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的编年史
他也像我所遇见过的其他共产党人一样......很少谈及个人的经历.......尽管他们已经在一起战斗多年了,他们多半不知道彼此在参加共产党以前的日子的情况
本文所有内容来自斯诺的《西行漫记》中毛的口述,口述部分后来被单独成书,取名《毛泽东自传》。
斯诺发现共产党人不太提自己过往的私事,就如同“日本移民官”般去向毛提问,假如老是用挤牙膏的方法,估计毛的个人经历便不会成为一个章节了,我们只能看到零零碎碎的片段加上作者对毛当下之印。不过,有一天毛突然“自首”了,主动提出:向斯诺口述自己的过往经历。
于是好多个晚上斯诺都去毛的窑洞里,听毛的湖南土话(幸好有英文翻译)。毛的妻子(贺子珍)似乎也不太了解毛的过往经历,她听得也入迷。
中国人往往关注毛加入组织后的历史,但我觉得,看看毛加入组织以前那段寻路之旅是很有意义的。毛的早年和晚年,人生的一头一尾,最能显示其“无法无天”的一面。
以下,我将分两个部分来叙述。甲部分选取了几个毛生活与成长中具有代表性的小片段,乙部分才是正儿八经的”编年史“。
甲.峥嵘岁月
假如用几个关键词形容毛的青年,我会用三个词语:卑微、艰难、挣扎,我摘取了几个经典瞬间来证明:
1.毛的国文老师粗暴,爱打学生,毛反感老师的暴力在10岁时逃学一次,又不想回家,想去县城,可是连县城都不知道在哪里,走了三天都没有到县城。最后被家人找到了,才发现自己在兜圈子,只离家4公里。。
2.毛上课爱看小说,老师走过来就用一本正经书遮住。深夜看书要把窗户遮住。而毛的父亲反对他看闲书,希望他读经书,当时经书有实用价值,打官司引经据典就可以加分。
扯远点,据毛透露 ,“读闲书”在当时的农村还是一个流行的文化活动。毛并不是特立独行读闲书(或者叫小说),当时旧学堂里的学生都爱读闲书,甚至“我们(一帮小学生,毛当时小于13岁)几乎背得出,而且反复讨论了许多次”。村里老人也读,毛说“他们也喜欢这些故事,常常和我们互相讲述”——可见小说在晚清农村的文化地位。也许,毛和同学谈论小说故事,就相当于现在的小学生谈论电子游戏一样吧。
3.武昌起义后,毛被革命党的激情演讲打了鸡血,打算前往汉口参加革命军。听说汉口街道湿,于是打算找一个军队的朋友借雨鞋,但是那个军队的卫兵不让他进去。后来毛没有去汉口参军,我想应该不是没借到鞋子的原因吧,现在下雨我都不穿雨鞋。不过,毛后来在长沙入伍了。
4.毛当兵时不愿意去城外挑水,都是向挑夫买水(这个段子不属于“峥嵘岁月”的范畴,只能说是好玩的段子。。)
5.长沙有军火库爆炸,和其他学生一样,毛觉得有趣,“比起放爆竹来要好看得多了”——这个也是有趣吧,说明当时社会是分裂的,让毛这样的学生幸灾乐祸。(这个也是有趣段子)
6.毛在图书馆自学期间住会馆,那时会馆很乱,有一天爆发了武斗,毛躲进厕所直到结束才出来。后来毛的政策导致了全国的武斗,不知道年老的毛会不会想到当时自己躲厕所的经历。。
7.1918~1919毛泽东随留法勤工俭学的人北上北京,顺便开启了一年游学生涯——口述中毛提到了自己4次借钱。
1)去北京的车费是借的;
2)毛去上海,他的钱只够到天津,借了10元到南京浦口
3)到浦口时又没钱了(毛中途在中途的曲阜、泰山、徐州都下车游玩了,我认为要是他能节约点,10元可能是可以到上海的),这下真的困难了,因为南京可没有熟人(放到现在,我们肯定会叫家人用微信转账),而且毛的鞋子还被偷了(不知道时咋丢的,难道那时候就有卧铺? 没有卧铺的话,为啥毛不上床还拖鞋子?)。无比幸运的是,毛在火车站遇到了湖南熟人,毛说这是“天无绝人之路”,毛又借钱买了鞋子和车票,然后还“随时留神着我的新鞋”。
4)后来毛从上海回湖南的钱是留法勤工俭学的人赞助的,加上这个就算四次借钱吧。请允许我胡思乱想,民国时期没有银行卡的存在,更没有互联网,借钱之后要如何还钱呢?也许,可以把钱塞到信封里还给对方吧。但是又怎么知道对方目前在哪里,以确定对方的地址呢?毛的借钱还了没有?还是说,人家并不是“借”,而是对方主动送钱?
8.毛在北大图书馆遭冷落。他说:“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毕竟还是有好人,杨昌济(毛在长沙第一师范的老师)给毛介绍工作,介绍到了李大钊那里,李大钊让毛当图书馆助理员。这说明当时体制内知识分子和体制外的青年(毛不是北大的)还是有连接的,不知道现在的大学教师还有没有这种人性,给一个非本校的晃荡青年介绍工作?
在一个对话视频(经济学家汤敏、社会学家郑也夫、新东方陈向东的对话)里,北大的郑也夫说他和一个河南的二本学生通过互联网产生了连接,还给他介绍工作——说这段话时郑两眼放光。看来,体制内外的人产生连接的现象还是有的,说是普遍则未必。
虽说北大人不太在意毛,但毛仍然在夹缝中生存,这个25岁的青年说:“但是我并不灰心”。他加入了北大的哲学会和新闻学会,去旁听,结识了几个“臭味相投”的理想青年(不知道有没有深交)。
9.居住条件差。7个人挤在炕上,翻身都要给别人打个招呼。这个经历也出现在北京游学的部分里。
北京生活,也有美好的侧面,毛罕见地提到了对自然美的感受,这是上十万字毛的口述里少有的,甚至是唯一的。我直接把原话摘录于此:
“故都的美对于我是一种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补偿......北海上还结着坚冰的时候,我看到了洁白的梅花的盛开。我看到杨柳倒垂在北海上,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珠......”
总结:毛的青年史是一段不断建构自我、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的历史。他忘我于书籍(在图书馆读了半年书),纵情于旅行(徒步长沙周围农村,京广线和京沪线都下车游玩),热衷于结交朋友和组织社团,还搞斯巴达式的体格锻炼(野外睡觉、冬泳、脱衣服晒太阳),多少有些贫贱之中“穷且益坚”的风范吧。
乙.编年史
1.8岁入小学堂,一直到13岁
家庭背景:父亲爱做生意,卖粮食,并且攒钱购置田地,家境渐渐富裕,毛家10岁是中农,之后慢慢变成富农。但这位奋斗的农民父亲却脾气暴躁,对毛的待遇差,“一文钱不给......不给蛋也不给肉。”
生活状态:早晚干活,白天读经书。毛在6岁开始干农活,之后父亲坚持教他记账。
精神状态:叛逆,讨厌严厉老师,10岁罢课一次;和父亲有矛盾,13岁跳水威胁;爱读闲书
2.13岁至16岁,离开小学堂。
生活状态:1)白天干活,晚上还要记账 2)期间去某失业学生家自学了半年(我在想这半年经济问题怎么解决的) 3)16岁父亲决定送毛去米店当学徒,毛开始同意,后来被新学堂吸引就没去了
精神状态:怀疑精神的崛起,家国情怀的萌芽
业余,毛依旧爱看闲书,但是读了《盛世危言》,接触到了社会问题、时代问题,发现小说里都是文官武将,没有人民群众。毛对一些事物产生了怀疑,毛母责备他不热心拜佛。《盛世危言》还激发恢复学业之渴望,“讨厌种田”了,于是去某学生家自学半年。后来,毛看到一本瓜分中国的小册子,毛从此“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毛着重谈到了三件事,对他影响很大:1)长沙饥荒,农民闹市,良心官员同情农民被革职,农民领袖被斩首。毛说这件事“影响了我一生”,本书第三篇第一节也谈到此事,斯诺说毛“感情深邃”,谈到这件事时“眼睛是湿润的” 2)哥老会起义失败,首领“彭铁匠”被斩首 3)来了一个激进教师,劝人反对佛教,把庙宇改成学堂(话说《西行漫记》中,彭德怀的自述里也有激进教师的身影),毛“钦佩他,赞成他的主张”。
3.16岁进入湘乡县某新式学堂半年
起因:在湘乡当学徒时表兄介绍,新式学堂不重经书,折中新的教学方式很让毛憧憬。父亲当然反对,但听说进学堂学习后可以赚钱,才同意了毛的请求。
生活状态:毛着重谈了和同学的关系,他并没有融入集体,还好他在这家学堂只读了半年——1)穷酸,被阔学生看不起 2)有两个好朋友,其中一个是萧子升 3)毛是湘潭的,而学堂都是湘乡人,毛“精神上感到很压抑”
精神生活:1)接触西方的自然学科 2)从表哥那里得到两本书,接触康梁思想;但是仍然认为皇帝和大多数官吏是“诚实、善良和聪明的人” 3)从日本老师那里感受到日本的繁荣强大 4)读古代帝王有关的书,向往之;了解了西方历史、地理,了解了拿破仑、华盛顿、卢梭、林肯等人物
3.长沙中学半年
继续启蒙,接触到革命党。剪辫子,还联合朋友剪别人同学的辫子,此时清朝还没有灭亡。
4.参加“正规军”半年
军饷7元,2元用作生活费,其余的钱买报纸。在报纸上接触到“社会主义”(温和的那一种),还同士兵 于同学讨论了。退出军队是因为看到南北合议,认为革命已经结束了。
5.折腾与纠结——没有一个学校另毛满意,最后图书馆自学半年
革命结束,只是毛退伍的原因之一,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我想回到我的书本子上去”。从这句话不难理解,毛想通过文化知识寻找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答案。怎么寻找呢?毛坚持阅读,也结交“江湖好汉”。
阅读的同时,毛期望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但他失败了。毛陆陆续续报名了6所学校,有些是报名了没考试,有些是被录取没就读,有些是就读了没坚持。其中最长的是省立第一中学的六个月,但所有的学校没有一个另毛满意,最终他去图书馆自学了半年。以下是那六所学校:
1)警察学堂。报名考试,考试之前看到更好的制造肥皂的学校,放弃
2)报考肥皂学堂,花了1元报名费(毛一个月军饷就是8元,1元报名费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两百吧)
3)朋友推荐政法学堂,又交了1元报名费。向家里人写信描述该学堂的光明未来,等待寄钱
4)朋友说国家需要经济学家,报名某商业中学,被录取
5)觉得另一个高级商业学校更好,进入待了一个月。退学是因为大多数课程都用英语,但是毛除了字母就不知道什么了(他的原话,哈哈~)
6)省立第一中学待了六个月。毛觉得课程有限,并且校规也令人反感。另外毛意识到自学也是可以的。
7)终于......毛去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还制定了自学计划。早上开门时进去,关门后才出来。家里人看他没进学校就不再寄钱了。
报名4个学校又放弃,进入两个学校又退学,图书馆自学半年——加在一起有一个年头了。这是纠结迷茫的一年,也是毫不妥协的一年。
从毛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那时(民国初年)教育与社会的状况。其一,入学的标准与考试没有被国家垄断,现在的话想进入高职、大学当然是要参加高考的,所以毛才有“折腾”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另外,民国时期大学教育的多样性是很大的,不存在教育的“巨无霸”,比如现在的985、211,各个学校只是存在方向的差异而不是等级的差异,当然这一点需要通过其他史料证实。我还发现毛在长沙朋友挺多,口述中不断出现朋友和毛谈一些宏大话题的片段。
6.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20岁至25岁五年拿到文凭
这五年,毛接受了系统的教育,思想得到较充分的启蒙,也发展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虽说毛老老实实待了五年,但这期间毛还是很不老实。“这所新学校有许多校规而我赞成的极少。”极少,这话太重了。表现在行为上是,毛反对把自然科学列为必修课,还讨厌静物写生课。写生课上他画了一个椭圆形了事,说是蛋。
毛注重体格之锻炼。暑假时,毛则开启了徒步之旅。话说当时的中国就有人徒步全国直到西藏边境的现象,毛是在报纸上看到的,好比今天在贴吧、知乎上可以看到大把的人卖弄自己徒步与骑行的经历。毛徒步了五个县,没有花一分钱,陌生的农民给他们提供吃住。毛还经常到室外露天睡觉,甚至持续到下霜的日子,冬天时去游泳。可以看出毛的一种斯巴达精神。杨度的湖南少年歌里有句叫”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做斯巴达“,不知毛看过这首诗吗?我想,大量阅读的毛很有可能看到过,并且很有可能受到了这首诗的影响。
口述中毛着重谈了他的交友。此时毛的“朋友圈”扩大了很多,一大批理想青年开始聚集在毛的周围,后来他们成立了新民学会(1917成立,毛1918毕业),总共有七八十人,而且该组织还是比较严密的。
毛1918毕业,据加入cp还有整整3年,我把加入cp之前的毛历史叫做“自学史”。无论图书馆自学,还是师范学校受教育,抑或北京的游学,都是可以用”自学“概括的。
7.北上都城,南下上海,火车旅行
毛陪同留法青年进入北京,后来自己却没走。为了维持生计,毛去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毛旁听课程,也结交了北京的一些有志青年。
后来毛送留法学生去上海坐船。标题里我说是旅行,但这种旅行不是刻意计划出来的。在北上北京以及南下上海的火车途中, 毛游览了岳阳湖、保定府城墙、徐州城墙、南京城墙、泰山、孔墓,显然这些景点都是在京广线和京沪线上,最后毛在上海坐轮船回到长沙。扯远点,民国初年宋教仁从长沙去上海也是坐轮船(在上海被杀害),90年代本人父亲从湖北去轮船,也是坐轮船。
8.长沙“创业”
回到湖南,毛创办了《湘江评论》报纸,办了文化书社。他发起”驱张运动“,于是又去了一趟北京——去请愿,意外的收获是,再度进京时毛接触到了马克思的学说。
后来毛发起了湖南独立运动(其实让湖南自治的意思),并且去上海找陈独秀支持。毛当时鼓吹“资产阶级民主”,组织了一次冲击议会的运动。1920年,毛开始接触工人运动。
他当上了小学老师,后来成了校长。表面平平淡淡,但此时(当上教师时)距加入cp只有一年了。