。 由于你是正在效法你的导师,即已达到一切知、拥有于此包括天人的世界当中无比的忍辱美德的世尊,所以激起瞋念对你来说是极为不适当的。但若由于长久以来他都惯于向瞋恨臣服,而在他如此省思导师过去世行为的美德之下,瞋恨还是没有被止息,他应当省思诸部有关无始轮回的经典。于此,诸经中提到:“诸比库,要找一个于过去不曾是你的母亲、你的父亲、你的兄弟、你的姐妹、你的儿子、你的女儿的有情,是很不容易的。”(《相应部.因缘品》189-90) 所以,他应当如此对该人而作思维:此人于过去世作为我的母亲时,怀我于胎中十个月,又视我的尿、粪、唾、涕等如黄檀香木般,毫无厌恶感地帮我清除它们。她把我抱在怀里玩,养育我,以及把我背在腰上四处走。而此人于过去是我的父亲时,他走在羊道及崎岖的道路上经商。他冒着生命之险进入两军对峙的战场,乘船出大海,以及进行其他难做之事。基于为了抚养自己的孩子们的念头,他以种种方法赚取财富来养育我。而当此人是我的兄弟、姐妹、儿子、女儿时,他给予我各种帮助。所以,对我来说,于心中对他怀恨是不适当的。 但若如此还是不能止息该瞋念,他即应当如此省思慈心的种种益处:如今,你这已出家的人,世尊不是如此说的吗?──“诸比库,当慈心禅那受到培育、开展、多修习、作为管道、作为基础、建立、稳固及正确地实行时,即会获得十一种利益。是哪十一种利益?那人睡得舒适;舒适地醒起来;不会做恶梦;为人喜爱;为非人喜爱;诸天神守护他;火、毒及武器伤不到他;他的心容易定;他的面貌安详;死时不迷惑;若他没有证得更高的境界,他将投生到梵天界。”(《增支部.十一集》342)如果你不停止此瞋念,你将得不到这些利益。 但若如此还是不能止息它,他即应当尝试分别诸界。如何呢?如今,你这已出家的人,当你对他生气时,你是对什么生气?你是对头发生气?还是体毛?或指甲?…还是对尿生气?或者,你是对头发等里的地界生气?或是水界?或是火界?还是对风界生气?或者,在由于五蕴,或十二处,或十八界的组合,而称此尊者为某某名字的诸法当中,你是对色蕴生气?或是对受蕴,或想蕴,或行蕴,或识蕴生气?或者,你是对眼处生气?或是对色处生气?…或是对意处生气?或者,你是对眼界生气?或是对色界生气?或是对眼识界生气?…或者,你是对意界,或法界,或意识界生气?当他尝试分别诸界时,其瞋恨即找不到立足处,就好像在针尖的芥子,或像在空中油漆。 但若他不能成功地分别诸界,他应当尝试送礼物。这可以是他自己送给对方礼物,或者是他接受对方的礼物。但若对方的活命并不清净,而且其资具是不如法获得的,所以并不适合用,那即应该是他自己送给对方礼物。对于如此做的人,他对该人的瞋恨即会完全止息。而于对方,甚至是从过去世即缠绕着他的瞋恨也都会在那一刻止息,就好像发生在心山寺一位长老接受了一位钵食长老送给他一个钵的事一般。那位曾三次被他赶出住所的钵食长老,在送钵给他时说了这些话:“尊者,这个值八两金的钵是由我那身为近事女的母亲送给我的,是如法得来的,请让那位近事女善士获得福业。” 这布施的行为是多么的有效。所以说:“布施以制伏未受制伏之人,布施以获得一切利益。通过给予礼物他们即会放宽,以及向爱语低头。”这是《清净道论》对如何去除瞋恨的解释。但只有在证得不来道(三果圣者)时,瞋恨才会完全止息而不再生起。——摘自帕奥禅师著作《去尘除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