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
4和9,这2个数字合起来是13,格兰古尔德决定在49岁之前重新录制巴赫的哥德堡变奏。26年前,这部作品使他很快声名鹊起。在第二次录制哥德堡变奏的录影带中穿插着对古尔德的访谈片断,他说自从退出舞台演奏生涯后,从未演奏过这个曲子。听了第一版录音之后,古尔德说他喜欢第一版的录音,但就后来他对于这部作品的领略来说,早期的整体把握趋向于太过浪漫的表现。另外,他想采用旋律的连续性演绎方式,使永恒的脉动和'心跳'贯穿到整个的分段和变奏中,同时提及录音技术的进步使他觉得重新录制这部作品是正确的决定。
录音效果是远远好于第一版的,很好的声音呈现,音响舞台的布置和体积。不过好多处让人分神的地方,比如在演奏中哼唱不断的晃来晃去,椅子发出令人厌恶的噪声,在音乐回放中有很多这样的不相干的噪音。
演绎方面,古尔德录制的第二版的哥德堡变奏重点放在作品内在的连贯连续性上。巴赫以10套3个变奏,每套以一个加侬结尾的结构创作这部作品, 所以连贯性的诠释手法是适宜的,每个加侬在主音和辅助音之间都用了不同的间隔。甚至对于许多不太喜欢尾声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古尔德实现了'艺术是有规则的体系"这一亚理士多德的定理。更重要的是,连贯性的感觉不会影响到不同变奏之间的差异。古尔德以其独特的演绎,将机智、灵巧和自然流露的美感浑然一体,焕发了这部作品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评论家一直在争论,1744年巴赫创作这部作品的最初构想不会像古尔德诠释的这样。个人不赞同这种观点,巴赫儿子CPE的书或许可以帮助我们从久远的观点中获得认识,演绎方式不能简单的用对或错来下结论,更重要的是对于诠释方法对错的探究是与艺术观点毫不相干的。现场音乐会的演奏传达出持久的艺术价值远远好过与真实的音乐画面,这是令人振奋的。曾经制作过很多古尔德早期唱片的制作人保罗麦尔斯说,"古尔德不仅仅是个音乐家,他更像一个用作品的演绎诠释来向其他作曲家致意的"作曲家"。基于对哥德堡变奏这部作品的熟悉长达35年,我只能这样认为,这个录音是献给一位至高无上的作曲家[巴赫]的最伟大的致意。如果世界走到尽头,能够留存下来唯一证明人类创造力的东西,一定是这个演绎录音“。
录音效果是远远好于第一版的,很好的声音呈现,音响舞台的布置和体积。不过好多处让人分神的地方,比如在演奏中哼唱不断的晃来晃去,椅子发出令人厌恶的噪声,在音乐回放中有很多这样的不相干的噪音。
演绎方面,古尔德录制的第二版的哥德堡变奏重点放在作品内在的连贯连续性上。巴赫以10套3个变奏,每套以一个加侬结尾的结构创作这部作品, 所以连贯性的诠释手法是适宜的,每个加侬在主音和辅助音之间都用了不同的间隔。甚至对于许多不太喜欢尾声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古尔德实现了'艺术是有规则的体系"这一亚理士多德的定理。更重要的是,连贯性的感觉不会影响到不同变奏之间的差异。古尔德以其独特的演绎,将机智、灵巧和自然流露的美感浑然一体,焕发了这部作品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评论家一直在争论,1744年巴赫创作这部作品的最初构想不会像古尔德诠释的这样。个人不赞同这种观点,巴赫儿子CPE的书或许可以帮助我们从久远的观点中获得认识,演绎方式不能简单的用对或错来下结论,更重要的是对于诠释方法对错的探究是与艺术观点毫不相干的。现场音乐会的演奏传达出持久的艺术价值远远好过与真实的音乐画面,这是令人振奋的。曾经制作过很多古尔德早期唱片的制作人保罗麦尔斯说,"古尔德不仅仅是个音乐家,他更像一个用作品的演绎诠释来向其他作曲家致意的"作曲家"。基于对哥德堡变奏这部作品的熟悉长达35年,我只能这样认为,这个录音是献给一位至高无上的作曲家[巴赫]的最伟大的致意。如果世界走到尽头,能够留存下来唯一证明人类创造力的东西,一定是这个演绎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